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陆上碳捕获和封存的立法及其启示
本文关键词:国外陆上碳捕获和封存的立法及其启示
【摘要】:碳捕获和封存技术正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重视,很多国家通过立法推动碳捕获和封存技术的发展。其中,陆上碳捕获和封存的发展较为引人注目。陆上碳捕获和封存涉及CO2的捕获、运输、注入和封存4个流程,其中捕获和运输可以由各国现行的法律加以规范,而注入和封存则需要新的法律予以制约。根据国外陆上碳捕获和封存技术的立法经验,以及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来看,为了推动陆上碳捕获和封存在我国的健康发展,应当构建注重监管的公法体系和注重救济的私法体系。
【作者单位】: 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华东理工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碳捕获和封存 监管性公法 救济性私法
【基金】:甘肃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甘财教2010第176号)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10YJC820108) 上海市教委科研基金项目(11YS147)
【分类号】:D912.6
【正文快照】: 引言鉴于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国已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加以积极应对,作为气候变化应对措施之一的碳捕获和封存(carbon capture andstorage,CCS)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CCS是指CO2从工业或相关排放源分离出来,输送到封存地点,并且长期与大气隔绝的过程。CCS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彭峰;;坎昆气候大会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国际规则新发展[J];环境经济;2011年Z1期
2 刘兰翠;曹东;王金南;;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潜在的环境影响及对策建议[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年04期
3 范英;朱磊;张晓兵;;碳捕获和封存技术认知、政策现状与减排潜力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年05期
4 闵剑;加璐;;我国碳捕集与封存技术应用前景分析[J];石油石化节能与减排;2011年02期
5 汤道路;苏小云;;美国“碳捕捉与封存”(CCS)法律制度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6 王慧;;近海碳捕获和封存的法律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众;张哨楠;匡建超;;碳捕捉与封存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及发展趋势[J];能源技术经济;2011年05期
2 王永英;周建明;;浅谈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技术[J];煤质技术;2011年03期
3 王新;;我国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潜在环境风险及对策探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年05期
4 彭峰;;碳捕捉与封存技术(CCS)利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J];政治与法律;2011年11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新春;孙永斌;;二氧化碳捕集现状和展望[J];能源技术经济;2010年04期
2 任德刚;;冷冻氨法捕集CO_2技术及工程应用[J];电力建设;2009年11期
3 胥蕊娜;陈文颖;吴宗鑫;;电厂中CO_2捕集技术的成本及效率[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预览;2009年09期
4 曲建升;曾静静;;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技术、实践与法律——国际推广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工作的法律问题分析[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于欢;CCS技术开启化石能源低碳元年[N];中国能源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东海;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电力行业CCS推广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一汇;全球气候变化[J];世界环境;2002年06期
2 温作丁;温室气体、气候变化与工业节能[J];冶金能源;1995年03期
3 华凌;;全球变暖:珍惜我们的气候资源[J];中国三峡;2010年03期
4 钱鞠梅;CO_2并非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J];矿业快报;2001年11期
5 ;温室效应:事实与数字[J];产业与环境;1995年01期
6 邹晶;中加气候变化合作的延伸[J];世界环境;2005年02期
7 王春辉;;浅析森林采伐和环境空气的相互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年09期
8 刘铁男;;温室气体(续)[J];世界环境;1991年01期
9 ;日本减少温室气体的指南[J];浙江化工;1997年03期
10 韩国青;温室气体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胜生;;鄱阳湖湿地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与适应性[A];2010年促进中部崛起专家论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与现代水利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周旌;谢剑峰;徐远春;魏君;冯艳丽;魏亚楠;;气候变化催生低碳经济,环境监测如何从容应对[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3 耿炜;穆岩;靳睿杰;董钰;曹立强;;环境监测在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中的应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4 ;前言[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书越;;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科普问题[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年
6 邱建军;李虎;王立刚;任天志;;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减排技术对策[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卡卡海尔;;在第四届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的讲话[A];第四届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苏苗罕;;美国气候变化立法进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9 刘新胜;;应对全球变暖与气候变化:问题、关注与中美政策(英文)[A];生态文明:环境、能源与社会进步[C];2008年
10 曾晓东;;应对气候变化 推动节能减排[A];第四届环境与发展中国(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庆明;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引发关注[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赵行姝;美国为何倡导绿色能源政策[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3 全国人大环资委调研室副主任 翟勇;应对气候变化我国该如何行动?[N];中国环境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章彤;地球病了 三院士在宁会诊[N];江苏科技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甘勃 付丽丽;应对气候变化 凝聚共识往前走[N];大众科技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甘勃 付丽丽;应对气候变化 凝聚共识往前走[N];大众科技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甘勃 付丽丽;应对气候变化 凝聚共识往前走[N];大众科技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甘勃 付丽丽;应对气候变化 凝聚共识往前走[N];大众科技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甘勃 付丽丽;应对气候变化 凝聚共识往前走[N];大众科技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甘勃 付丽丽;应对气候变化 凝聚共识往前走[N];大众科技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沃晓棠;基于气候变化的扎龙湿地土地利用及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2 彭黎明;气候变化公众风险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3 王艳芬;人类活动干扰下草原温室气体地-气交换特征及碳平衡研究[D];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2001年
4 马忠海;中国几种主要能源温室气体排放系数的比较评价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2年
5 郝庆菊;三江平原沼泽土地利用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5年
6 胡良温;近100年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与气候演变趋势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7 张文磊;基于国家利益分析的国际碳减排合作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白凤华;费托合成反应的催化剂制备和性能研究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08年
9 黄涛;全新世东西南极企鹅海豹生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对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10 许端阳;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沙漠化过程中相对作用的定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雪飞;浅析中国与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合作[D];外交学院;2010年
2 代丽华;气候变化、国际气候合作机制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杨慧;低碳时代的区域发展博弈与中国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徐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府责任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1年
5 丁丽;后京都气候变化协议的构建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栾晶;英国《气候变化法案》研究及其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宇宏;中国和印度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对比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吕娜;应对气候变化:澳大利亚的政策及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冯冲;日本的气候变化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朱超;公共产品、外部性与气候变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787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uanjingziyuanfa/778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