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
发布时间:2021-10-19 04:42
《民法典》中将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规定在侵权责任法中的特殊侵权类型中,并且规定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侵权人需要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经过试点之后已经正式实施,就意味着我国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建设进入了新的里程碑。《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方案》中规定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项目,但是在司法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法官判决被告承担的赔偿项目与规定的赔偿项目相比仍有出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的确定过程中,利用对比的方法参照民法损害赔偿范围确定的路径。生态环境损害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而这些特殊性不仅关系到损害理论在生态环境损害中的建构,而且也为生态环境损害救济提供思路。确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从确定生态环境损害的概念出发,讨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项目,再以民法上的法技术工具筛选出可救济的损害,并对这部分损害进行调整,最后将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确定下来。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讨论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本文在研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的创新点。第二部分站在全文的框架下,提出贯穿全文始终的三个问题。并对几个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有密切关系的关键性问题进行...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二章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问题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三个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中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损害概念界定不清
二、应否适用完全赔偿原则
三、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的确定问题
第三节 确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的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环境损害的概念、赔偿原则以及赔偿范围概念辨析
第一节 生态环境损害的概念
一、生态环境损害概念应从民法损害概念出发
二、借鉴民法损害概念的界定思路
三、生态环境损害概念的最终确定
第二节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原则
一、完全赔偿原则及其限制
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应适用完全赔偿原则
第三节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概念辨析
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概念的一般界定
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三、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数额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的具体界定
第一节 清除污染费用
第二节 生态环境修复费用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修复期间服务功能的损失
第四节 生态环境功能永久性损害造成的损失
第五节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调查、鉴定评估等合理费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的认定
第一节 具体范围之数额确定的注意问题及方法
第二节 完全赔偿原则的合理限制
一、违法性程度
二、归责程度
三、因果关系贡献度
第三节 三大减免制度的最后调整
一、损益相抵
二、与有过失
三、酌减制度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3444172
【文章来源】: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第二章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问题及影响因素
第一节 三个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中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损害概念界定不清
二、应否适用完全赔偿原则
三、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的确定问题
第三节 确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的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环境损害的概念、赔偿原则以及赔偿范围概念辨析
第一节 生态环境损害的概念
一、生态环境损害概念应从民法损害概念出发
二、借鉴民法损害概念的界定思路
三、生态环境损害概念的最终确定
第二节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原则
一、完全赔偿原则及其限制
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应适用完全赔偿原则
第三节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概念辨析
一、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概念的一般界定
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三、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数额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的具体界定
第一节 清除污染费用
第二节 生态环境修复费用
第三节 生态环境修复期间服务功能的损失
第四节 生态环境功能永久性损害造成的损失
第五节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调查、鉴定评估等合理费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范围的认定
第一节 具体范围之数额确定的注意问题及方法
第二节 完全赔偿原则的合理限制
一、违法性程度
二、归责程度
三、因果关系贡献度
第三节 三大减免制度的最后调整
一、损益相抵
二、与有过失
三、酌减制度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本文编号:34441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3444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