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环境法的革新

发布时间:2021-11-18 22:52
  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保护环境我们责无旁贷。这不仅是人类不当开发利用自然所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人类社会继续发展必须慎重而妥善处理的问题。面对日益深重的环境危机,环境法的作用至关重要。为了充分发挥环境法在保护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对其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更新非常必要;而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和发展使环境法有了新的生命力,为其维护人类正义和自然正义,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谐提供了重要支撑,进而为环境法的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环境法起步较晚,而面临的环境形势却相当严峻,因此,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深化环境法学研究,完善环境法的相关体制机制是我国环境法学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以环境问题与环境法的缘起、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法的关系为基础,探究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法的价值取向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促进,分析我国环境法律体系的现状,思索应对之策,为中国环境法的革新作尝试性探索。 

【文章来源】: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环境与环境问题的基本概念
    1.2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与中国环境危机
        1.2.1 世界环境问题
        1.2.2 中国环境危机
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法的变迁
    2.1 环境问题与环境法的缘起
        2.1.1 环境问题及其原因
        2.1.2 传统法的困境与环境法的兴起
    2.2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法的进步
        2.2.1 可持续发展观的由来
            2.2.1.1 可持续发展观孕育的时代背景
            2.2.1.2 可持续发展观的产生与发展
            2.2.1.3 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2.2.2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法理念与精神
            2.2.2.1 环境法的理念
            2.2.2.2 环境法的精神
        2.2.3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法的更新
            2.2.3.1 可持续发展观在国际环境法中的体现
            2.2.3.2 可持续发展观在各国环境法中的体现
第三章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法的价值取向
    3.1 人类正义——人与人和睦相处
        3.1.1 代内正义——同代人间利益的博弈
            3.1.1.1 国家间正义问题
            3.1.1.2 地区间正义问题
        3.1.2 代际正义——世代人间利益的平衡
            3.1.2.1 代际正义的涵义
            3.1.2.2 理论的撞击
            3.1.2.3 从理论到实践
    3.2 自然正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3.2.1 自然的内在价值
        3.2.2 自然的权利
        3.2.3 自然的维权之路
            3.2.3.1 人类的义务
            3.2.3.2 缘于自然的诉讼
第四章 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环境法的反思
    4.1 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法目的
        4.1.1 理论争鸣
        4.1.2 立法实践
        4.1.3 中国选择
    4.2 环境法律体系的现状与革新
        4.2.1 中国环境法律体系
        4.2.2 外国环境法律体系
        4.2.3 中外环境法比较分析及中国环境法的发展方向
    4.3 中国环境法革新中的难题与对策
        4.3.1 健全配套机制以转变发展观
        4.3.2 优化权力运行模式以加强执法力度
        4.3.3 深化公众监督以提升公众参与度
第五章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四轮“风暴”难解“环保顽疾”[J]. 叶静.  中国经济周刊. 2007(28)
[2]环境立法目的刍议[J]. 黄明健.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7(03)
[3]环境伦理学的三个理论焦点[J]. 杨通进.  哲学动态. 2002(05)
[4]伦理观念的嬗变对现代法律及其实践的影响──以从人类中心到生态中心的环境法律观为中心[J]. 汪劲.  现代法学. 2002(02)
[5]发展绿色经济 推进三重转变[J]. 刘思华.  理论月刊. 2000(Z1)
[6]关于动物权利的激进的平等主义观点[J]. T.雷根,杨通进.  哲学译丛. 1999(04)
[7]一种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J]. W.H.默迪,章建刚.  哲学译丛. 1999(02)
[8]论环境管理的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J]. 林波.  中国环境管理. 1997(06)
[9]对环境伦理学的反思[J]. 詹献斌.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06)
[10]政府行为中环境工作弱化的原因分析[J]. 袁少军,范山鹰.  中国环境管理. 1997(05)



本文编号:35037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35037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6a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