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转型中的婚姻关系与妇女自杀——鄂南崖村调查
本文关键词:农村社会转型中的婚姻关系与妇女自杀——鄂南崖村调查
【摘要】:以鄂南崖村为例,可以透视农村社会转型中的婚姻关系变迁对妇女自杀的影响。世纪之交之前,虽然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在观念上普遍被人接受,但尚未能广泛体现在婚姻关系实际中。面对男性的家庭暴力、婚外性行为、赌博等,妇女只能"闹离婚"而很难真离婚,不少妇女在走投无路之下选择自杀。世纪之交以来,由于社会流动加剧,妇女有了"逃婚"的现实可能性,加上农民观念的变迁,妇女主动离婚日益普遍且变得容易。妇女在婚姻市场中越来越占有优势地位,农村婚姻关系也变得富有情感性,甚至性愉悦也具有了一定的正当性。在此背景下,婚姻关系再没有导致过妇女自杀。诸种变化表明,农民正从生育孩子、延续香火的传统生活价值中解脱,在以平等及情感为基础的家庭生活中重新寻找归属,大胆追求个人现世的幸福。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2013007)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CSH004)资助
【分类号】:C913.68;D923.9
【正文快照】: 妇女自杀是当前自杀社会学研究中关注相对较多的问题,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角度。一是妇女自杀率的变化。例如,景军等人基于收集的全国自杀数据,认为全国农村妇女的自杀率不断下降,这与经济发展、妇女的流动迁移有着紧密的关系。①刘燕舞则指出了妇女自杀率与离婚率的反比关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桂华;贾洁;;家庭矛盾中的妇女自杀——基于大冶市X村的调查[J];妇女研究论丛;2010年05期
2 王会;杨华,;;规则的自我界定:对农村妇女主体性建构的再认识[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景军;吴学雅;张杰;;农村女性的迁移与中国自杀率的下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刘燕舞;王晓慧;;农村已婚青年女性自杀现象研究——基于湖北省大冶市丰村的个案分析(1980-2000)[J];青年研究;2010年01期
5 刘燕舞;;中国农村的自杀问题(1980-2009)——兼与景军先生等商榷[J];青年研究;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龙;陆文荣;;社会管理60年:概念界定和中国经验[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1年02期
2 陆海霞;;农村政治文明建设视阈中的女村官发展问题研究——基于广西村“两委”女干部的调查数据分析[J];创新;2011年06期
3 齐美胜;;建国三十年妇女解放运动评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吴理财;李世敏;;农村公共文化的陷落与重构[J];调研世界;2009年06期
5 曾富生;朱启臻;徐莉莉;;农村老年人养老应对能力的现状及其提升路径——基于行动应对视角的调查[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11期
6 夏国锋;;村庄公共生活:历史变迁与外力形构——鲁西南夏村的个案考察[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景军;;穿越成年礼的中国医学人类学[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李继刚;;农民行动的逻辑——来自陕西姚官村的调查[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黄兴华;;角色理论视野下农村文化生活重构中的政府担当[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10 黄兴华;;角色理论视野下农村文化生活重构中的政府担当[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晓峰;;论“一事一议”政策的合理性及推进策略——基于政策实践悖论的反思[A];首届湖湘三农论坛论文集(中)[C];2008年
2 陆文荣;;社会管理:作为实践和概念[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王会;欧阳静;;“闪婚闪离”:打工经济背景下的农村婚姻变革——基于多省农村调研的讨论[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勋;我国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的生成及其法律保障[D];山东大学;2010年
2 赵晓峰;公私定律:村庄视域中的国家政权建设[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茆晓君;风雨中的飘摇[D];上海大学;2011年
4 郑亚楠;地市级媒体转企改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李继刚;中国小农去自给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6 郭俊霞;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现代性适应(1980-)[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袁松;富人治村—浙中吴镇的权力实践(1996-2011)[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鄢庆丰;中国村庄社区转变的理论脉络与经验表达[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骆建建;归来之神:一个乡村寺庙重建的民族志考察[D];上海大学;2007年
10 董磊明;乡村社会巨变中的纠纷调解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静;马克思恩格斯婚姻家庭观与当前我国农村家庭建设[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娜;“脆国家”与“碎社会”:我国难点村的治理困境[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芬;社会政策的实践逻辑[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敖勿日吉木斯;农区蒙古族村落婚姻彩礼变化及其社会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王媛丽;论隐私权的宪法保护[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马贤红;冲突与秩序:俗民日常生活逻辑的追寻[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熊力勤;网络条件下青年群体公共和私人领域的构建与维护[D];复旦大学;2011年
8 陈瑶;农村80后流动女青年婚姻家庭观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9 于洋;转型社会背景下乡村女性的民间信仰实践[D];辽宁大学;2011年
10 张弛;电脑市场里的经营者[D];云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飞;无言的游魂——“理解自杀”札记之一[J];读书;2005年07期
2 杨云滨,刘筱娴,陈辉,石俊新,胡静;湖北麻城农村妇女自杀情况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3 时作林,田亚华;某县农村人群13年服农药自杀流行病学研究[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04期
4 佐佐木洋成;精神失落的社会史——从性别、年龄和地区的角度分析日本自杀死亡率的变化[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5 周罗晶,刘筱娴;女性自杀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2005年02期
6 陈柏峰;;农村仪式性人情的功能异化[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罗桂新;曲阜市1999-2003年农村居民自杀流行病学分析[J];疾病监测;2004年08期
8 康琼;我国农村妇女自杀问题探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叶丽芳,朱玮,姚蔚;锡山市农村口服农药中毒情况分析[J];江苏卫生保健;2002年02期
10 谢立中;;实证、诠释与话语:社会分析模式比较——以自杀现象为例(上)[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孔媛媛;农村青年自杀死亡行为特征和危险因素的性别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晓慧;家庭暴力损害赔偿刍议[J];兰州学刊;2003年03期
2 陈言;邓超华;;借打妻“协议”之名,施家庭暴力之实[J];人民之声;2004年03期
3 滕蔓;家庭暴力的内涵及其法律特征[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陶毅;反家庭暴力立法刍议[J];东南学术;2001年02期
5 郑明芬;王玉娇;;美国社区如何介入“家暴”问题[J];社区;2008年23期
6 钱慧珍,,蒋晓华;“家庭暴力”侵害妇女上海300余妇女向妇联求救[J];道德与文明;1994年02期
7 郭晔;家庭暴力我们该做些什么[J];中国妇运;1999年01期
8 黄新春,李瑞青;家庭暴力及其治理对策[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5期
9 路光仁;家庭暴力行为的法律保护[J];中国农村科技;2001年11期
10 于福龙,金莹莹;简析家庭暴力的特点、成因及对策[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齐华;;精神家庭暴力中社会性别问题与思考——实证调查中国夫妻间使用/经历嘲笑行为情况[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道路和社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刘冉冉;;浅析家庭冷暴力及其对策[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3 唐觐英;;论作为公共讨论的舆论——基于中国转型时期“家庭暴力”议题的思考[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许菡若;;刍议我国家庭冷暴力的现状、特点及其危害性[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卢材珍;;家庭暴力现象探微[A];婚姻·家庭·老人论文集[C];1994年
6 叶齐华;;家庭暴力中的社会性别问题影响中国女性的发展[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李燕霞;罗宁;;从女同和女双家暴现状调查看性别和性向歧视[A];全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交流暨《朋友》项目十周年庆典与贝利—马丁奖颁奖大会文集[C];2008年
8 王行娟;;对家暴施暴者进行教育的心理学基础[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9 孙苑芳;孙越隆;;关于家庭暴力的社会学思考——贵阳市个案研究[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刘金桥;;216例家庭暴力受伤妇女伤情鉴定分析[A];江苏省法院系统第七届法庭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陈敏;家庭暴力:公权力岂能置之度外[N];人民法院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夏合琴;让暴力远离家庭[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5年
3 邓克明;家庭暴力不是单方面的[N];中国老年报;2001年
4 本报记者 强晓玲;信“不打不成器”,7成家长曾对孩子施暴[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5 本报记者 娄银生 本报通讯员 褚佳英 刘宏伟;反“家暴”的司法之道[N];人民法院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蔡新春;“羔羊”不再沉默[N];巴音郭楞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杨树明 本报通讯员 方敏生;白丝带 飘起来[N];人民法院报;2010年
8 记者 王永钦;经济独立有利于减少家庭暴力[N];中国妇女报;2005年
9 刘小枫;家庭暴力何日不再[N];人民代表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卢拥军 实习生 张萌;对家庭暴力说“不”[N];平顶山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继忠;和谐社会视阈下的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罗杰;家庭暴力立法与实践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3 秦志远;论基于性别的家庭暴力的民法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4 黄宇;婚姻家庭法之女性主义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5 罗满景;中美婚内侵权行为之比较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柳娜;家庭暴力中严重躯体施暴行为的代际传袭:从心理—社会—精神病理—遗传学角度探讨[D];中南大学;2011年
7 卡佳图;论马里夫妻制的改革[D];吉林大学;2010年
8 白赛藏草;“苯加”与“米仓”[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9 张勇;孕期家庭暴力与孕妇心理、产后抑郁、新生儿神经生化及遗传—环境交互作用对婴儿认知行为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10 邢红枚;家庭暴力受虐妇女杀夫犯罪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洁;关于甘肃省张掖市家庭暴力现象的调查报告[D];兰州大学;2010年
2 徐健;公权力介入家庭暴力法律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丁彦;论家庭暴力犯罪[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周冬然;自我认知和社会支持[D];复旦大学;2010年
5 闫晗;家庭暴力行政执法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纪明希(Michelle Jackson);赋权女性[D];南京大学;2011年
7 杨艳芹;我国家庭冷暴力法律救助措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计鲁昆;论家庭暴力与防治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9 胡杰;论广西壮族习惯法在家庭暴力中的适用[D];西南大学;2010年
10 王玲;家庭暴力的界定与法律防控[D];厦门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2218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1221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