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环境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0 05:01
本文关键词:公民环境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工业革命以后,随着人口的爆炸性增长和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负面效应也越来越突出,环境恶化日趋严重。如今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所不能避免的全球性问题。公民环境权作为一项新生的基本权利从上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受到广泛关注。现在,一些国家已在宪法或其他法律中明确规定了公民环境权,并积极开展司法实践,从而不断完善公民环境权的司法救济制度。然而,时至今日在我国的宪法和其他基本法中都没有公民环境权的明确规定,只是分散地、隐含地体现了公民环境权的少部分内容,这与保障公民环境权的现实需要差距很大。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全面分析了公民环境权理论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明确了本文研究的重点和方向。本文第二部分是公民环境权的一个概述。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公民环境的历史由来。进而界定了公民环境权的概念,辨析了公民环境权的构成要素和性质。本文第三部分依次介绍了人权思想、代际公平理论及公共信托理论这三个对公民环境权的产生、发展和进一步研究有重要意义的基础理论。本文第四部分介绍了我们公民环境权的研究、法律实践现状以及对现状的分析。首先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的法律权理论、20世纪90年代的应然权利论和21世纪初期的公民环境权学说。接着介绍了我国立法和法律实施的现状。最后,对我国的公民环境权的研究、法律实践现状进行分析。本文第五部分介绍了国外有关公民环境权的立法和同法实践的现状,并探讨了国外公民环境权发展状况对我国的启示。本文第六部分提出了我国公民环境权实现的途径——立法确立公民环境权,合理定位公民环境权与环境行政权和建立公民环境权司法救济制度。
【关键词】:公民环境权 人权 立法 法律实践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12.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3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9-10
- 1.1.1 研究的背景9
- 1.1.2 研究的目的9
- 1.1.3 研究的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10-12
- 1.2.1 国内研究现状概况10-11
- 1.2.2 国外研究现状概况11
- 1.2.3 发展趋势11-12
- 1.3 主要研究内容12
- 1.4 主要研究方法12-13
- 2 公民环境权概述13-21
- 2.1 公民环境权的产生13-15
- 2.2 公民环境权的概念15-16
- 2.3 公民环境权的构成要素16-20
- 2.3.1 公民环境权的主体16-17
- 2.3.2 公民环境权的客体17-19
- 2.3.3 公民环境权的内容19-20
- 2.4 公民环境权的性质20
- 2.5 本章小结20-21
- 3 公民环境权的理论基础21-26
- 3.1 人权思想21-22
- 3.2 代际公平理论22-23
- 3.3 公共信托理论23-25
- 3.3.1 公共信托理论概述23-24
- 3.3.2 公共信托理论视角下的环境权24-25
- 3.4 本章小结25-26
- 4 我国公民环境权的现状26-33
- 4.1 我国公民环境权的理论研究现状26-27
- 4.1.1 20世纪80年代的法律权理论26
- 4.1.2 20世纪90年代的应然权利论26
- 4.1.3 21世纪初期的公民环境权学说26-27
- 4.2 我国公民环境权的法律实践现状27-28
- 4.2.1 从我国环境立法看环境权现状27-28
- 4.2.2 从我国环境法律实施情况看环境权现状28
- 4.3 我国公民环境权法律保护存在的不足28-30
- 4.3.1 有关公民环境权的立法滞后28-29
- 4.3.2 环境行政权与公民环境权的错位29
- 4.3.3 对公民环境权的法律救济存在缺陷29-30
- 4.4 我国公民环境权法律保护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30-31
- 4.4.1 经济发展与公民环境权的冲突30
- 4.4.2 国际方面的不利因素30-31
- 4.4.3 传统法律手段对公民环境权保护的不足31
- 4.5 本章小结31-33
- 5 国外公民环境权现状33-39
- 5.1 国外公民环境权立法现状33-36
- 5.1.1 国际立法现状33-34
- 5.1.2 美国、日本的立法现状34-36
- 5.2 国外公民环境权司法实践现状36
- 5.3 国外公民环境权发展状况对我国的启示36-37
- 5.3.1 在宪法中设立公民环境权36-37
- 5.3.2 统筹好中央和地方的环境立法权限37
- 5.4 本章小结37-39
- 6 我国公民环境权的实现途径39-44
- 6.1 立法确立公民环境权39-41
- 6.1.1 明确环境权的宪法地位39
- 6.1.2 在环境立法中确立环境知情权39-40
- 6.1.3 在环境立法中确立环境参与权40-41
- 6.2 合理定位公民环境权和环境行政权41-42
- 6.2.1 环境行政权与公民环境权41
- 6.2.2 环境行政权与公民环境权的合理定位41-42
- 6.3 建立公民环境权的司法救济制度42-43
- 6.4 本章小结43-44
- 结论44-45
- 参考文献45-47
- 附录47-4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8-49
- 致谢49-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吕忠梅;;环境友好型社会中的环境纠纷解决机制论纲[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吴卫星;;环境权入宪之实证研究[J];法学评论;2008年01期
3 徐祥民,张锋;质疑公民环境权[J];法学;2004年02期
4 蔡守秋;论环境权[J];金陵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5 朱谦;;公众环境公益诉权属性研究[J];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徐祥民;对“公民环境权论”的几点疑问[J];中国法学;2004年02期
7 陈泉生;环境权之辨析[J];中国法学;1997年02期
8 徐祥民;孔晓明;;环境信息权及其现实意义[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召开的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座谈会纪要[J];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04期
本文关键词:公民环境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40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3540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