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林业法规演变过程研究
本文选题:林业政策 + 森林资源 ; 参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建国60年来森林资源发展状况和林业法规的变化情况,总结变化的规律,认为政策法规的制定理念经历了从国家本位到权利本位的变化,即从建国到"文革"时期,政策法规的制定理念是国家本位,林业法规处于次要地位,公民的森林权利遭漠视;改革开放之后,林业法规才慢慢发挥主导地位,公民的林业权利也逐渐受到重视,体现了权利本位的立法理念。指出国家本位的政策法规导致森林资源的破坏性利用,以及权利本位的政策法规促进了森林资源的增加。认为完善林业政策法规应该:制定政策和法规必须正确处理近期和长远利益、局部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应该保障多元的林业主体参与林业政策的制定;建议更多地采用经济手段和制度安排解决我国的林业问题。只有制定科学的林业法规,才能促进民生和森林资源的共同发展。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the changes of forestry laws and regulations in the past 6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law of change, and concludes that the formulation concept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has undergone a change from the state standard to the right standard. That is,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to the period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the formulation o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was the national standard, the forestry laws and regulations were in the secondary position, and the citizens' forest rights were ignored.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forestry laws and regulations slowly played a leading role. The forestry rights of citizens have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which embodies the legislative idea of right-bas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national standard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lead to the destructive utilization of forest resources, and the rights based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promote the increase of forest resources.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o perfect forestry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it is necessary to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hort-term and long-term interests, local and overall interests, and ensure the participation of multiple forestry subjects in the formulation of forestry policies. It is suggested that more economic measures and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should be adopted to solve the forestry problems in China. Only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forestry laws and regulations can promote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and forest resources.
【作者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经管学院;
【分类号】:D922.63;F32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幸良;新时期深化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J];林业科技管理;2003年02期
2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J];四川林勘设计;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先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法初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2 胡思博;;对我国民事诉讼管辖权争议处理机制的剖析与反思[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3 杨萍,杨国涛;西方经济增长方式的演进与中国增长方式的转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4 陈忠;李荃;左继林;刘光正;周文才;;上甘山林场湿地松冻害调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5 喻汇;;人力资本集聚与县域企业竞争力提升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6 翟志文;;民事诉讼纠纷要素处置的局限性及其消解——以民事纠纷结构要素为视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王端庆,毛国红,曹大文;加强法制建设是推进21世纪我国高教发展的重要基础[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8 吕柳玲;;两大法系之代理理论及其比较[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9 方晓利;政策失效与政府经济职能界定[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10 聂早早,陈建华;发展公民基本权利:中国宪政建设的目标取向[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波;;具有检察特色的教育培训机制之构建[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孙显元;;科学发展观的几点思考[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李拥军;刘雪斌;韦霏;;中国法理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4 卞建林;高家伟;谭秋桂;孙锐;;中国诉讼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5 盛洪;;天命与民权(初稿)——探寻中华文明的宪政框架之一[A];“市场化三十年”论坛论文汇编(第三辑)[C];2008年
6 许建明;刘伟平;;制度性腐败的政治学[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强世功;;法律移植的终结——对当代中国法理学的反思[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8 郑念;张利梅;;推进科普人才建设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1分会场-科普人才培养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黄李焰;;论我国森林资源产权制度改革[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4年
10 李卉卉;;我国环境权益群体性诉讼之探析——相关问题的反思与域外借鉴[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斌;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宋美丽;我国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文妮;老挝对外贸易影响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4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6 王强;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建勋;我国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的生成及其法律保障[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王国涛;纳税人权利保护司法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乔淑惠;隐私权宪法保护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丁涛;航空器跨国担保交易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葛令磊;法律与发展运动述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宋佳;论上市公司商业秘密的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吴双;股东资格确认的法律实证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王时锐;海南黎族习惯法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马锡兰;中、日保险法的告知义务制度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兵;杜义霞;张桂玲;;沧州市林业行政综合执法成效显著[J];河北林业;2011年01期
2 郝纪鹤;改革常见直径卷尺的建议[J];林业实用技术;1975年08期
3 何丕坤;;建设薪炭林是解决我省农村能源的重要途径[J];林业调查规划;1981年04期
4 王永安;;临湘县文白公社森林资源调查分析——兼谈集体林区公社木竹产量的确定[J];江西林业科技;1982年01期
5 勃·伊·洛格基诺夫;姚铁明;;苏联森林资源保存与利用的近况和展望[J];内蒙古林业科技;1983年03期
6 何应武;;对云南省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浅见[J];林业调查规划;1984年02期
7 诸葛翔;日本的林道建设[J];林业资源管理;1985年06期
8 ;中央绿化委员会、林业部发出《关于积极开展“国际森林年”宣传活动的通知》[J];内蒙古林业;1985年09期
9 薛振恒;;谈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J];内蒙古林业;1986年06期
10 顾凯平;中国森林资源预测模型的结构与模拟[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忠魁;;中国森林资源价值核算体系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2 孙惠民;;加快森林资源资产化进程 促进林业快速发展[A];中国林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宋焱;徐颂军;;广东古兜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探讨[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世进;黄知中;;森林资源生态利益损害法律救济探析[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鄢斌;;森林资源环境产权补偿机制研究[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4年
6 叶克林;;发展循环经济 维护木材安全[A];林木机械装备与循环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曹超学;;资源价值评估初探——以森林资源为例[A];第二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贝桂民;王洪帅;王兆品;;谈谈森林与水的关系[A];济南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战略研究[C];2004年
9 康周妹;;依法治林是实施天保工程的重要保障[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4年
10 张佰顺;许忠海;;天然北五味子林人工改培建园技术[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傅筱林;加强森林资源监测 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N];张掖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柯士雨;全力保护森林资源 巩固生态建设成果[N];贵阳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俞莹 顾芷蘅;加大监管力度 保护森林资源[N];贵阳日报;2007年
4 记者 张粼粼;中国森林资源增长世界最快[N];中国经济导报;2007年
5 张铁民 李宝林;改革创新管理体制实现林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N];黑龙江日报;2008年
6 市林业局副局长 张吉昌;依法保护森林资源 推进林业生态建设[N];临汾日报;2009年
7 刘丽靓;中国林权交易所正式运营[N];中国改革报;2009年
8 记者 王文隆;农村四大资源暴露的问题堪忧[N];湖南日报;2011年
9 周围围 万斯琴;兆能:储蓄无限资源的绿色银行[N];中国企业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白铖铖;为了这片绿色[N];赤峰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武高洁;县级森林资源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袁畅彦;森林资源估价的理论误区及方法修正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罗仙仙;森林资源综合监测相关抽样技术理论与应用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孔庆云;生态脆弱区森林资源及其管理综合分析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李继军;中国森林资源认证理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6 李玉荣;森林资源型产业的政府规制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7 国政;西南地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8 郎璞玫;新疆阜康地区森林资源与环境的空间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9 刘鸣镝;企业森林资源资产会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10 刘璨;我国林草结合环境经济与政策分析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霞;长白山区森林资源的GAHP构建及对应分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晓军;基于WEB和GIS的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年
3 张式楷;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4 刘兴生;县级森林资源地理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及应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2年
5 于晓梅;老山实验站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GIS可视化分析技术[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6 宋连公;林场级资源调查数据管理系统的研建[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7 赵颖慧;基于GIS建立国营林场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8 杜丽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森林资源价值评估[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9 常新华;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及信息系统建设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10 竺杏月;江苏省森林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FEES)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与优化[D];南京林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318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1831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