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标准研究
本文关键词:统一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标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统一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标准,是指在国家规定的重点大气污染区域内,制定和适用相同的空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统一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标准缘起于我国近年来区域性大气环境污染事件的频发和我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统一标准的推动。为解决我国区域性的大气污染,需要摒弃传统的以单独的行政区划来防治大气污染的理念,转而构建跨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机制。其中,统一区域的大气环境标准,是解决区域性大气污染的有效途径。在重点区域里,我国已制定了相当数量的大气环境标准,包括国家环境标准和地方环境标准。从这些标准的制定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在跨省的重点区域里,存在环境标准项目和环境标准值不统一的问题;在未跨省区域里,存在环境标准缺失和环境标准值偏低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国两级环境标准制定模式的弊端使然和大气环境标准的区域针对性不强。为防范区域性大气污染的事件继续发生,保障公民环境权,改善重点区域大气环境的质量已经迫在眉睫。在我国大陆地区,因经济、社会和文化制度具有同一性,因此统一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标准的核心,在于分析是否还存有可以创建的法律制度空间,包括区域大气环境标准制定权的配置和制定权的行使主体两方面。依我国法律规定,环境标准的制定权的配置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基于行政职权而享有的标准制定权,一种基于法律授权而享有的标准制定权。前一种情形的行使主体是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后一种是重点区域内的省级人民政府。在确定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标准的制定主体时,不能笼统的就认为存在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和重点区域内的省级人民政府,应当将重点区域进一步细化为跨省重点区域和未跨省重点区域来探讨,从而得出不同情况下存在不同的制定主体。在跨省重点区域中,环保部是当然的制定主体。然而省级政府是否具有制定资格,应当分情况。在由省级政府联合制定区域环境标准的情形,于我国没有实施的沃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省级政府不享有制定主体资格。成立由环保部牵头的区域协调组织来协调重点区域内各省级政府制定相同的大气环境标准的情形,具有合法性和可行性,此时重点区域内的省级政府则享有制定主体资格。在未跨省重点区域中,由于区域内的市级、县级城市不具有环境标准的制定权,因此此时环保部和省级政府是当然的制定主体。在统一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标准的路径选择中,应当包括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制定程序、保障机制和评估机制。在制定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标准时,应当在环境保护优先、利益衡量和公众参与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由于现行的环境标准制定程序不能体现制定区域环境标准的特殊性,应当对其进行优化。为确保统一的大气环境标准的真正实施,应当建立区域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区域环境信息共享和横向监督机制,以及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最后,还应当建立以合法性和经济性为评估标准的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标准运行效果评估机制。
【关键词】:大气污染 重点区域 环境标准 联合防治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68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2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9-10
- (二) 研究现状10-11
-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11-12
- 一、统一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标准问题的缘起12-19
- (一) 区域性大气污染事件频发12-13
- (二) 《环境保护法》要求“统一标准”13
- (三) 统一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标准的内涵13-19
- 二、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标准问题剖析19-26
- (一) 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标准现状19-21
- (二) 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标准存在的突出问题21-24
- (三) 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标准问题的成因24-26
- 三、统一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标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考察26-29
- (一) 统一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标准的必要性依据26-27
- (二) 统一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标准的可行性依据27-29
- 四、统一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标准的核心要素解析29-38
- (一) 统一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标准制定权的配置30-31
- (二) 统一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标准制定权的实际行使31-38
- 五、统一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标准的路径探寻38-49
- (一) 统一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标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38-44
- (二) 优化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标准制定的程序44-45
- (三) 健全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标准实施的保障机制45-48
- (四) 建立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标准运行效果评估机制48-49
- 参考文献49-52
- 致谢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楚道文;;如何完善我国大气环境应急管理法律制度——以《奥运空气质量保障措施》的长效制度构建为分析样本[J];法学杂志;2011年09期
2 黄勇;;恩施市城区大气环境状况[J];恩施州党校学报;2006年02期
3 黄李焰,陈少平;大气环境立法新动向[J];电力环境保护;2004年04期
4 金江山;“看不见的战线”在延伸[J];时代潮;1999年07期
5 黄李焰,陈少平;大气环境法发展新趋势[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6 魏琪沫;鲁净净;郑赵靖;;探寻石家庄大气环境治理的法律途径[J];法制与社会;2007年05期
7 王幸芳;;大气环境治理:开启更蓝的民生蓝天[J];杭州(周刊);2012年08期
8 ;辽宁去年给8个城市开出“雾霾罚单”[J];共产党员;2014年02期
9 聂民;;整体节能,让中国走出雾霾[J];人民论坛;2013年07期
10 ;2013年春节亮点多 节俭消费新时尚[J];大众标准化;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晓惠;;城市化与大气环境交互耦合关系研究的理论探讨[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2 王恩涌;陈翔;胡玉霞;董向成;;关于兰州城市大气环境数值模拟研究中存在问题的探讨[A];现代数学和力学(MMM-XI):第十一届全国现代数学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张靖;;xZ口区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容量分析及探讨[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4 任永建;赖安伟;高庆先;;基于数值模拟的区域大气环境研究[A];2008年湖北省气象学会学术年会学术论文详细文摘汇集[C];2008年
5 崔桂香;许春晓;张兆顺;;大气环境的大涡数值模拟[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6 张伯寅;梁彬;朱凤荣;李长龄;孟宪忠;钮珍南;桑建国;;北京市西北部山系对海淀区大气环境的影响[A];第九届(2001)全国大气环境与污染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金桂花;江正伟;包华;;巨化周边大气环境氟化物的调研及对策初探[A];衢州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选编(2001-2004)[C];2005年
8 顾兆林;;城市粗糙层内大气环境数值模拟研究[A];第八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三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彭启明;林能晖;王作台;张时禹;;台湾大气环境背景监测站及大气长程传输模式整合系统之介绍[A];海峡两岸气象科学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10 郝润全;翟雅静;;呼和浩特城区大气环境适宜性分析评价[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通讯员 赵国华 孙新凯 本报记者 尹义坤;威县三管齐下优化大气环境[N];河北经济日报;2013年
2 记者 黄勇 高嵘;调整工业结构 改善大气环境[N];中国环境报;2002年
3 张隽波邋通讯员 王颖;我省建立大气环境分级预警机制[N];山西日报;2007年
4 通讯员 葛丽娟;太原启动污染预控改善冬季大气环境[N];中国气象报;2010年
5 记者 陶成君;第一行动执法小组:严惩破坏大气环境行为[N];海东时报;2013年
6 记者 赵关良;上海开展新一轮大气环境治理[N];中国环境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王奉安;柳暗花明又一“春”[N];中国气象报;2006年
8 周秀芳;我区实施3大措施改善大气环境[N];内蒙古日报(汉);2006年
9 记者 宋馨;城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工作协调会召开[N];周口日报;2008年
10 记者 靳晓磊;裕西区域将建成大气环境综合治理示范区[N];石家庄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胥效文;西安市大气环境系统分析方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2 许建明;城市大气环境数值技术的集成、改进和应用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3 黄蓉;削山造地对河谷型城市大气环境的数值仿真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志刚;北京大气环境特征与大气污染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3年
2 周艳明;区域大气环境数据的不确定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建;统一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标准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4 王雄;基于GIS的区域大气环境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D];广东工业大学;2004年
5 闫芳;试验训练体系结构大气环境资源开发[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6 文佳龙;地区大气环境状况及其对太阳能高效利用的影响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4年
7 韩敏;基于MapX的县级大气环境信息系统开发与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08年
8 李冰晶;提高焦化行业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水平的有关方法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9 李征;基于AERMOD模式的岑巩工业园控制性详规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广州大学;2013年
10 马晓力;历史古镇大气环境规划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统一重点区域大气环境标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85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338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