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从公众环境权视角论环境行政诉讼制度构建

发布时间:2021-01-27 11:46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环境保护开始成为全人类的事业。环境权这一概念,打破了传统的环境管理模式,成为构建环境法律体系的基石和环境法的核心。基于政治民主要求之上,以公众参与为基本诉求的公众环境权传统上作为环境行政管理权的监督和补充,现今在环境保护和环境资源配置体系中的作用日渐凸出,且日益显现出其独立的地位和价值追求。在实践中,行政诉讼是保障公众行使其环境权,参与环境决策、监督制约行政权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它所保护的主要是相对人在行政过程中应享有的环境权利和利益的总和;它对国家环境管理权一方面进行直接地监督,另一方面对其运行秩序加以更稳定而经常地维护;环境行政诉讼对我国公众环境权赖以建立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观念影响最大,虽然这种影响是间接的。 先天的社会法缺位和长期计划经济行政化法律思维的根深蒂固使得我国在现阶段的环境法资源并不乐观。在市场全球化、通讯网络化、法律文化趋同化的今天,模仿、借鉴与移植外来法律文化是势不可当的潮流。分析和比较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环境行政诉讼制度在保障公众环境权方面的变化可以为我国相关制度构建提供有益的经验。根据我国司法权相对软弱和环境行政诉讼制度在保障公众环境权...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言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结构安排
第2章 公众环境权在环境权体系中的地位及独立价值
    2.1 公众环境权在环境权体系中的地位
        2.1.1 环境权的产生背景和过程
        2.1.2 公众环境权在环境权体系中的地位
    2.2 公众环境权的独立价值
第3章 环境行政诉讼是保障公众环境权最基本的途径
    3.1 环境行政诉讼概述
    3.2 环境行政诉讼对公众环境权的直接保障
    3.3 环境行政诉讼对公众环境权的间接影响
第4章 主要西方国家环境行政诉讼制度演化及现状分析
    4.1 美国的环境行政诉讼制度
        4.1.1 原告资格制度的变化
        4.1.2 其他制度的变化
    4.2 日本环境行政诉讼制度
        4.2.1 日本环境行政诉讼的传统理论与实践
        4.2.2 对传统理论和实践的改革
    4.3 本章小结—对我国的启示
第5章 我国环境行政诉讼制度现状分析
    5.1 概述
    5.2 司法权相对软弱是环境行政诉讼处于尴尬境地的根本原因
        5.2.1 缺乏社会力量支持是造成司法权相对软弱的根本原因
        5.2.2 司法权与行政权关系的制度设计是造成司法权软弱的主要原因
    5.3 公众环境实体权的供给不足使环境行政诉讼受到极大限制
    5.4 我国环境行政诉讼具体制度现状分析
        5.4.1 立法目的的模糊不清不利于公众环境权的保障
        5.4.2 原告资格规定模糊
        5.4.3 受案范围狭窄
        5.4.4 诉讼时效期限过短
        5.4.5 缺乏有效的诉前预防程序
第6章 完善我国保障公众环境权的环境行政诉讼制度
    6.1 改革现有司法体制
    6.2 把环境权上升为一项法定权利并建立完备的环境权权利体系
    6.3 明确有关扩大原告资格规定
        6.3.1 扩大环境行政诉讼中原告的起诉资格
        6.3.2 确立单位和个人诉讼制度
        6.3.3 明确诉讼代表人制度
        6.3.4 赋予环保团体起诉资格或代表人资格
        6.3.5 在环境行政诉讼中建立支持起诉制度
    6.4 扩大受案范围
    6.5 适当延长诉讼时效
    6.6 及时地对可能受侵害的公众环境权提供救济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公民环境权的实现[J]. 毛润琳.  襄樊学院学报. 2003(04)
[2]论环境保护中权力与权利的配置——从环境行政权与公众环境权关系的角度审视[J]. 朱谦.  江海学刊. 2002(03)
[3]环境权力与权利的重构——论民法与环境法的沟通和协调[J]. 吕忠梅.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2000(05)



本文编号:30029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30029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0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