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从雾霾论公众共用物的良法善治

发布时间:2018-05-01 01:26

  本文选题:雾霾 + 公众共用物 ; 参考:《法学杂志》2015年06期


【摘要】:大气是一种典型的公众共用物。包括雾霾在内的大气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公众共用物悲剧。防治雾霾可以纳入防治公众共用物悲剧的轨道,通过建立健全防治公众共用物的治理和善治机制,可以有效地防治包括严重雾霾在内的公众共用物悲剧。在防治公众共用物悲剧时,应该采取包括"政府管理、市场调节、社会调整"这三种调整机制在内的多种调整机制,综合运用"三只手"去对付"一只脚",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公众共用物综合治理(善治)机制。制定有关公众共用物的良法是使公众共用物得到保护的前提,而良好的法律必须首先明确公众共用物及其使用权的性质和特点。法律上的公众共用物是一种独立形态的财富和资产,应该实现从三种财产到四种财产的转变。公众共用物使用权是公众共用物保护、供给和监管的核心,应该实现从三种权利到四种权利的转变。
[Abstract]:The atmosphere is a typical public utility. Air pollution, including haze, is a typical public tragedy.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of haze can be brought into the orbit of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of the tragedy of the public common object. By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the mechanism of governance and good governance of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of the public common object, the tragedy of the public common object including the serious haze can be effectively prevented and controlled. In order to prevent and cure the tragedy of public common objects, we should adopt a variety of adjustment mechanisms, including "government management, market regulation, and social adjustment," and comprehensively use "three hands" to deal with "one foot" and form a "government-led" approach. The market operation,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the public common property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good governance) mechanism." Making good laws on public Commons is the prerequisite to protect them, and a good law must first clarify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Commons and their right to use. Public Commons in law is an independent form of wealth and assets, which should be transformed from three kinds of property to four kinds of property. The right to use public common objects is the core of public property protection, supply and supervision, and should change from three kinds of rights to four kinds of rights.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中国公众共用物的良法善治研究”(编号:13&ZD179)的阶段性成果 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2.6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梁慧星;;如何理解物权法[J];河南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博;李书杨;;科技发展与人在生态危机中的解放[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2 包庆德;;生态和谐视域中的和谐社会研究状况述评[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王广新;;生态意识、生态潜意识与生态消费[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冯琳;赵世荣;姜树萍;;析“天人合一”思想对构建生态文明的价值启示[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年04期

5 邓研华;;生态文明的社会与政治维度思考[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6 张艳娟;;人性假设视角下经济增长模式的演变[J];沧桑;2011年01期

7 张敬花;;生态文明:中国文明转型的必然归宿[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马宝建;;环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呼唤[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10期

9 史军;;反思环境危机的哲学根源[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10 张玉琛;;从生态伦理角度诠释当今企业管理[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慧;;环境危机与私有化:基于制度经济学视角[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C];2008年

2 张玉琛;;从道德规范角度释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王美娅;莫岳云;曾慧芳;;和谐社会理念下的科技伦理问题研究[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路卫华;;从现代科学的维度看生态文明建设[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5 周一平;;当代中国环境法在伦理回归中的理念重建[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6 郭索彦;张长印;;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A];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论文集[C];2008年

7 原华荣;;土地承载力的规定和人口与环境的间断平衡[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8 魏明;;二十年来国家对抗争的立法回应[A];第六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王冲;;“以人为本”理念下的生态文明建设[A];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九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3年

10 左亚文;王诗露;;生态文明: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A];生态文明与人的发展[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国亮;灾害应对与中国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建华;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D];重庆大学;2010年

3 冯卫民;欧洲民族过程与欧洲一体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何燕生;三峡工程与可持续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王福昌;生态·社会·共同体[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哲;生态城市美学的理论建构与应用性前景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7 聂强;生态重建中的财政补贴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8 程现昆;科技伦理研究论纲[D];吉林大学;2007年

9 李边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0 赵成;生态文明的兴起及其对生态环境观的变革[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鸣;论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向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常龙;基于生态维度的科学发展观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王璐;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理念选择[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尹小明;消费模式变革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章燕妮;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及其实现路径[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6 曹淑蕾;徐刚散文的环境意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袁恒谦;竺可桢生态环境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田景洲;环境伦理学视域中的企业生态责任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0年

9 王堂源;海南省海岸带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10 鲍薇;论国际环境法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D];安徽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271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8271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2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