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权的社会权属性
发布时间:2021-06-11 05:30
人,不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危机的日益升级,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尤为紧密,这种社会性也表现得更为突出,人与人之间实际上形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权利不再完全是私人的,有些权利的行使已经关系到社会的公共利益,有些权利的行使也已不是一己之力就能实现的,需要国家、社会提供积极的帮助。传统的消极权利观正逐步被积极权利观所取代,传统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也正逐渐模糊、互相渗透。一方面,社会主体之间的关系已由过去单纯的平等关系向现在“形式上平等而实质上不平等”的关系转变,社会上逐渐出现了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分;另一方面,社会公共利益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利益,既独立于个人利益,也独立于国家利益。面对权利上所出现的这些新情况,传统的公权、私权二元结构日显呆板与僵硬,需要重新对权利结构进行调整,以明确不同权利类型之间的界限与它们各自的功能。 本文即从法律权利发展的路径着手,证明社会权已成为一项独立的权利,成为在法学理论上与公权、私权相并列而存在的又一种新的权利类型。社会权以弱势群体为受益主体,以“义务”为主要实现手段,以“倾斜保护”为作用机制,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为目的,致力于...
【文章来源】:福州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传统权利观之概说及其发展
1.1 传统权利观之概说
1.2 积极权利观的提出
第二章 社会权是一种独立的权利类型
2.1 主体形式上平等而实质不平等
2.2 社会公共利益成为一种独立的利益
2.2.1 社会公共利益概述
2.2.2 社会公共利益是一种独立的利益
2.2.3 正确认识社会公共利益
2.2.3.1 社会公共利益独立于个人利益
2.2.3.2 社会公共利益独立于国家利益
2.2.3.3 社会公共利益的主体是公众
2.3 小结
第三章 社会权概述
3.1 社会权的受益主体乃弱势主体
3.2 社会权的实现需要国家、社会的保障
3.2.1 来自国家的保障
3.2.2 来自社会的保障
3.3 社会权以“义务”为主要实现手段
3.4 社会权强调“倾斜保护”
3.5 社会权以社会为本位,也以权利为本位
3.6 小结
第四章 环境权属性之论争
4.1 环境权之概念界定
4.2 关于环境权属性的几种学说之介绍与评述
4.2.1 “反射性利益说”与“法律上的权利说”
4.2.2 “基本人权说”与“人权的基础说”
4.2.3 “私权说”、“公权说”与“社会权说
4.2.4 “自得权说”
4.3 小结
第五章 环境权的社会权属性查明
5.1 环境权的受益者是社会公众
5.1.1 污染者与污染受害者的划分
5.1.2 社会公众是现实或潜在的污染受害者
5.1.3 社会公众并非都是法律上的污染者
5.2 环境权的实现需要国家、社会的保障
5.2.1 国家方面的保障
5.2.2 社会方面的保障
5.3 环境权以“义务”为主要实现手段
5.4 环境权侧重对弱势群体的“倾斜保护”
5.5 环境权体现“社会公众的环境利益”
5.6 小结
第六章 环境权的立法设计应体现其社会权属性
6.1 环境权的立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6.2 环境权的立法设计应体现其社会权属性
6.2.1 环境权的社会权属性应强调国家之责
6.2.1.1 明确国家在环境标准相关法律关系中的责任
6.2.1.2 在提供保障上,国家应找准自己的位置
6.2.2 环境权的社会权属性应强调社会之责
6.2.3 环境权的社会权属性应强调公众之责
6.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权的历史演变[J]. 龚向和. 时代法学. 2005(03)
[2]论环境法的社会权利本位[J]. 何凤鸣,段永清. 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5(01)
[3]试论公民环境权的生成与合理定位[J]. 柳湘.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06)
[4]社会权初探[J]. 白小平. 社科纵横. 2004(04)
[5]环境权的法理念解析与法技术构造——一种社会法的解读[J]. 赵红梅,于文轩. 法商研究. 2004(03)
[6]对“公民环境权论”的几点疑问[J]. 徐祥民. 中国法学. 2004(02)
[7]“社会法”意义辨析[J]. 竺效. 法商研究. 2004(02)
[8]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与法学表达——价值、利益博弈图景中的环境退化应对及环境法[J]. 谭江华,侯均生. 社会科学研究. 2004(01)
[9]危难时刻凸显公民的“社会权”[J]. 韩志红. 中国律师. 2003(11)
[10]论公民社会权[J]. 潘荣伟. 法学. 2003(04)
本文编号:3223916
【文章来源】:福州大学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引言
第一章 传统权利观之概说及其发展
1.1 传统权利观之概说
1.2 积极权利观的提出
第二章 社会权是一种独立的权利类型
2.1 主体形式上平等而实质不平等
2.2 社会公共利益成为一种独立的利益
2.2.1 社会公共利益概述
2.2.2 社会公共利益是一种独立的利益
2.2.3 正确认识社会公共利益
2.2.3.1 社会公共利益独立于个人利益
2.2.3.2 社会公共利益独立于国家利益
2.2.3.3 社会公共利益的主体是公众
2.3 小结
第三章 社会权概述
3.1 社会权的受益主体乃弱势主体
3.2 社会权的实现需要国家、社会的保障
3.2.1 来自国家的保障
3.2.2 来自社会的保障
3.3 社会权以“义务”为主要实现手段
3.4 社会权强调“倾斜保护”
3.5 社会权以社会为本位,也以权利为本位
3.6 小结
第四章 环境权属性之论争
4.1 环境权之概念界定
4.2 关于环境权属性的几种学说之介绍与评述
4.2.1 “反射性利益说”与“法律上的权利说”
4.2.2 “基本人权说”与“人权的基础说”
4.2.3 “私权说”、“公权说”与“社会权说
4.2.4 “自得权说”
4.3 小结
第五章 环境权的社会权属性查明
5.1 环境权的受益者是社会公众
5.1.1 污染者与污染受害者的划分
5.1.2 社会公众是现实或潜在的污染受害者
5.1.3 社会公众并非都是法律上的污染者
5.2 环境权的实现需要国家、社会的保障
5.2.1 国家方面的保障
5.2.2 社会方面的保障
5.3 环境权以“义务”为主要实现手段
5.4 环境权侧重对弱势群体的“倾斜保护”
5.5 环境权体现“社会公众的环境利益”
5.6 小结
第六章 环境权的立法设计应体现其社会权属性
6.1 环境权的立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6.2 环境权的立法设计应体现其社会权属性
6.2.1 环境权的社会权属性应强调国家之责
6.2.1.1 明确国家在环境标准相关法律关系中的责任
6.2.1.2 在提供保障上,国家应找准自己的位置
6.2.2 环境权的社会权属性应强调社会之责
6.2.3 环境权的社会权属性应强调公众之责
6.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社会权的历史演变[J]. 龚向和. 时代法学. 2005(03)
[2]论环境法的社会权利本位[J]. 何凤鸣,段永清. 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 2005(01)
[3]试论公民环境权的生成与合理定位[J]. 柳湘.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06)
[4]社会权初探[J]. 白小平. 社科纵横. 2004(04)
[5]环境权的法理念解析与法技术构造——一种社会法的解读[J]. 赵红梅,于文轩. 法商研究. 2004(03)
[6]对“公民环境权论”的几点疑问[J]. 徐祥民. 中国法学. 2004(02)
[7]“社会法”意义辨析[J]. 竺效. 法商研究. 2004(02)
[8]环境问题的社会建构与法学表达——价值、利益博弈图景中的环境退化应对及环境法[J]. 谭江华,侯均生. 社会科学研究. 2004(01)
[9]危难时刻凸显公民的“社会权”[J]. 韩志红. 中国律师. 2003(11)
[10]论公民社会权[J]. 潘荣伟. 法学. 2003(04)
本文编号:32239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3223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