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论环境法公众参与制度

发布时间:2018-11-15 16:22
【摘要】: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潮流,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机制,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在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得到普遍推行。 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中,强调公众参与决策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广大公民对于维持自身生存休戚相关的环境品质的改善有着当然的权利。在环境法中确立公众参与制度,是人民民主理念在环境法中的体现。通过公众对环境事务的参与,有利于监督环境法的有效执行,有利于及时发现环境决策中的问题有利于改善环境管理体制。 我国环境法公众参与制度尚未完善,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推动环境法公众参与的建立与发展是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一项紧迫的任务。当然,这需要借鉴国外公众参与的先进经验,又要紧密结合我国的国情。 本文针对完善和发展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制度这一核心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环境法公众参与的内涵、内容及意义;第二部分,环境法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它包括:环境权理论、环境民主理论和公共信托理论;第三部分,环境法公众参与在我国大陆的现状及不足;第四部分,环境法公众参与在国外的发展。本部分首先对美国、日本、加拿大和韩国的公众参与制度进行了介绍,并指出了其对发展我国环境法公众参与制度的启示;最后,为了完善我国环境法公众参与制度,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如下途径:一是要制定专门的实施条例,完善公众参与的程序;二是确立公民环境权;三是建立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四是尽快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五是积极培育环境保护民间组织;六是提高公众的参与环保意识。
[Abstract]:Since the 1960s, the trend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en formed in the world, and many countries have established legal mechanisms for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law is widely practiced in the world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our country,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emphasize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decision-making. China is a socialist country, the people are the masters of the country, the vast number of citizens to maintain their own survival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has a natural right. To establish the system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law is the embodiment of people's democratic concept in environmental law. The participation of the public in environmental affairs is conducive to the supervision of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environmental law and the timely discovery of problems in environmental decision-making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The system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law in China is not yet perfect. 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it is an urgent task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o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law. Of course, this needs to learn from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of foreign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closely combined with our national condition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re problem of perfecting and developing the system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China, which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the connotation, content and significance of environmental law public participation, the second part,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environmental law public participation,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rights theory, environmental democracy theory and public trust theory; The third part,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ficiency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law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 fourth part,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law in foreign countries. This part first introduces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system of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Canada and South Korea, and points out its enlightenm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law in China. Finally, in order to perfect the system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law of our country,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following ways: first, to formulate special implementing regulations to perfect the procedure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second, to establish the environmental rights of citizens; The third is to establish an open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the fourth is to establish an environmental public interest litigation system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fifth is to actively cultivat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he sixth is to enhance the public's awareness of participating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92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国强;;授民以权:破解公众参与的难题[J];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2007年00期

2 韩立新;;浅谈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意义[J];今日科苑;2011年16期

3 张红;;行政立法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创新与前瞻——针对《广州市规章制定公众参与办法》的思考与启示[J];行政管理改革;2011年07期

4 高小平;;公众参与制定规章: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创新[J];团结;2011年03期

5 陈金龙;;社会管理需要公众参与[J];法庭内外;2011年07期

6 施蔷生;;“后世博”时代上海城市管理中的公众参与[J];领导之友;2011年06期

7 ;广州市规章制定公众参与办法[J];宪政与行政法治评论;2007年00期

8 郭达;;化解拆迁矛盾还需公众参与[J];党政论坛;2011年06期

9 杜国强;;公众参与:主体确定与构造组织化[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李晓云;;我国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的公众参与行为研究[J];群文天地;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向一;陶蕾;;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由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议案引发的思考[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7年

2 邱鹏飞;雍国玮;郝思特·绍尔;;德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两阶段公众参与[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陈润羊;花明;;可持续发展中的公众参与[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7年

4 尹根成;盛志辉;郭洪光;乔冬云;;如何在社会服务行业环评项目中开展公众参与[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5 王佩儿;周琼;;宁波环评工作中的公众参与问题[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6 刘明;唐春媛;;试论政治文明视野下的城市规划公众参与[A];城市规划决策民主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苏美蓉;刘仁志;程红光;杨志峰;;关于深化规划环评公众参与的几点思考[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8 高超;阎伍玖;;提高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有效性的探索[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9 廖华;;论《环境保护法》中制度条款的完善[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7年

10 周玉梅;;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势在必行[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辽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沈殿忠;规范城市建设需要公众参与[N];沈阳日报;2007年

2 晓明邋吕超;超市污染 百姓评估[N];太原日报;2007年

3 珞珈山;土地规划应吸引公众参与[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5年

4 李华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N];经济日报;2005年

5 胡子敬;立法的公众参与有待深化[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6 本报驻京首席记者 苏小和;背时的制度[N];经理日报;2005年

7 曲格平;正确引导公众参与环境保护[N];人民日报;2005年

8 曲格平;公众参与环境保护[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9 敖海燕;严格执勤制度[N];人民武警;2005年

10 孙标;公众参与行政之理性探求[N];江苏法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丙乾;权力与资源[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2 穆子砺;论中国商事调解制度之构建[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朱拥政;刑事诉讼中的财产权保障[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王越;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5 战松;制度与效率[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6 王艺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7 熊琳;日本劳动争议解决制度及其最新发展[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周飞;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孙育红;循环经济引论[D];吉林大学;2006年

10 王孝伟;政府信用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迅;论环境法公众参与制度[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2 刘林山;论环境法公众参与制度及其完善[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3 王国栋;公共政策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4 安喜厌;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与民间环保社会团体[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马健;可持续社区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6 潘军海;新时期公众参与反腐败之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7 吴敬涛;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D];河南大学;2008年

8 韩霞;我国旅游资源法律保护探析[D];重庆大学;2007年

9 潘竹;计算机三维仿真技术在金阳新区规划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张艳娇;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构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本文编号:23338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23338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17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