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论我国滨海湿地综合性法律调整机制的构建

发布时间:2018-06-27 03:18

  本文选题:滨海湿地 + 法律调整机制 ; 参考:《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5期


【摘要】:滨海湿地是我国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种生态功能。随着风险社会的到来,各种开发利用行为造成滨海湿地严重的环境资源问题,滨海湿地的保护管理和法制建设成为当务之急。法律调整机制是应对滨海湿地问题的各类调整机制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我国现行法律调整机制无法有效解决滨海湿地利用中的"公地悲剧"和利益平衡问题,应该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行政调整、市场调整和社会调整相结合的综合性法律调整机制。环境治理理论的兴起和我国第三部门的发展为滨海湿地综合性法律调整机制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社会基础,应该通过发展滨海湿地区域的环保产业、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途径、构建滨海湿地的社区共管模式,综合运用行政指导、经济激励、公众参与等各种法律手段完善我国滨海湿地的保护管理。
[Abstract]:Coastal wetland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wetland in China and has many ecological functions.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risk society, various behaviors of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cause serious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problems in coastal wetlands, and the protection, management and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of coastal wetlands become an urgent task. The legal adjustment mechanism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all kinds of adjustment mechanisms to deal with the coastal wetland problem, but the current legal adjustment mechanism in our country can not effectively solve the "tragedy of common land" and the balance of interests in the utilization of coastal wetland.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we should adopt a comprehensive legal adjustment mechanism which combines administrative adjustment, market adjustment and social adjustment. The rise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theo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sector of our country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social basi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rehensive legal adjustment mechanism of coastal wetland. The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dustry in coastal wetland area. Improve the way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construct community management model of coastal wetlands, comprehensively use administrative guidance, economic incentives,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other legal means to improve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astal wetlands in China.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法学院;
【基金】: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2009年重大科研项目《我国滨海湿地保护的问题与对策研究》(AOCZDA200904)
【分类号】:D922.6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勇;从官僚制到民主制——试论当代公共行政的模式转换[J];长白学刊;2001年05期

2 李建兵;转型时期公共行政精神的嬗变与重塑[J];长白学刊;2004年04期

3 韩月乡;规制的成本分析[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4 冯春;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政指导[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5 文超祥;走向平衡——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规划法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2003年05期

6 王景斌;方芳;;行政指导与公共卫生安全[J];当代法学;2005年06期

7 廖云明;;行政指导的利益诱导机制分析[J];当代经理人(下旬刊);2006年09期

8 赵秀玲;村务公开与中国乡村“善治”[J];发展论坛;2001年09期

9 肖陆军;行政指导的分类介评[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10 肖陆军;中外行政指导比较研究初探[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建伟;;论政府环境责任的完善[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7年

2 陈丽萍;;需求变化与多元供给——新农村建设中公共服务的供需均衡[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6年年会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高小平;;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监督、民主、法治[A];公共管理研究(1)“公共管理研究与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高耀丽;;大学管理中政府的角色定位:治理理论的视角[A];特色·个性·人才强国战略——200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占斌;博彩业与政府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梦然;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3 顾保国;企业集团协同经济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李晓明;非强制行政的法理学思考[D];吉林大学;2004年

5 朱淑娣;WTO体制下国际贸易救济审查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6 闫尔宝;行政法诚实信用原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曹静晖;论中国转型发展中行政指导的危机与重构[D];吉林大学;2005年

8 杨挺;民办高等学校产权配置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朱中一;法治视野中的中国行政指导[D];苏州大学;2004年

10 王习明;乡村治理中的老人福利[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荣;当代中国流氓政治现象浅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巫勤;新公共管理理念在中国行政改革中的引入[D];苏州大学;2002年

3 袁玲;经济法司法程序研究[D];湘潭大学;2002年

4 范俊荣;环境行政法的价值定位与制度建构[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5 冯春;转型时期中国行政指导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6 雷结斌;加入WTO中国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3年

7 李勇军;西方政治参与模式的历史考察及其对中国的启示[D];苏州大学;2003年

8 王少俊;利益诱导型行政指导行为论[D];湘潭大学;2003年

9 谭元满;论行政相对人的程序权利[D];湘潭大学;2003年

10 王文英;农村土地征收行政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大伟,陈静生;三峡库区资源与环境一体化管理的机构、法律、制度初探[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2期

2 刘德荣,石德金;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探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3年01期

3 周训芳;吴晓芙;;我国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法律制度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J];林业经济问题;2006年04期

4 王智,蒋明康,朱广庆,陶思明,周海丽;IUCN保护区分类系统与中国自然保护区分类标准的比较[J];农村生态环境;2004年02期

5 陈坤;试论我国环境保护制度创新趋势[J];企业经济;2004年11期

6 李晟之;;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之保护法规缺陷及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6年03期

7 李金枝,杜冰,张卉芳;浅析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区法制体系[J];唐山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张永丽,柳建平;中国农地制度演变的绩效评析及其启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王曦,曲云鹏;简析我国自然保护区立法之不足与完善对策[J];学术交流;2005年09期

10 郎一环,王礼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环境政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田树新;中国自然保护区法律体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2 郝华;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法律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王晓密;论我国自然保护区法律制度的完善[D];武汉大学;2004年

4 陈红梅;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法律制度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5 范媛吉;自然保护区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6 刘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保护探讨[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7 李凝;完善自然保护区立法之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8 单丽娜;自然保护区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范平;李睿倩;;基于能值分析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定量化研究进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S1期

2 魏兰;汪小钦;陈芸芝;;近10年福州市滨海湿地变化研究[J];湿地科学;2011年03期

3 王彬;刘宪斌;张秋丰;;天津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4期

4 杨伟;陈沈良;;黄河三角洲河口区滨海湿地面积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J];海洋科学;2011年07期

5 张绪良;肖滋民;徐宗军;张朝晖;;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及保护对策[J];湿地科学;2011年02期

6 闫文文;谷东起;吴桑云;明洁;;盐城滨海湿地景观变化分段研究[J];海岸工程;2011年01期

7 于波;徐军廷;邵燕;;辽宁滨海生态问题的探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1年03期

8 郁廷栋;沈朝栋;;杭州湾滨海湿地公园综合效应的展望[J];中华建设;2011年08期

9 管博;于君宝;陆兆华;张莹;王雪宏;;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水盐胁迫对盐地碱蓬幼苗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1年08期

10 ;加快开展海洋生态补偿试点 进一步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产业;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仁江;;鸭绿江口滨海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价值的研究[A];生物多样性与人类未来——第二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2 裘江海;;科学利用滨海湿地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A];中国水利学会围涂开发专委会20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洪远;丁晓;;基于能值分析法的滨海湿地不同产业模式效益评估[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史凤红;李舫;;石油污染滨海湿地的微生物修复探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5 史凤红;李舫;;石油污染滨海湿地的微生物修复实验探讨[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6 王爱军;;海岸湿地的保护与恢复及其在应对全球变化中的作用[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陈亚瞿;叶维均;徐兆礼;倪勇;金昤;谈泽炜;;长江口滨海湿地生态特征及生态修复[A];上海市湿地利用和保护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张绪良;;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累积环境效应[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陆健健;张利权;童春富;朱晓君;;世界与中国湿地及其保护现状[A];上海市湿地利用和保护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陆健健;;东黄海滨岸湿地生物多样性-结构、功能和影响[A];第五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建永;滨海湿地 漫步海天绿林间[N];秦皇岛日报;2009年

2 尹文盛;黄河入海口滨海湿地项目外业调查工作圆满结束[N];中国海洋报;2009年

3 记者 吕宁;我国启动滨海湿地保护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N];中国海洋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赵静;亚洲最大滨海湿地的保护之道[N];辽宁日报;2010年

5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导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 蔡守秋 中山大学法学院博士后 王欢欢;美国:滨海湿地保护法规日益健全[N];中国海洋报;2010年

6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导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 蔡守秋 中山大学法学院博士后 王欢欢;美国:滨海湿地保护法规日益健全(下)[N];中国海洋报;2010年

7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导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 蔡守秋 厦门大学国际法学博士后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法律系 梅宏;日本滨海湿地保护制度[N];中国海洋报;2010年

8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导,中国法学会 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 蔡守秋 中山大学法学院博士后 王欢欢;加拿大滨海湿地保护立法与政策[N];中国海洋报;2010年

9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导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 蔡守秋 中山大学法学院博士后 王欢欢;澳大利亚滨海湿地保护政策与法律[N];中国海洋报;2011年

10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导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 蔡守秋 中山大学法学院博士后 王欢欢;欧盟滨海湿地保护政策与法律[N];中国海洋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龙;现代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环境演变及退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2 洪荣标;滨海湿地入侵植物的生态经济和生态安全管理[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3 张曼胤;江苏盐城滨海湿地景观变化及其对丹顶鹤生境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戴科伟;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安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吴涛;基于遥感技术的河口三角洲湿地景观生态健康评价[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绪良;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的退化及其生态恢复、重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7 石月珍;滨海湿地区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8 陈为峰;黄河三角洲新生湿地生态过程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年

9 尼庆伟;沈阳卧龙湖湿地生态退化机制及保护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文实;基于历史海图的闽江口湿地最近160多年来的演变[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鹏飞;基于区域发展的滨海湿地保护与开发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盖振宇;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林立;闽东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特征与生态脆弱性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4 陈丽欣;河北省滨海湿地生态安全评价与保护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许鑫王豪;盐城滨海湿地温室气体通量与表层沉积物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D];南京大学;2012年

6 周娟;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10年

7 吴英超;双台子河口滨海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8 李想;围填海造地对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影响分析[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9 石青峰;我国滨海湿地退化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0 李文艳;天津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724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20724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ad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