环境公益诉讼两造结构模式研究
本文选题:环境公益诉讼 + 两造结构 ; 参考:《江西社会科学》2017年02期
【摘要】:公权主导下的环境公益诉讼两造结构模式既限制了适格原告的范围,又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正确被告的寻找,更使原本应当保持中立的司法机关有了越俎代庖的倾向,这是我国当前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运行不畅的重要原因。通过对国外同类制度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尽管同属社会主导模式,各国环境公益诉讼两造结构模式的差异悬殊,与各国的法律文化传统以及环保政策导向有关。完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两造结构模式的基本方向是从公权主导向社会主导转变。具体说来,就是要在尽快建立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基础上,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原告序位制度和被告选择制度,与此同时,应当确保司法机关在面对两造对抗时进行有限度的能动司法,实现环境公益诉讼审判的不偏不倚。
[Abstract]:The dual structure model of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under the public right not only limits the scope of suitable plaintiff, but also hinders the search for the correct defendant to a great extent, and makes the judicial organ that should be neutral have the tendency to preempt it. This is our country's current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system running unobstructed important reason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e similar systems in foreign countries, 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modes of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re related to the leg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 of countries and the ori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olicies, even though they belong to the same social dominant mode. The basic direction of perfecting the structure model of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in our country is from public power leading to social leading. Specifically, on the basis of establishing the environmental administrative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system as soon as possible,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plaintiff order system and the defendant selection system in line with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is necessary to ensure the judicial organs to carry out limited active justice in the face of confrontation and to realize the impartiality of the trial of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作者单位】: 中南大学;中南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环境公益诉讼理论与制度研究”(14AFX023)
【分类号】:D922.6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天枢;;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之我见[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06期
2 李俊林;;环境公益诉讼的经济分析[J];晋中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3 陈先年;;环境公益诉讼[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别涛;;中国环境公益诉讼的立法建议[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王艳;;论建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环境公益诉讼[J];世界环境;2007年01期
7 林秋;;试论中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J];世纪桥;2008年20期
8 张海峰;王晓;;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9 王晓燕;段理达;;论如何完善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J];法制与社会;2009年01期
10 王新玲;;环境公益诉讼,谁做原告?[J];中国报道;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宁;杨芳纳;;浅议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杨春梅;;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周琪雪;许玲;高勤琴;;构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亚男;;能动司法与环境公益诉讼的推进[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5 田红梅;;试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A];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上)[C];2007年
6 王小玉;夏功成;袁文惠;;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实践和建议[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8年
7 蔡守秋;;论环境公益诉讼的几个问题[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何立慧;王根命;;环境公益诉讼几个基本问题探讨——理论基础、指导思想、诉讼程序和实施路径[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刘加尧;王秀科;;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可行性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潘世钦;石维斌;;我国环境公益诉讼模式选择[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中国项目律师 高洁;环境公益诉讼与环保法庭的生命力[N];人民法院报;2010年
2 杨建学;谁应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主力军[N];法制日报;2010年
3 记者 李严;环境公益诉讼案最高获20万元救济[N];昆明日报;2010年
4 孙秀英 胡娜;海南明确环境公益诉讼主体[N];中国环境报;2011年
5 记者 徐珊珊 通讯员 张泽彪;推动我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建设[N];海南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丁国锋 本报见习记者 马超 本报通讯员 王云兰 周超 ;200吨受污染淤泥引发环境公益诉讼[N];法制日报;2012年
7 记者 魏如松 通讯员 詹沛嘉;省政协专题调研环境公益诉讼实施情况[N];海南日报;2012年
8 本报记者 蔡炜 本报通讯员 陶婷婷;环境公益诉讼,常州率先破冰[N];新华日报;2012年
9 上海政法学院经济法学院副教授 赵俊;完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不能再拖了[N];东方早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冯永锋;谁有权提起环境公益诉讼?[N];光明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洪坤;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胡中华;论环境保护之为普遍义务[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黎群英;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D];贵州大学;2008年
2 徐国创;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研探[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马莹;我国环保NGO参与环境公益诉讼之法律探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4 马晓媛;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9年
5 杨妮娜;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之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6 周小青;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7 沈玲玲;构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之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卫玲;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贾璧鸿;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构建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10 刘欣;环境公益诉讼立法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990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799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