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我国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1 07:20

  本文关键词:我国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论文的研究背景是由于水流域沿岸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随着人类对水流域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我国许多地区流域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实现流域生态系统的恢复,充分发挥流域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职能,无论如何,流域生态补偿关乎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的实现,论文宗旨在于凭借全国性的立法方式构建完善之流域生态补偿制度之法律规范。有鉴于此,论文对流域生态补偿展开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研究,以期通过了理论论证,并且分析了流域生态补偿立法的利弊得失,在借鉴国外流域生态补偿的法制经验之基础上,希望提出有益于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之更趋于完善的一些对策和建议。整体上而言,首先,介绍了生态补偿的概念、流域生态补偿的定义,综合了生态学、经济学和法哲学的三个学科的研究成果,以生态系统平衡理论、经济外部性和环境正义理论作为了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石。其次,论文采取了比较研究的方法论,,从不同的流域生态补偿的具有差异的三个角度,分别介绍了几个代表性的国家的模式,指出了遵循市场化交易、政府主导、跨区域协调支付的三种模式。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指出了这三种模式的利弊得失对于我国有什么样有意义的启示。再次,是关于现有制度的现状与不足的分析。在此,论文剖析了我国目前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之立法现状及其不足之处,并且在分析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在各地区的具体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论文创新性地提出了具体法律制度的对策和建议。具体包括了要在观念上完善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法律原则,特别是要坚持“受益者负担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原则、公众民主参与的原则。还提出了关于流域生态补偿的资金支持的,对现有转移支付制度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总之,论文的内容主要是着重地针对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制缺陷和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完善的具体制度性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补偿 流域生态补偿 法律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6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目录9-12
  • 第1章 引言12-16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2-13
  • 1.1.1 研究背景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13-14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14-15
  •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15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或基本框架)15-16
  • 第2章 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基本理论16-21
  • 2.1 流域生态补偿的概念16-17
  • 2.2 流域生态补偿的理论基础17-19
  • 2.2.1 生态系统平衡理论17
  • 2.2.2 经济外部性理论17-18
  • 2.2.3 环境正义理念18-19
  • 2.3 小结19-21
  • 第3章 国外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经验及启示21-25
  • 3.1 国外流域生态补偿模式21-23
  • 3.1.1 市场化的贸易补偿模式21-22
  • 3.1.2 政府主导的市场补偿模式22
  • 3.1.3 跨区域协调支付方式22-23
  • 3.2 对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启示23-24
  • 3.2.1 因地制宜地建构流域生态补偿管理模式23
  • 3.2.2 建构协同合作的流域生态补偿管理模式23-24
  • 3.3 小结24-25
  • 第4章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25-31
  • 4.1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立法现状25-26
  • 4.1.1 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25-26
  • 4.1.2 地方层面的法规和政府规章26
  • 4.2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实践模式26-28
  • 4.2.1 不予补偿模式26-27
  • 4.2.2 上级政府纵向补偿模式27
  • 4.2.3 上下游政府横向补偿模式27-28
  • 4.3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试点中凸显的问题28-30
  • 4.3.1 缺乏法律层面的长效机制28-29
  • 4.3.2 流域补偿资金匮乏29
  • 4.3.3 流域生态补偿方式单一29-30
  • 4.3.4 地方政府之间缺乏通力合作30
  • 4.4 小结30-31
  • 第5章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完善31-42
  • 5.1 完善流域生态补偿立法原则31-34
  • 5.1.1 受益者负担原则31-32
  • 5.1.2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动原则32-33
  • 5.1.3 坚持政府协同治理原则33
  • 5.1.4 坚持公众参与的原则33-34
  • 5.2 流域生态补偿的补偿主体、对象34-35
  • 5.2.1 流域生态补偿的补偿主体34
  • 5.2.2 流域生态补偿的补偿对象34-35
  • 5.3 补偿资金的来源35-37
  • 5.3.1 加大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力度35-36
  • 5.3.2 加大省际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力度36-37
  • 5.4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的科学界定37-39
  • 5.4.1 补偿根据生态受益地区的生态效益为基准37-38
  • 5.4.2 以受益与受损的生态效益差额作为补偿基准38
  • 5.4.3 以生态重建成本作为补偿标准38-39
  • 5.5 完善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方式39-41
  • 5.5.1 资金补偿39-40
  • 5.5.2 技术补偿40-41
  • 5.5.3 实物补偿41
  • 5.6 建立生态补偿纠纷解决机制41
  • 5.7 小结41-42
  • 结论与展望42-43
  • 1、结论42
  • 2、展望42-43
  • 参考文献43-46
  • 一、著作类43
  • 二、论文类43-46
  • 致谢46-4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47-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涛;;我国区际流域生态补偿立法及完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钱水苗,王怀章;论流域生态补偿的制度构建——从社会公正的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杨光;;邓小平人权思想对我国人权建设的启示[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2008年02期

4 王文斌;;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障碍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8年30期

5 郭少青;;论我国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构的困境与突破——以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为例[J];西部法学评论;2013年06期

6 闫海;;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与流域生态补偿的制度构建[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7 徐丽媛;;试论赣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J];江西社会科学;2011年10期

8 江海;李佐品;;巢湖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框架建设探析——以巢湖成为合肥市“内湖”的新区划为契机[J];科技与法律;2012年05期

9 肖爱;唐江河;;论跨行政区流域生态补偿的社会属性——基于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建构的现实立场[J];时代法学;2013年05期

10 彭玉兰;才惠莲;;水权转让背景下流域生态补偿的法律思考[J];人民论坛;2012年08期


  本文关键词:我国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986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2986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6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