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看环评制度的修改完善
本文关键词:从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看环评制度的修改完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是矿业大国,长期大规模和超强度的矿产资源开发,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因忽视环境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甚至生态失衡。随着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战略部署的实施、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资源需求将持续增加,由此所带来的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唯一的正确策略是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此形势下应足够重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其先进的预防功能为环境保护开辟了新思路。自《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施行以来,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深入进行的强效性制度保证。但必须看到的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立法完善与执法监督工作面临的形势却不容乐观,尤其是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环评法确立的一系列制度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导致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频发,已经通过环评的矿产资源开发企业频现环境污染重大事故。因此研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中的应用进而完善整个环境影响评价体系意义重大。本文共分四章,分别对我国环评法体系及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环评概况、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环评体系的不足、美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概况、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和我国矿产资源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议进行阐述。本文首先介绍了环境影响评价及环境影响评价法体系,然后详细介绍了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从而得出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通过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的阐述,分析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所产生的生态问题,得出了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引出了对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问题的思考。本文阐述了我国现行的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环评制度的缺陷与不足:规划环评制度不健全、规划环评的审查行政监督低效、建设项目环评行政监督主体单一绝对、对环境影响评价行政监督人员的法律监督缺失、环评过程中缺乏公众参与等,并且就这些缺陷进行详细分析,探究其中原因,如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审批程序太过刚性、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监督规定在立法上未成体系,环境公共职能不统一、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规定存在不足等。本文进一步对中国和美国环境制度进行了比较,重点在立法形式、目的、评价对象和评价者、评价时机、环评程序、环评报告书的内容、环评的公众参与等进行比较分析,找到存在差异的原因。最后综合我国学者对环境影响体系和制度改进的意见建议,提出健全审批制度、法律责任制度,加强公众的参与权,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推进矿区规划环评,合理规划矿山布局,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我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尽快出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条例》,进一步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关键词】: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环境影响评价 环评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前言11-13
- 第一章 我国环评法体系及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环评概述13-27
- 第一节 环评法体系概述13-19
- 一、环境影响评价概述13-15
- 二、环评法体系的概念及意义15-16
- 三、我国环评法体系的发展16-19
- 第二节 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概况19-22
- 一、我国矿产资源状况及管理现状19-20
- 二、我国矿山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回顾20-21
- 三、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的启示21-22
- 第三节 矿产资源规划环评的内容与方法22-27
- 一、矿产资源规划环评的内容22-24
- 二、矿产资源规划环评的主要评价方法24-27
- 第二章 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环评体系的不足27-38
- 第一节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制体系的不足27-30
- 一、规划环评制度不健全27-28
- 二、环评报告缺乏替代方案28-29
- 三、公众参与不充分29-30
- 第二节 《环境影响评价法》第31条缺点详析30-32
- 一、补办环评手续不意味着必须批准30-31
- 二、擅自开工须明确法律责任31-32
- 三、新《环境保护法》对环境影响评价规定的修正32
- 第三节 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环评体系缺点分析32-38
- 一、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环评体系中行政监督的缺点分析32-35
- 二、我国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环评体系中公众监督的缺点分析35-38
- 第三章 美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借鉴参考38-44
- 第一节 美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督体系38-40
- 一、美国环境影响评价的行政监督38-39
- 二、美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监督39-40
- 三、美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监督的司法救济40
- 第二节 中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差异比较40-44
- 一、立法的目的不同41
-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时机及内容不同41-43
- 三、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机制不同43-44
- 第四章 完善我国环评法体系和矿产资源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议44-52
- 第一节 完善公众环境知情权制度44-46
- 一、明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主持部门和法律后果44-45
- 二、完善公众获取环境信息和参与环保事务的机制45-46
- 第二节 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46-47
- 一、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46-47
- 二、完善环评法律责任制度47
- 第三节 完善我国坏评法体系的其他建议47-48
- 一、积极参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47-48
- 二、加快开展进行规划环评48
- 三、建立政绩考核新机制48
- 第四节 完善我国矿产资源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建议48-52
- 一、推进矿区规划环评,合理规划矿山布局48-49
- 二、建立环保主管部门参与矿山设计审查机制49
- 三、将生态补偿机制和环评体系相结合49-50
- 四、借鉴外国经验,尽早引进公众参与机制50
- 五、完善与环评机制相配套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法律体系50-52
- 参考文献52-54
- 致谢54
- 作者简历54
- 发表文章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新波;环境影响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刍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0年04期
2 李小梅,李瑞秋,赵俊琳,沙晋明;南极环境影响评价现状与特点分析[J];福建地理;2002年01期
3 庞靖鹏;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发展展望[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3年06期
4 吴素良,陈建文;环境影响评价中常规气象资料的提供[J];陕西气象;2005年05期
5 王伟慧;;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几点问题及建议[J];科技信息;2006年04期
6 王威;葛再立;;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现状与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年13期
7 刘海燕;孔玉玲;;浅谈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11期
8 黄雪夏;王筱虹;陈南;;《环境影响评价学》教学探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17期
9 卢清峰;;工程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和灵魂[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20期
10 喻泽斌;莫创荣;;改革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大众科技;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秋妹;;欧盟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及其启示[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2 欧阳晓光;赵东波;韩奇;孙汉坤;贾小梅;赵志杰;赵芳;钱永涛;刘书娟;;关于火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3 毛庆国;;深港边界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问题[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4 郭爱娣;;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弄虚作假可究刑责[A];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广君;孙迎春;刘丽敏;刘磊;;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伊春林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6 李宇斌;;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管理的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7 胡小华;;世行环境影响评价实践对提高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启示[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8 李丛欢;孙义利;张启众;;环境影响评价中基础数据库建设的建议[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8年
9 李越越;;住宅小区环境影响评价中社会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方法的探讨[A];首届贵州环境影响评价论坛论文选编[C];2008年
10 岳沙丽;;浅析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意义[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二0一一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荣;美国环境影响评价政策及其实施[N];中国环境报;2002年
2 陈荣;美国环境影响评价政策及其实施[N];中国环境报;2002年
3 甘肃省金昌市环境保护局 梁胜春;重视环境影响评价 减少西部环境风险[N];中国环境报;2005年
4 张强;蚌埠市环境影响评价中心荣获“青年文明号”[N];蚌埠日报;2008年
5 记者胡昕;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工作专项执法检查组来衡[N];衡水日报;2010年
6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大事记[N];中国环境报;2012年
7 中国工程院院士 杜祥琬;健康应列入环境影响评价[N];中国环境报;2013年
8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程红光;将健康影响纳入环境影响评价[N];人民日报;2013年
9 ;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告(第二次公示)[N];安康日报;2013年
10 记者 陈丽平;环境影响评价规定应当细化[N];法制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陈光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年
2 宋欣;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杨晓艳;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李铁柱;城市交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及预测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01年
5 林驰;桥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6 陈昕;基于有效管理模型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黄正;我国建设项目健康影响评价的问题与对策[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满萍;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理论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2 袁X;环境影响评价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3 陈杰;中国香港与内地环境影响评价施行状况的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4 王丽丽;环境影响评价人文指标体系的构建[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5 任彩银;环境影响评价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以兴隆环境影响评价为例[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6 张亮;公路噪声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分析[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7 张琳悦;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张志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运鹏;我国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及对策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何其明;环境影响评价对象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从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看环评制度的修改完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21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402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