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07 13:53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和地球上生物物种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独特,不仅具有保护生物遗传多样性、调蓄水量和调节气候、过滤、降解污染物和净化水体、防浪促淤和平衡淡水水盐等生态功能,还具有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矿物资源和充分的土地后备资源等经济功能以及提供人类生产聚居场所、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价值社会功能。特别是湿地能水体污染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所以湿地被冠以“地球之肾”和“天然物种库”的美誉。我国是世界湿地资源分布的主要国家之一,湿地面积辽阔、类型丰富。湿地为我国的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人们对湿地生态功能缺乏了解,在开发、利用湿地的过程中,许多湿地资源和功能遭到严重破坏,对国家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重大威胁。生态效益补偿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或地区为了应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资源耗竭和生态破坏问题所尝试采用的一种经济解决手段,在平衡和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紧张关系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湿地生态环境日趋严峻的形势下,引进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进行...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核心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1.7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湿地与中国湿地
2.1 湿地生态系统
2.2 湿地的功能与作用
2.2.1 生态功能
2.2.2 经济功能
2.2.3 社会功能
2.2.4 湿地生态效益与生态效益补偿
2.3 我国湿地基本概况
2.3.1 我国湿地分布情况
2.3.2 我国湿地的特点
2.3.3 我国湿地的现状
2.4 我国湿地的管理和立法概况
2.4.1 我国湿地管理现状
2.4.2 我国湿地管理的特点
2.4.3 我国湿地立法现状
2.4.4 我国湿地管理和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2.4.5 我国湿地管理和立法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三章 生态效益补偿与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3.1 与生态效益补偿有关的几个问题
3.1.1 生态效益及其特点
3.1.2 生态效益补偿及其特点
3.1.3 我国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研究动态
3.1.4 我国生态效益补偿的立法现状与不足
3.2 国外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3.2.1 国外有关生态效益补偿的管理、立法现状
3.2.2 国外生态效益补偿的成功经验[27]
3.3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
3.3.1 我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研究动态
3.3.2 生态效益补偿与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关系
第四章 中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基本理论
4.1 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必要性
4.1.1 是实现湿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1.2 是湿地生态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4.1.3 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4.2 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理论依据
4.2.1 法学理论依据
4.2.2 生态学理论依据
4.2.3 经济学依据
4.3 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可行性
4.3.1 生态效益补偿理论研究日趋成熟
4.3.2 生态补偿地方立法卓有成效
4.3.3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具有可操作性
4.4 我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概念、特征、性质及要件
4.4.1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概念
4.4.2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特征
4.4.3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性质
4.4.4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要件
4.5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原则
4.5.1 权利平等保护原则
4.5.2 衡平原则
4.5.3 不可救济权利优先原则
4.5.4 “谁受益、谁补偿;谁贡献、谁受偿”原则
第五章 中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设计
5.1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主体
5.1.1 国家
5.1.2 受益者
5.1.3 保护者
5.2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客体
5.3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内容
5.3.1 迁移行为
5.3.2 保护行为
5.4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标准
5.4.1 有关湿地生态补偿的实例——以湖南洞庭湖区湿地恢复为例
5.4.2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标准确立
5.5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形式
5.5.1 财政补助
5.5.2 税收附加、开征湿地生态效益税
5.5.3 由受益者承担湿地建设费用
5.5.4 发行绿色生态彩票
5.5.5 BOT 形式
5.5.6 教育和技术支持
5.6 补偿资金的管理
5.7 建立起有效的湿地生态环境效益补偿监督机制
5.8 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立法建议
5.8.1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5.8.2 完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体系
5.8.3 完善关于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流域管理模式下的湿地立法研究[J]. 陆维研,张硕新,李健芸,胡静静. 安徽农业科学. 2007(08)
[2]若尔盖湿地退化原因及保护对策[J]. 焦晋川,杨万勤,钟信,秦嘉励. 四川林业科技. 2007(01)
[3]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资源的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J]. 常胜. 安徽农业科学. 2007(02)
[4]生态补偿制度构建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J]. 张建伟.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6(05)
[5]关于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以黑龙江三江平原湿地为例[J]. 颜华.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6(05)
[6]关于我国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J]. 梁丽娟,葛颜祥. 软科学. 2006(04)
[7]对我国生态补偿的立法构想[J]. 李爱年,刘旭芳. 生态环境. 2006(01)
[8]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补偿[J]. 李恩菊. 固原师专学报. 2005(06)
[9]长江中游湿地系统驱动关系的演变及保护展望[J]. 王学雷,吴后建,任宪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05)
[10]环境保护视角的权利冲突——兼论生态效益补偿的法理基础[J]. 张润昊.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博士论文
[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D]. 张涛.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3
硕士论文
[1]论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D]. 王芃.郑州大学 2006
[2]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 王良海.西南政法大学 2006
[3]生态效益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 彭丽娟.湖南师范大学 2006
[4]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D]. 雷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5]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法律研究[D]. 刘先辉.郑州大学 2005
[6]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法理分析[D]. 张小罗.武汉大学 2005
[7]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法律机制研究[D]. 王蓉.中南林学院 2005
[8]陕西三河湿地生态评价与保护研究[D]. 李静.陕西师范大学 2004
[9]中国湿地资源立法问题研究[D]. 亢颖.东北林业大学 2004
[10]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研究[D]. 王楠.东北林业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173509
【文章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核心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1.7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湿地与中国湿地
2.1 湿地生态系统
2.2 湿地的功能与作用
2.2.1 生态功能
2.2.2 经济功能
2.2.3 社会功能
2.2.4 湿地生态效益与生态效益补偿
2.3 我国湿地基本概况
2.3.1 我国湿地分布情况
2.3.2 我国湿地的特点
2.3.3 我国湿地的现状
2.4 我国湿地的管理和立法概况
2.4.1 我国湿地管理现状
2.4.2 我国湿地管理的特点
2.4.3 我国湿地立法现状
2.4.4 我国湿地管理和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2.4.5 我国湿地管理和立法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三章 生态效益补偿与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3.1 与生态效益补偿有关的几个问题
3.1.1 生态效益及其特点
3.1.2 生态效益补偿及其特点
3.1.3 我国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研究动态
3.1.4 我国生态效益补偿的立法现状与不足
3.2 国外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3.2.1 国外有关生态效益补偿的管理、立法现状
3.2.2 国外生态效益补偿的成功经验[27]
3.3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
3.3.1 我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研究动态
3.3.2 生态效益补偿与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关系
第四章 中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基本理论
4.1 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必要性
4.1.1 是实现湿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4.1.2 是湿地生态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4.1.3 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4.2 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理论依据
4.2.1 法学理论依据
4.2.2 生态学理论依据
4.2.3 经济学依据
4.3 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可行性
4.3.1 生态效益补偿理论研究日趋成熟
4.3.2 生态补偿地方立法卓有成效
4.3.3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具有可操作性
4.4 我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概念、特征、性质及要件
4.4.1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概念
4.4.2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特征
4.4.3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性质
4.4.4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要件
4.5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原则
4.5.1 权利平等保护原则
4.5.2 衡平原则
4.5.3 不可救济权利优先原则
4.5.4 “谁受益、谁补偿;谁贡献、谁受偿”原则
第五章 中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设计
5.1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主体
5.1.1 国家
5.1.2 受益者
5.1.3 保护者
5.2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客体
5.3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内容
5.3.1 迁移行为
5.3.2 保护行为
5.4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标准
5.4.1 有关湿地生态补偿的实例——以湖南洞庭湖区湿地恢复为例
5.4.2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标准确立
5.5 湿地生态效益补偿的形式
5.5.1 财政补助
5.5.2 税收附加、开征湿地生态效益税
5.5.3 由受益者承担湿地建设费用
5.5.4 发行绿色生态彩票
5.5.5 BOT 形式
5.5.6 教育和技术支持
5.6 补偿资金的管理
5.7 建立起有效的湿地生态环境效益补偿监督机制
5.8 建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立法建议
5.8.1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5.8.2 完善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体系
5.8.3 完善关于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流域管理模式下的湿地立法研究[J]. 陆维研,张硕新,李健芸,胡静静. 安徽农业科学. 2007(08)
[2]若尔盖湿地退化原因及保护对策[J]. 焦晋川,杨万勤,钟信,秦嘉励. 四川林业科技. 2007(01)
[3]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资源的现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J]. 常胜. 安徽农业科学. 2007(02)
[4]生态补偿制度构建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J]. 张建伟.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6(05)
[5]关于建立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以黑龙江三江平原湿地为例[J]. 颜华.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6(05)
[6]关于我国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的思考[J]. 梁丽娟,葛颜祥. 软科学. 2006(04)
[7]对我国生态补偿的立法构想[J]. 李爱年,刘旭芳. 生态环境. 2006(01)
[8]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补偿[J]. 李恩菊. 固原师专学报. 2005(06)
[9]长江中游湿地系统驱动关系的演变及保护展望[J]. 王学雷,吴后建,任宪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5(05)
[10]环境保护视角的权利冲突——兼论生态效益补偿的法理基础[J]. 张润昊.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博士论文
[1]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D]. 张涛.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3
硕士论文
[1]论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D]. 王芃.郑州大学 2006
[2]我国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 王良海.西南政法大学 2006
[3]生态效益补偿法律制度研究[D]. 彭丽娟.湖南师范大学 2006
[4]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研究[D]. 雷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5]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法律研究[D]. 刘先辉.郑州大学 2005
[6]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法理分析[D]. 张小罗.武汉大学 2005
[7]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法律机制研究[D]. 王蓉.中南林学院 2005
[8]陕西三河湿地生态评价与保护研究[D]. 李静.陕西师范大学 2004
[9]中国湿地资源立法问题研究[D]. 亢颖.东北林业大学 2004
[10]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研究[D]. 王楠.东北林业大学 2002
本文编号:31735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3173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