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评对象看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完善
本文关键词:从环评对象看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完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的研究,完善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必须谋求科学化、法制化的进程,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和措施,建立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改善人类生存现状和获得良好环境质量的保障。环境影响评价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环境保护的现实需要,目的是从源头控制环境问题,限制人们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起着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作用。这项制度能否充分发挥效用,关键在于环境影响评价对象范围的确定,完善的环评对象为国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证社会发展方式有利于环境保护,能够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够更好的实现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目的,若确定的范围不适当、不全面,也就失去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实际意义。 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通过梳理我国与国际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的发展,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基础信息,,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基础。同时,从环境保护的需要出发将其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有助于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立法的完善。从立法上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将更广泛的对象纳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因其在评价对象上的优越性使得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更有效的实施,能够把环境污染和破坏控制在决策源头上。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的变化促进具体制度规范的完善,有助于环境影响评价实际有效实施,更好的实现环境保护的最终目的。 文章开头从通过扩大环评对象范围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必要性这一角度入手展开论述,明确环评范围扩大是世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发展的趋势;第二章通过对各方面资料的收集,说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环评对象由最初的建设项目环评到规划环评,最后到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都因其在评价对象上的不足无法满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是环评制度的发展趋势;第三章通过对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的研究提出我国环评法应当将政策、规划、计划、立法纳入评价对象。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评价对象上的优势能够满足现今环境保护的要求;既然施行战略环评能够解决现存问题,而通过法律规制能够更好的推行新的制度,文章的第四章论述在立法中确立战略环评的可能性。对象的变化必然引起相应的制度、规范的变化,如果仅仅是单纯说明应当增加哪些对象,法律完善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通过确定的战略环评对象新类型对我国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加以完善,包括由于对象的变化所引发的介入时间、评价内容和参与主体的变化。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对象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法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2.6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目录10-12
- 前言12-15
- 第一章 从环评对象角度发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必要性15-26
- 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要性15-20
- 一、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产生的原因16
- 二、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作用16-17
- 三、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要性17-20
- 第二节 环评对象的重要性20-25
- 一、 从“十一五”规划看环评对象的重要性20-23
- 二、 完善的环评对象类型对环境保护的作用23-25
- 第三节 环评对象范围的扩大是世界环评制度的发展趋势25-26
- 第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对象的三种类型26-35
- 第一节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26-28
- 第二节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28-29
- 第三节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29-35
- 一、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29-32
- 二、 三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区别32-33
- 三、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33-35
- 第三章 我国环评对象类型的确定35-54
- 第一节 外国环评对象研究35-38
- 一、 美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对象36
- 二、 日本的环境影响评价对象36-37
- 三、 加拿大的环境影响评价对象37
- 四、 荷兰的环境影响评价对象37-38
- 第二节 我国环评对象现状38-43
- 一、 我国环评制度的发展历程38-40
- 二、 现行环评对象的不足40-43
- 第三节 我国应当增加的环评对象类型43-51
- 一、 政策环评44-46
- 二、 规划环评46-48
- 三、 立法环评48-50
- 四、 对环境有影响的其他人为因素50-51
- 第四节 环评对象范围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51-54
- 一、 战略环评包含政策环评52
- 二、 战略环评包含完备的规划环评52-53
- 三、 战略环评包含立法评价53
- 四、 战略环评能够考虑其他对环境有影响的因素53-54
- 第四章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完善54-63
- 第一节 在立法中确立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54-56
- 一、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立法的必要性54-55
- 二、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立法的经济可行性55
- 三、 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立法的具体形式55-56
- 第二节 具体制度规范完善的建议56-63
- 一、 扩大环评对象的范围56-59
- 二、 保证环境影响评价在决策的最早且最佳时期介入59-60
- 三、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60-61
- 四、 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参与主体的职能61-63
- 结语63-64
- 参考文献64-68
- 致谢68-69
- 个人简历69-70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0-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自然;贾宁;;以《环评法》论政策制定对政策执行的影响[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9年05期
2 鲍仙华;;第二届环境影响评价国际论坛在京召开[J];上海环境科学;2007年06期
3 张庸;解读《环境影响评价法》[J];环境导报;2003年17期
4 潘剑波;发展战略及其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湖南有色金属;2003年03期
5 赵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回顾与发展动态[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4年06期
6 杨小权,徐琴;关于《环评法》中公众参与制度实施的几点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2004年04期
7 陈智清;刘红星;;引导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S1期
8 高福德;刘鹏;;试论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完善与细化[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26期
9 陶克菲;武静;;协调互动:优化公众参与环评机制[J];环境保护;2006年01期
10 朱莞;姚建;丁海容;谭渊;;改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对策探讨[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红艳;;初探实施环境管理体系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关系[A];广西环境科学学会2002—2003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2 周玉梅;;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势在必行[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3 李宇斌;;关于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管理的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4 许向宁;李胜伟;唐川;黄润秋;袁永旭;;金沙江干流梯级水电开发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评价[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刘英彩;乔润卓;;城市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初探[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6 罗春;彭民浩;彭辉;李萍;桂贤丰;;关于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探讨[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8年
7 彭民浩;罗春;彭辉;李萍;桂贤丰;;关于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探讨[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8年
8 蔡玉梅;郑伟元;贾克敬;杨枫;;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探讨[A];21世纪中国土地科学与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土地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徐春阳;丘文先;吴新胜;付云燕;吴杰;沈伟;;扩散模式在垃圾发电厂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A];中国气象学会2008年年会大气环境监测、预报与污染物控制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耿红;孔亚平;陈济丁;徐宪立;;公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的研究[A];中国公路学会04’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文颖;掌握实情 务求实效 纠建并举[N];中国环境报;2010年
2 记者 孟斯硕;环保部罕见叫停两高铁项目[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3 许跃芝;建设港口要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N];经济日报;2003年
4 江国成;我国将加快建立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N];西部时报;2009年
5 林烨;建院八年科研结硕果[N];中国环境报;2010年
6 李士安;加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N];中国环境报;2000年
7 记者 赵关良;上海将所有规划建设项目纳入环境影响评价范围[N];中国环境报;2004年
8 佐刚 邱河清;黎川拒批重污染项目12个[N];抚州日报;2010年
9 记者 陈松;环境影响评价类问题比例较大[N];四川日报;2011年
10 实习生 周少杰 编辑 祝建华;违反环评法 西安饮食一项目被责令整改[N];上海证券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昕;基于有效管理模型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周杰;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利益衡量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3 宋欣;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华建伟;矿产资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与实践[D];南京大学;2011年
5 马蒂丽;区域土地利用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D];武汉大学;2010年
6 王辉民;环境影响评价中引入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7 陈光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06年
8 余振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其经济学分析[D];浙江大学;2005年
9 李山梅;环境绩效审计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林驰;桥梁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壮;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完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金艳;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若干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3 魏鹂;杭州地铁工程环境影响综合评价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0年
4 刘畅;从环评对象看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完善[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张艳娇;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构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6 李泽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7 欧志敏;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实效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徐庭慎;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李泠佳;政策执行视角下的我国环评管理制度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10 任格格;公共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从环评对象看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完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43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414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