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公私法协同视角下生态修复法律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31 04:02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但是,我国长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造成了巨大的生态压力。自十八大以来,国家日益注意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提出要实现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到生态修复,明确要求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在此基础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之后出台的一系列环保政策文件中也多次提到了生态修复。在实践中,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使我国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在法学领域,生态修复责任主要是通过公法上的行政责任或政府责任以及私法上的生态损害赔偿制度来实现的。目前,公法层面和私法层面的生态修复法律制度都存在一些困境,且公法与私法仅在自身领域内发挥作用,难以体现生态环境整体性特征。所以应试着跳出公法与私法内部改良的思维,在公法与私法协同的理念下完善我国生态修复法律制度。因此,本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以生态修复的相关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公法层面和私法层面生态修复法律制度的现状和发展困境,在借鉴域外生态修复及其法律制度建设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寻求我国公私法协同下生态修复法律制度的完善路径,以保障实践中生态修复的顺利... 

【文章来源】: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现有研究评述
    1.3 研究设计与分析进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难点
2 生态修复法律制度概述
    2.1 生态修复的概念:从生态学到法学的演进
        2.1.1 生态学上的生态修复
        2.1.2 法学上的生态修复
    2.2 生态修复法律制度的特征
        2.2.1 目标多层次性
        2.2.2 主体单一性
        2.2.3 客体复杂性
    2.3 生态修复法律制度的理论依据
        2.3.1 生态整体性理论
        2.3.2 外部性理论
        2.3.3 协同治理理论
3 我国生态修复法律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生态修复的法律依据
        3.1.1 国家层面的生态修复立法
        3.1.2 地方性的生态修复立法
    3.2 私法层面生态修复法律制度及其问题
        3.2.1 修复目标囿于损害填补
        3.2.2 修复范围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3.2.3 修复责任主体难以实际负担
    3.3 公法层面生态修复法律制度及其问题
        3.3.1 生态修复法律供给不足
        3.3.2 行政主体执法不到位
    3.4 现有生态修复法律制度的共同问题
        3.4.1 缺乏统一协调组织
        3.4.2 公众参与度不足
        3.4.3 监管体系不完善
4 域外生态修复法律制度的经验借鉴
    4.1 美国生态修复及其法律制度
    4.2 日本生态修复及其法律制度
    4.3 德国生态修复及其法律制度
    4.4 域外生态修复法律制度的启示
        4.4.1 强化生态修复体系性立法
        4.4.2 重视行政管理作用
        4.4.3 建立公众参与渠道
5 公私法协同下生态修复法律制度的完善
    5.1 公私法协同下生态修复的必要性
    5.2 公私法协同下完善生态修复法律制度的原则
        5.2.1 生态环境增益原则
        5.2.2 生态环境统筹修复原则
    5.3 公私法协同下完善生态修复法律制度的思路
        5.3.1 制度保障:强化地方立法的引导
        5.3.2 组织保障:建立生态修复协调组织
        5.3.3 程序保障:磋商机制的促进与衔接
        5.3.4 效果保障:多元化公众参与
        5.3.5 监督保障:修复后跟踪评价制度
6 研究结论和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过程耦合与空间集成: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景观生态学认知[J]. 彭建,吕丹娜,董建权,刘焱序,刘前媛,李冰.  自然资源学报. 2020(01)
[2]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法律问题研究[J]. 张倩.  法制博览. 2019(36)
[3]城市生态修复与景观再造的耦合模式[J]. 彭静,高洁宇.  学习与实践. 2019(12)
[4]生态环境修复责任的法律困境与制度突破——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为视角[J]. 徐军,何敏.  青海社会科学. 2019(06)
[5]论生态损害救济的模式选择[J]. 刘静.  中国法学. 2019(05)
[6]论生态环境损害的行政命令救济[J]. 徐以祥.  政治与法律. 2019(09)
[7]生态修复责任的法律性质及实现机制[J]. 康京涛.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5)
[8]生态环境修复责任法律性质辨析[J]. 李挚萍.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2)
[9]生态修复法律概念之辩及其制度完善对策[J]. 吴鹏.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10]生态损害行政协商与司法救济的衔接困境与出路[J]. 韩英夫,黄锡生.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1)

博士论文
[1]协作性环境治理研究[D]. 韩兆坤.吉林大学 2016
[2]生态保护与修复视域下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研究[D]. 孙宇.吉林大学 2015
[3]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研究[D]. 张军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硕士论文
[1]我国生态修复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D]. 朱潘农.上海师范大学 2019
[2]中国生态修复法律制度研究[D]. 何嘉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3]生态环境修复责任实施研究[D]. 杨敏.苏州大学 2017
[4]我国生态修复主体探析[D]. 严思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5



本文编号:3559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3559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d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