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视域下的环境习惯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法治视域下的环境习惯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环境问题日益加重,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方面。环境保护法作为我国环境保护的主要屏障必须承担起自身应有的作用。在我国的环境法学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只关注环境制定法,对环境习惯法持一种忽视态度。然而环境习惯法本身对于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某种情况下比环境制定法更为重要。文章以社会主义环境法治建设为主题,以法治视野中的环境习惯法为研究对象,对环境习惯法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全面深入地探讨。文章首先从法学理论、法律制度与司法活动三个方面对环境习惯法在我国法学界的地位进行研究,力图说明环境习惯法在环境法治建设中处于一种被忽视的地位;其次,文章对环境习惯法进行社会实证研究,通过对环境习惯法存在的表现形式及特点等内容的探讨来证明环境习惯法在实际生活中强有力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文章对环境习惯法与环境制定法的关系进行论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来寻找环境习惯法存在的依据,进而说明环境习惯法与环境制定法存在冲突、妥协与补充关系。事实上,环境习惯法对环境法治建设具有很大价值,充分重视环境习惯法有利于扩展环境法的统治范围、加强环境法的约束力、增强环境法的实效。与此同时,环境习惯法在弥补环境制定法的不足、实现环境善治与保护自然环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文章最后指出环境习惯法在司法实践中得以运用,在实体上必须明确其法源地位,在程序上必须明确相应的举证责任,只有经过审查并符合公序良俗的环境习惯法才能成为司法市查的依据。
【关键词】:环境习惯法 环境制定法 环境保护 法治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2.68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1 绪论8-13
- 1.1 研究背景8-9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10
- 1.2.1 目的9
- 1.2.2 意义9-10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1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0-11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1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11-13
- 2 法学理论与制度中的环境习惯法13-17
- 2.1 环境习惯法概念界定13-14
- 2.2 法学理论中的环境习惯法14
- 2.3 制定法中的环境习惯法14-15
- 2.4 当代司法活动中的环境习惯法15
- 2.5 本章小结15-17
- 3 环境习惯法在实践中的存在及表现形式17-25
- 3.1 环境习惯法在实践中强有力的存在17-19
- 3.2 环境习惯法的主要表现形式19-22
- 3.2.1 村规民约中的环境习惯法19-21
- 3.2.2 民族禁忌中的环境习惯法21
- 3.2.3 宗教习惯中的环境习惯法21-22
- 3.3 环境习惯法的特点22-23
- 3.3.1 具有较强的地域性22
- 3.3.2 具有较强的社会认同感22-23
- 3.3.3 存在于环境制定法效力难以达到的区域23
- 3.4 本章小结23-25
- 4 环境习惯法与环境制定法关系的再审视25-31
- 4.1 从理论角度来分析环境习惯法与环境制定法的关系25-27
- 4.1.1 法律多元25-26
- 4.1.2 大传统与小传统的理性沟通26-27
- 4.2 环境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具体关系27-29
- 4.2.1 冲突27-28
- 4.2.2 妥协28-29
- 4.2.3 补充29
- 4.3 本章小结29-31
- 5 环境习惯法对法治社会的价值及其功能31-36
- 5.1 环境习惯法对法治社会的价值31-33
- 5.1.1 扩展环境法的统治范围31
- 5.1.2 加强环境法的约束力31-32
- 5.1.3 增强环境法的社会实效32-33
- 5.2 环境习惯法在法治建设中的功能33-35
- 5.2.1 环境习惯法的制度性功能:弥补环境制定法不足33
- 5.2.2 环境习惯法的治理功能:有利于实现环境善治33-34
- 5.2.3 环境习惯法的社会功能:保护自然环境34-35
- 5.3 本章小结35-36
- 6 环境习惯法运用中的实体与程序36-40
- 6.1 环境习惯法运用中的实体36
- 6.2 环境习惯法运用中的程序36-39
- 6.2.1 作为待证的法律37
- 6.2.2 环境习惯法的举证责任分配37-38
- 6.2.3 对环境习惯法的审查38-39
- 6.3 本章小结39-40
- 结论40-41
- 参考文献41-43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3-44
- 致谢44-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璐;;浅谈我国的环境立法漏洞及立法建议[J];法制与社会;2008年28期
2 龚鹏;;基坑工程施工中引起的环境污染破坏问题的分析[J];江西建材;2010年02期
3 刘文宗;神府煤田开发带来的环境破坏的成因及反思[J];陕西环境;1999年04期
4 刘奔;;全球化时代的全球性问题——以环境问题为例[J];三明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赵兴国;方同明;王克友;;人类活动引发的城市环境地质问题简论[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秦岭;陈利琼;陈康;;油气管道风险接受准则[J];天然气与石油;2007年02期
7 董刚;;爱护地球从我做起[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08年03期
8 林庞锟;;矿山污染及环境破坏问题的思考[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1年01期
9 太丽琼;;清代滇池流域的农业垦殖与环境破坏[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1期
10 姜巍;高卫东;张雷;;西部地区能源开发综合效应评价[J];资源科学;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浩;;关于环境保护的几点看法和建议[A];郑州铁路局“十百千”人才培育助推工程论文集[C];2011年
2 王金平;夏勇;;环境经济学原理在西堤头污染事件中的应用[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3 李琼;;试论产权制度与环境保护[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4 董春宏;张统;刘士锐;侯瑞琴;;运载火箭发射台爆炸事故的环境影响分析与应对策略[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5 肖显静;;实验科学的非自然性、环境破坏与科学的自然转向[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刘海燕;伍法权;李淑进;;地质工程建设与环境的协调发展[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傅钢;曹延平;张林;张承宇;刘恒伟;;地下水环境平衡的理念在高水压隧道设计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8 孟学君;曾福泽;;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对策探讨[A];中国矿山地质找矿与矿产经济——中国矿山地质找矿和矿产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胡振琪;;煤炭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及其恢复治理技术[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10 司金印;;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原则的思考[A];民革全国西部大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余星涤 李军晶;人为诱发地灾应追究环境侵权责任[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记者 章莹邋实习生 周筱惠;号召全市人民行动起来 夺取“五保三减”抗灾胜利[N];无锡日报;2008年
3 记者 卢苏燕;罪在环境破坏[N];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
4 一峰;人为环境破坏“助灾为虐”[N];中国环境报;2004年
5 筱美;秦岭特定区域禁止上采矿项目[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6 ;西部开发不能以环境破坏为代价[N];中国信息报;2003年
7 ;湖南:原本分布广泛的豺狼獐相继灭绝[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8 王奎庭;不妨给导演办个环保培训班[N];中国环境报;2010年
9 贵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臧兴东;“福海生态园”案判决之我见[N];贵阳日报;2008年
10 卢苏燕;环境破坏成为法国鸟类的“杀手”[N];大众科技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俊玉;政治学视阈中的生态环境治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3 马永俊;现代乡村生态系统演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4 赵学彬;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体风险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吴强;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代价及实证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6 张薇;国际投资中的社会责任规则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蔡洪彬;建筑设计的生态效益观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肖显静;生态政治[D];中国人民大学;1999年
9 温融;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法律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10 刘晗;气候变化视角下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福平;法治视域下的环境习惯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2 杨波;中美环境伦理建设比较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3 岳倩;日本环境保护的历史考察(1955-2000)[D];苏州大学;2011年
4 朱琳;海南黎族习惯法的基本价值探析[D];海南大学;2010年
5 杨红;初论蒙古国环境保护法的沿革[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李红伟;论环境保护与人权保障之关系[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邓晓宇;我国公共健康的环境法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8 Dedegamuwage Nihal Perera(尼哈尔);斯里兰卡生活生产方式与环境保护的关系[D];吉林大学;2011年
9 赵文康;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法律保护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 代江帆;论我国习惯法在法治建设中的价值[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法治视域下的环境习惯法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42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354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