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限塑令”的法理学思考

发布时间:2018-06-23 09:11

  本文选题:惩罚性罚款 + 成本效益 ; 参考:《生态经济》2011年03期


【摘要】:我国力图通过"限塑令"来引导与规范公众的环保意识与资源循环意识,但效果并不如预期。由于对"限塑令"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等的理解和认识存在诸多偏差,其执行可能导致较高的社会成本。惩罚性罚款的适用也面临着选择性执法以及机会成本的问题。相比较生硬的政策法规,以软性的增强民众环保自觉性教育无疑是新型的路径选择。同时现阶段替代品的使用也要坚持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只有从源头使用上减量,才是解决问题的首要所在。最后逐渐以软性的增强民众环保自觉性教育来替代生硬的政策法令。
[Abstract]:Our country tries hard to guide and standardize the public's conscious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resource circulation through "limited plastic order", but the effect is not as expected. There are many deviations in understand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rationality and validity of plastic restraint order, which may lead to higher social cost. The application of punitive penalty also faces the problem of selective enforcement and opportunity cost. Compared with stiff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it is undoubtedly a new path choice to strengthen the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of the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the principle of reducing, reusing and recycling should be adhered to in the use of alternatives at this stage. Only by reducing the amount from the sour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Finally, the soft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the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the public to replace the rigid policy.
【作者单位】: 浙江农林大学;
【分类号】:D92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桂芹;周怡萍;;青岛市启动立法前评估试点[J];中国人大;2011年16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路轶;戚道孟;;风险社会中环境风险防范原则的新发展[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2 楚健;;生产者延伸责任研究[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黄先明;省人大首次评估立法效果[N];四川日报;2006年

2 记者 张莫;专家呼吁尽快修改中国烟盒包装[N];经济参考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刘力源;拆违不能仅靠一拆了之[N];文汇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霁霞;行政法实施效果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余娟;行政法的经济分析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2 熊燕琼;项目融资环境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3 王凯;环境行政指导的监督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566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20566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d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