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声早期小说的创作定式与叙事操作——以《解约》为例的论析
本文关键词: 高晓声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解约 创作背景 自发创作 宣传品 短篇小说 普法宣传 小说叙事 政权体制 出处:《文艺争鸣》2013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创作背景:普法宣传与文艺动员高晓声的短篇小说《解约》,发表于1954年第2期《文艺月报》(1953年1月由巴金创办,为当时华东作协机关刊物,1958年10月更名为《上海文学》),该刊在新中国文坛具有广泛影响,《解约》面世即获好评,高晓声作为文学新人始为文坛关注。《解约》创作背景为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的宣传与实施。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由于"建国"初复杂而严峻的国际国内局况(国共战争尚未偃旗息鼓,土地改革正当如火如荼,朝鲜战争旋即骤然爆发),《婚姻法》在全
[Abstract]:Writing background: short stories by Gao Xiao-sheng, published in 1954 in the second issue of the monthly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founded by Ba Jin in January 1953), is a short story by Gao Xiao-sheng. In October 1958, it was renamed "Shanghai Literature" as 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East China Writers Association at that time. It had a wide influence in the literary world of New China, and the release of the contract was well received. Gao Xiaosheng, as a new literary man, bega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literary world. The background of "breaking the covenant" is the propaganda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rst "Marriage Law" in New China. On May 1st 1950, the Marriage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as promulgated. Mixed and grim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ituation (the war between the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has not yet subsided, Land reform was in full swing, and the Korean War suddenly broke out.
【作者单位】: 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
【分类号】:I207.4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凯;;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进程和理论成果[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2 沈杏培,彭接燕;被遮蔽的知识分子群像——论《红旗谱》中的知识分子形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方元务,张继延;美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启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4 李慧慧;;文艺思想在意识形态下的选择——论胡风超越时代的文艺思想特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5 徐勇;;共和国大历史与两个时代两种叙述 从电影《建国大业》看新中国历史合法性叙述的变迁及其象征意义[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王丽丽;中国近现代文学与读者[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华金余;;“左翼文学”与“延安文学”异同论[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尚微;关于延安文艺座谈会——评高华《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安荣银;;“到民间去”——从定县秧歌调查、整理到新秧歌运动[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5年02期
10 张皓;王纯;;“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的历史考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蓝善康;;毛泽东在延安的文艺论与瞿秋白脉承又有区别[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四辑)[C];2010年
2 朱敏彦;齐卫平;;上海抗战文化的发展与抗争[A];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范玉吉;;毛泽东文艺思想对涉法文学的现时代意义[A];延安文艺与先进文化建设研究——“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黄晓武;;关于“小资产阶级改造”的论争——“主观论”与“香港批判”研究[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5 孟远;;延安文艺:在创新中实践现代性追求[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6 朱林国;;心灵位置的坚守和精神居所的建构——徐俊国的精神生态诗学研究[A];徐俊国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周波;;中国传统文化链接中的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12年
8 张清民;;审美意识形态:历史贡献与理论局限[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12年
9 敖忠;;回到艺术创造的规律上来[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12年
10 朱寿兴;;文艺的普及和提高与网络文学公共空间的形构[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五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3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宁;一体与异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6 万笑男;从女明星到人民演员[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朱羽;“社会主义”与“自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聚芳;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王华;新世纪乡村小说主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勇;反抗压抑与消解神圣[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吴刚;论连载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双重价值[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辛勤旺;《诗经》现实美观念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存锁;试论中国现实主义油画[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佳;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与张资平小说的艺术特质[D];江南大学;2010年
5 卫梅娟;“朦胧诗”现象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胡丽明;延安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7 崔长霞;论文学作品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保春;论废名文艺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师林;歌剧《白毛女》在东北解放区的传播[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婧杰;抗战时期解放区文化人眼中的农民[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蓓;“探求者”的不懈探索——试析高晓声象征性小说的创作心态[J];镇江高专学报;2003年03期
2 栾梅健;大众化:高晓声的艺术旨归[J];小说评论;1991年06期
3 ;笑口常开[J];新农村;2004年04期
4 王晓明;;在俯瞰陈家村之前——论高晓声近年来的小说创作[J];文学评论;1986年04期
5 李园生;高晓声和喜剧的自觉——论陈奂生系列小说[J];当代作家评论;1987年06期
6 白福祥;论赵树理和高晓声的小说创作[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4期
7 王启凡,宿丰;高晓声农村小说的“文化批判”视点[J];沈阳大学学报;1999年01期
8 汪华藻;论高晓声的现实主义观[J];中国文学研究;1986年01期
9 张玉珉;论高晓声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10 王吉鹏,赵月霞;鲁迅、高晓声对农民心路探寻的比较[J];北方论丛;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贺仲明;;地域色彩的弱化趋势[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4)[C];2005年
2 黄发有;;虎踞龙盘的文学重镇——《钟山》三十年读记[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1)[C];2009年
3 付长珍;;从“还乡”到“疏离”——现代性视阈中的当代知识分子与农村问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4 阎纲;张贤亮;王宏甲;;六十年,印象深刻的文学往事[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6)[C];2009年
5 廖久明;;横站:青年郭沫若——以《论中德文化书》为例[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周明鹃;;解读都市民间——《富萍》与《托尔斯泰围巾》比较研究[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虞金星;;这一个“福奎”——重读《最后一个渔佬儿》[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2)[C];2010年
8 王敏;;他山之石:论宇文所安之翻译文学史观——以唐“寻访不遇诗”和“相期不遇诗”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鼎;为工人树碑立传[N];人民日报;2011年
2 吴军;留影更兼传神[N];温州日报;2006年
3 钟锐;赵树理:现代乡土文学的杰出代表和领军人物钟锐[N];太原日报;2006年
4 永胜;读栾梅健《纯与俗:文学的对立与沟通》[N];文艺报;2005年
5 本报记者 陈洁;林斤澜 一事能狂即少年[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朱晶;石湾散文的人生况味[N];文艺报;2000年
7 杨承志;以文学的方式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N];光明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王俊;岁月留痕 见证鹏城改革征程[N];深圳特区报;2006年
9 於可训;人与土地的缱绻[N];文艺报;2009年
10 本版编辑 金炳华 杨承志 吴秉杰 关仁山 黄济人 叶广芩;全国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研讨会发言摘登[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金甫f,
本文编号:15340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1534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