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环境法论文 >

清洁空气区域联动法律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2 09:32

  本文关键词:清洁空气区域联动法律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清洁空气 大气污染 区域联动 法律制度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且区域性特征愈发明显,仅靠过去各地方政府单兵作战防治大气污染已效果甚微。国外治理大气污染的经验以及我国已有的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等区域联合治理大气污染的实践证明,区域联动是治理大气污染、保障清洁空气环境的最有效的方式。但奥运会和世博会的空气质量保障措施是某一特定阶段,,为了保障大型活动的顺利举行而出台的临时性措施,要在全国推行区域联动,还需以此为经验深入研究,构建长效性的清洁空气区域联动法律制度。本文以奥运会和世博会的区域联动经验为实践基础和制度萌芽,提出建立清洁空气区域联动制度的建议:建立区域联动的管理制度和信息监测与共享制度等基础性制度以增强区域联动的能力建设。在此基础上,完成区域立法模式的选择与构建。制定具体的防治煤烟型污染的重点行业环境准入制度和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的若干法律制度。同时,建立清洁空气区域联动应急法律制度,防治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建立清洁空气区域联动的责任制度,约束区域内地方政府的合作行为,以及对区域内排污行为进行联合执法。希望通过构建完善的清洁空气区域联动法律制度,能够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绿色转型,使大气环境质量出现明显好转,以促进我国早日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关键词】:清洁空气 大气污染 区域联动 法律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2.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引言8-9
  • 1 问题的提出9-11
  • 2 清洁空气区域联动法律制度概述11-16
  • 2.1 “清洁空气”与“大气污染”名称的比较与选择11
  • 2.2 区域联动的概念与特征11-12
  • 2.3 清洁空气区域联动的必要性12-13
  • 2.3.1 大气污染严重,且呈现出区域性特征12-13
  • 2.3.2 公众对提高生活质量、维护生命健康权提出了更高要求13
  • 2.3.3 区域性活动增多,对区域环境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13
  • 2.4 完善清洁空气区域联动法律制度的可行性13-16
  • 2.4.1 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13-14
  • 2.4.2 中央规范性文件为完善清洁空气区域联动法律制度指明了方向14
  • 2.4.3 奥运会世博会空气质量措施为清洁空气区域联动提供实践基础14-16
  • 3 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空气质量保障措施及其评析16-19
  • 3.1 北京奥运会的空气质量保障措施16
  • 3.2 上海世博会的空气质量保障措施16-17
  • 3.3 对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空气质量保障措施的评析17-19
  • 4 清洁空气区域联动的能力建设19-24
  • 4.1 清洁空气区域联动管理制度19-22
  • 4.1.1 机构设置制度19-20
  • 4.1.2 联席会议制度20-21
  • 4.1.3 区域行政协议的效力21-22
  • 4.2 清洁空气区域监测和信息共享制度22-24
  • 5 清洁空气区域立法24-30
  • 5.1 区域立法的内涵和特征24
  • 5.2 清洁空气区域立法的模式选择24-27
  • 5.2.1 中央协调立法模式25
  • 5.2.2 区域专门立法模式25-26
  • 5.2.3 区域协作立法模式26-27
  • 5.3 清洁空气区域立法的立法体制27-30
  • 5.3.1 清洁空气区域立法主体27
  • 5.3.2 清洁空气区域立法权27-28
  • 5.3.3 清洁空气区域立法的协调机制28
  • 5.3.4 清洁空气区域立法程序28-30
  • 6 清洁空气区域联动的法律制度30-37
  • 6.1 清洁空气区域环境准入制度30-32
  • 6.1.1 环境准入制度的构成30-31
  • 6.1.2 清洁空气区域环境准入制度的决策评价机制31-32
  • 6.2 区域联防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法律制度32-34
  • 6.2.1 新车准入制度32-33
  • 6.2.2 在用车排气检测、强制维护制度33
  • 6.2.3 环保分类标志互认制度33-34
  • 6.3 清洁空气区域联动应急法律制度34-35
  • 6.3.1 清洁空气区域联动应急预案制度34-35
  • 6.3.2 突发空气污染事件信息通报制度35
  • 6.4 清洁空气区域联动中的区域限批制度35-37
  • 6.4.1 区域限批的主体和对象36
  • 6.4.2 区域限批的条件36
  • 6.4.3 区域限批的程序36-37
  • 结论37-38
  • 参考文献38-40
  • 个人简介40-41
  • 致谢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光;;试析我国区域立法的含义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2 韩志红;付大学;;地方政府之间合作的制度化协调——区域政府的法治化路径[J];北方法学;2009年02期

3 万薇;张世秋;邹文博;;中国区域环境管理机制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4 梁荣光,朱志强,许石嵩;我国在用柴油车的技术改造与城市的环境保护[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3期

5 陈光;;论建构环渤海区域立法协调机制的必要性[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王韵;;浅析“区域限批”制度的法律规制[J];法制与社会;2011年10期

7 夏少敏;;对贯彻生态设计法律制度的思考[J];法治研究;2010年03期

8 胡琴仙;;行政协议的法律性质分析[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张力军;;加强区域环境督察 形成执法监督合力[J];环境保护;2007年02期

10 潘书宏;黄明健;;我国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的现状趋势及其控制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10年01期



本文编号:6609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6609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1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