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治理技术方案之中国路径
[Abstract]:By analyz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a number of scattered carbon taxes and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from the aspects of economic and financial possibilities, political and ethical feasibility, technical and administrative operational feasibility, the paper analyzes and systemati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a number of scattered carbon taxes and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The practical feasibility and advantages of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have been revealed. At the same time, the significance of mandatory carbon emission market and the advantage of gradual construction of carbon emission market can be reflected through the longitudinal analysis and horizontal comparison of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rbon emission market.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China's emissions trading and the latest policy and legal guidance, it is worth trying to construct the legal main line and specific system scheme of carbon emission market development under the principle of gradualism. On the basis of gradually expanding the subject and scope of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China should gradually improve the inherent trading mechanism of the carbon emissions market and realize the linkag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governance mechanism by constantly revising the market incentives, trading and auxiliary mechanisms. To become a leader in future climate governance.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气候变化政策与国际经济法的协调”(2012-2013年度浙江大学社会科学学部科研培育项目) 2011年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关于中国海外投资中相应法律制度的研究与建言”(第43批) 2011年光华教育基金会光华学者岗项目“国际法治与中国法治良性互动之研究”
【分类号】:D996.9;D922.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鞍钢;;通向哥本哈根之路的全球减排路线图[J];当代亚太;2008年06期
2 于杨曜;潘高翔;;中国开展碳交易亟须解决的基本问题[J];东方法学;2009年06期
3 邹亚生;孙佳;;论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7期
4 谢艳梅;;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启示[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年24期
5 周晓唯;张金灿;;关于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路径的思考[J];经济与管理;2011年03期
6 王锋;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7 张友国;;经济发展方式变化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8 袁富华;;低碳经济约束下的中国潜在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0年08期
9 茅于轼;美国政府的环境保护政策[J];美国研究;1990年02期
10 李继峰;张亚雄;;我国“十二五”时期建立碳交易市场的政策思考[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婧;基于强度减排的我国碳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娜;何继新;侯宁;顾凯平;;碳排放权交易的双向拍卖博弈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9期
2 黄蓓佳;杨海真;;中国碳减排承诺解读及碳交易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S2期
3 吴彼爱;高建华;;中部六省低碳发展水平测度及发展潜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S2期
4 赵成柏;毛春梅;;基于ARIMA和BP神经网络组合模型的我国碳排放强度预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6期
5 仲云云;仲伟周;;我国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分析——基于脱钩和三层完全分解模型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12年02期
6 胡剑锋;马诗慧;;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及实施方案——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财经研究;2012年03期
7 张明喜;;我国开征碳税的CGE模拟与碳税法条文设计[J];财贸经济;2010年03期
8 高红贵;;低碳经济结构调整运行中的财税驱动效应研究[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9 陈诗一;严法善;吴若沉;;资本深化、生产率提高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变化——产业、区域、能源三维结构调整视角的因素分解分析[J];财贸经济;2010年12期
10 刘华军;闫庆悦;孙曰瑶;;碳排放强度降低的品牌经济机制研究——基于企业和消费者微观视角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2 李健;吴成霞;;基于能源消费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天津市节能减排策略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高红贵;;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低碳化调整的思路与对策研究[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杨波;;零售业低碳化与我国发展低碳零售的政策选择——基于企业的自然资源基础观[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耿伟;徐双双;;碳税、碳排放权与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研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6 张慧毅;;资源环境、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与产业竞争力生成能力[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7 张兆国;靳小翠;李庚秦;;低碳经济与制度环境实证研究——来自我国高能耗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周葵;戴小文;;中国城市化进程与碳排放量关系的实证研究[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9 王平;刘致秀;朱帮助;;能源结构优化对广东省碳强度目标实现的贡献评估[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10 李标;;能源消费、污染控制与低碳经济发展——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璐;欧盟温室气体排放交易机制的立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卢祖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制度变迁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倪外;基于低碳经济的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朱永彬;排放控制目标下我国最优经济增长路径、减排路径与碳排放趋势研究及模拟系统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陆胜利;世界能源问题与中国能源安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薛睿;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欧阳澍;基于低碳发展的我国环境制度架构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吴有红;我国商业银行安全的评估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白卫国;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自选择博弈研究及实证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10 李波;我国农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及减排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瑜艳;论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在气候变化国际立法中的分歧与发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巫锡平;中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长信;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减排潜力及预测[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鄢敏;碳排放规制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李雯;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吴彼爱;河南省低碳发展水平时空差异与碳排放驱动力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7 刘小溪;国际环境干预与中国环境外交[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长治;后京都时代的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D];吉林大学;2011年
9 林楠;关于发展我国碳排放权市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许艳萍;国际气候政治博弈及中国的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中英;王礼茂;;中国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5期
2 汪俊启,张颖;总量控制中水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公平分配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3 袁捷敏;;二十年来我国追求GDP增长的得与失[J];商业研究;2007年06期
4 刘华;李亚;;欧盟碳交易机制的实践[J];银行家;2007年09期
5 杨圣明;韩冬筠;;新兴的温室气体排放权国际市场初步研究[J];财贸经济;2007年01期
6 程会强;李新;;四个方面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J];中国科技投资;2009年07期
7 于天飞;;碳排放权交易的产权分析[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8 谢军安;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年12期
9 刘慧,成升魁,张雷;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碳排放的国际研究动态[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5期
10 张雷;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吴瑞林;[N];中国环境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顺龙;森林碳汇经济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2 刘兰翠;我国二氧化碳减排问题的政策建模与实证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3 于天飞;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4 李丕东;中国能源环境政策的一般均衡分析[D];厦门大学;2008年
5 杨洪刚;中国环境政策工具的实施效果及其选择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良;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建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冶;;构建法治下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以气候变化为视角[J];学习与探索;2010年02期
2 张梓太;;中国气候变化应对法框架体系初探[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中国将出台碳交易管理办法[J];造纸信息;2010年12期
4 张勇;;略论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法》的制度选择[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0年07期
5 董勤;;美国2005年《能源政策法》“气候变化”篇评析——兼论对我国制定《能源法》的启示[J];前沿;2011年06期
6 廖建凯;;英国的碳减排法律制度[J];世界环境;2011年02期
7 杨倩;;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法律调整机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8 周文;;欧美“气候立法”的法律、外交和经济内涵[J];学习月刊;2007年10期
9 李静云;别涛;;清洁发展机制及其在中国实施的法律保障[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张梓太;张乾红;;论中国对气候变化之适应性立法[J];环球法律评论;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苗罕;;美国气候变化立法进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杨惜春;;我国气候资源保护立法刍议[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张艳;刘翰聪;;浅谈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措施碳基金——以英国为借鉴[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芳;;气候变化适应法初论[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5 史明萍;;风险社会背景下的环境风险——以气候变化为侧重[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6 刘召彬;;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的现状和对策[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7 曾文革;张婷;;后京都时代中国能源法制面临的挑战与对策[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曾文革;袁振华;;气候变化背景下美国温室气体排放许可立法的进展与影响[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9 马存利;武妍蓉;;低碳经济与我国森林法律制度变革[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10 蒋亚娟;徐以祥;;论碳排放权交易法律机制:以气候变化为背景[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李韶辉;我国将考虑立法应对气候变化[N];中国改革报;2010年
2 记者 焦玉海;2009环境资源立法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举行[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3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律系法学博士 董勤;建议我国能源法设立“应对气候变化”章[N];人民法院报;2008年
4 董勤;《能源法》中应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容[N];中国改革报;2008年
5 绿杨子;欧洲经验:法律杠杆撬动“环保战争”[N];南方周末;2008年
6 任春;能源类法律制定修订工作加速进行[N];中国电力报;2007年
7 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律师 李季先;气候立法可考虑分三阶段进行[N];证券时报;2008年
8 记者 程晖 实习记者 齐添;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研究项目启动[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9 记者 王恩瑞 通讯员 李国英;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办法出台[N];山西日报;2011年
10 ;美通过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法案[N];北京商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爽;能源法律制度生态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卢剑峰;行政决策法治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贾甲;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珏;应对气候变化在能源法中的制定问题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高大力;英国和苏格兰《气候变化法》述评[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3 燕方;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之适应性选择[D];复旦大学;2011年
4 刘晓靖;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机制之建立[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宋秀慧;应对气候变化构建我国低碳经济法律体系的设想[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孔令颖;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的完善[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7 杨白;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环境法的应对[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柳珉;应对气候变化行政法律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苏耀光;中国气候变化应对立法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10 姜琴琴;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发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64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2264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