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三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权利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两岸三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权利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是指除开发单位及审查环境影响评价的机关外,,其他相关机关、团体、地方政府、专家学者、当地居民等,通过法定或非法定的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制作、审查与监督等阶段。公众参与权,也可称为公共事务参与权,是指公民自愿民主地参加决定和管理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公共事务,并分享其利益的权利。在行政决策中,参与权主要是指行政决策过程中,公民享有通过一定的程序或途径参与行政决策并对决策机关有关的行为进行监督的一系列权利的总和。它是行政参与权或公共事务参与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对于保障公众参与的权利,都具有特色的环评制度体系,其不同之处应当从公众参与者的选定、参与方式与时机、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回馈制度、组织保障以及司法救济途径等方面展开比较分析。又因我国的环评制度中对公民参与权的内容还不具体,并且没得到有效的保障,现有的制度是形式大于实质内容,公众参与权的保护其规定无法满足。所以通过借鉴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环评制度,反思公众参与权利为何得不到有效的适用,并且完善我国环评中公众参与权利的保障机制。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就有关制度、法令等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着重依据三个地区环评方面的法律制度。本文分为三个章节。 第一章两岸三地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发展与现状。首先概括了公众参与环评的理论基础;其次,简述了两岸三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历程和现状。 第二章对两岸三地环评中公众参与的权利进行比较和探讨。首先介绍了公众参与权利的构成,包括公众参与权利的概念和构成。其次,本文把环评的内容进行拆分,在参与者的选定、公众参与方式与时机、信息公开制度、信息回馈制度、组织保障以及司法救济途径方面是如何体现公众参与权利的,从而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对公众参与权利进行探讨,找出公众参与权利在我国内地、香港和台湾地区环评制度体系保护中的共同问题,从信息公开对于公众参与权利的重要性、参与者范围是实现公众参与权利的要件、参与方式对公众参与权利的影响、公众与专家之间出现的信任危机、以及公众参与权利需反馈和救济制度的角度,为下文保护我国内地环评中的公众参与权利作了铺垫。 第三章根据上文的反思明确了在环评中保护公众参与权的方法:一是政府和专家要获得公众的信任;二是在完善环评的制度、司法救济制度的基础上,对公众参与权利进行保障;三是公众需要加强环境意识,才能真正的享有公众参与的权利。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公众参与权利 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2.68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导言13-14
- 第一章 两岸三地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发展与现状14-19
-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及意义14-16
- 一、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14-15
- 二、 环境影响评价引入公众参与的意义15-16
- 第二节 两岸三地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16-19
- 一、 简述我国内地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16-17
- 二、 简述我国香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17
- 三、 简述我国台湾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17-19
- 第二章 两岸三地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权利的比较与探讨19-37
- 第一节 公众参与权利的概念与构成19-20
- 一、 公众参与权的概念19
- 二、 公众参与权的构成19-20
- 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权利的比较20-30
- 一、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参与者20-22
- 二、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方式与时机22-25
- 三、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意见的反馈25-27
- 四、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组织保障27-28
- 五、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救济途径28-30
-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权利的探讨30-37
- 一、 信息公开的重要性30-31
- 二、 公众参与权利与参与者范围31-32
- 三、 公众参与的时机与方式32-33
- 四、 公众与专家之间的信任危机33-34
- 五、 信息需回馈34-35
- 六、 公众参与权需救济35-37
- 第三章 保障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权利37-47
- 第一节 明确公众的环境权益,适当的选定参与者37-38
- 一、 明确公众的环境权益37-38
- 二、 适当的选定参与者38
- 第二节 保障公众知情权38-40
- 一、 加强信息公开38-40
- 二、 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40
- 第三节 增加公众参与形式的多样性40-43
- 一、 适当的选择参与方式40-42
- 二、 完善听证制度42-43
- 第四节 完善司法救济制度,加强公众环境意识43-47
- 一、 构建公众环境权益侵害的判断标准43-44
- 二、 完善环境公益诉讼44-45
- 三、 加强公众的环境意识45-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2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2-53
- 后记53-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庸;解读《环境影响评价法》[J];环境导报;2003年17期
2 鲍自然;贾宁;;以《环评法》论政策制定对政策执行的影响[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年05期
3 杨小权,徐琴;关于《环评法》中公众参与制度实施的几点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2004年04期
4 赵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回顾与发展动态[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4年06期
5 王艳红;张景骞;;规划环评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黑龙江环境通报;2010年02期
6 陶克菲;武静;;协调互动:优化公众参与环评机制[J];环境保护;2006年01期
7 陈智清;刘红星;;引导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S1期
8 高福德;刘鹏;;试论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完善与细化[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26期
9 朱莞;姚建;丁海容;谭渊;;改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对策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年01期
10 曹晓红;徐锦昌;;环境影响评价与土地规划利用的整合[J];污染防治技术;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红艳;;初探实施环境管理体系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关系[A];广西环境科学学会2002—2003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2 周玉梅;;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势在必行[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3 李宇斌;;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管理的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4 许向宁;李胜伟;唐川;黄润秋;袁永旭;;金沙江干流梯级水电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评价[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袁兴中;陈晓红;;环境影响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A];1993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3年
6 蔡玉梅;郑伟元;贾克敬;杨枫;;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探讨[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耿红;孔亚平;陈济丁;徐宪立;;公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刘英彩;乔润卓;;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初探[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9 罗春;彭民浩;彭辉;李萍;桂贤丰;;关于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探讨[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10 彭民浩;罗春;彭辉;李萍;桂贤丰;;关于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探讨[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实习生 周少杰 编辑 祝建华;违反环评法 西安饮食一项目被责令整改[N];上海证券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周文颖;掌握实情 务求实效 纠建并举[N];中国环境报;2010年
3 李士安;加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N];中国环境报;2000年
4 许跃芝;建设港口要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N];经济日报;2003年
5 江国成;我国将加快建立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N];西部时报;2009年
6 林烨;建院八年科研结硕果[N];中国环境报;2010年
7 记者 孟斯硕;环保部罕见叫停两高铁项目[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8 记者 赵关良;上海将所有规划建设项目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N];中国环境报;2004年
9 国际大坝委员会主席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贾金生;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际效果仍需要继续加强[N];中国水利报;2010年
10 佐刚 邱河清;黎川拒批重污染项目12个[N];抚州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昕;基于有效管理模型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华建伟;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与实践[D];南京大学;2011年
3 马生军;我国西部地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法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周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利益衡量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5 宋欣;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马蒂丽;区域土地利用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D];武汉大学;2010年
7 陈光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年
8 王辉民;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9 余振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10 李山梅;环境绩效审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壮;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吴官胜;石油化工基地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方法及案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张金艳;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若干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4 魏鹂;杭州地铁工程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5 欧志敏;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效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泠佳;政策执行视角下的我国环评管理制度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7 马文婷;论国我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D];兰州大学;2012年
8 苗晖;通过近期环境事件对比中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张艳娇;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构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10 吴敬涛;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D];河南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两岸三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权利的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38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323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