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婚姻法论文 >

中国当代女性生存问题探析

发布时间:2018-02-27 11:11

  本文关键词: 中国当代女性 解放 自由全面发展 本真生活 出处:《吉林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女性,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正在发生着转变。传统的角色及其要求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不适应女性的发展,而成为阻碍的因素。女性,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人文、科学、社会的全方位的进步已经越来越不可缺失女性的角色。因此,近些年来关于女性问题的研究也逐渐的兴起,并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整个社会对女性问题的重视已经有了质的变化,女性受到的关注和礼遇也逐渐的丰富和多样化。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女性在社会中作用的变化,女性在获得更多机会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压力也在逐渐的增大,人们更多的是关注女性所获得的,但却往往忽视了在获得的同时,女性所付出的代价和承受的压力。本文旨在通过对人的本质的探究从而挖掘女性深层次的本质属性,通过人类的解放来实现女性最后的解放,即女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当代女性生存现状的分析,在肯定女性在经济、政治、文化、婚姻生活的各个领域所取得的地位,所做出的贡献的同时,关注女性在诸多方面的生存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新形势、新条件下所面临的特殊的情况以及对女性发展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分析,挖掘深层次的原因,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能够让女性摆脱束缚,实现彻底的解放,这种解放是身体的解放,是心灵的解放,更是能够体会到幸福的思想解放。 全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主要对国内外女性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从而找出关于女性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进一步的论述进行女性生存问题研究的必要性以及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从而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女性问题即“人”的问题。在这里主要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进行分析与梳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系统的阐述,首先,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劳动,劳动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其次,马克思阐述了人的本质是在实践中结成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体现了人的社会性,人因为其社会性才具有了丰富性;最后,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通过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分析,不难看出女性的本质。人类由男女两性组成,人的本质就是女性的本质,女性的解放也就是顺应人性本质的解放。从而为解决女性问题找到理论的根源。 第三章:当代中国女性现实生存状况解析。这也是本文的重点,涉及到女性生活的四个领域,即政治生活、职业生活、婚姻家庭生活以及精神生活。在这四个领域中,女性经过多年的奋斗,已经取得了自己的地位和成绩,基本与男性实现了法律意义的平等,国家在宪法以及婚姻法中都对于男女享有平等的权利做了具体的规定。但法律的平等不等于事实的平等,女性在上述的四个领域中,仍旧存在这许多问题,如政治参与的比例较低,职业机会的不决定,婚姻家庭中的客体化地位,家庭暴力等等问题,仍旧困扰着女性。因此,,有必要对男女平等做进一步的探讨,以期能够实现男女平等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第四章:当代女性本真生存状态被遮蔽的几点原因。本真的生活是真正符合女性自身特点的生活,是一种无阶级,无压迫,无不平等的自由而随性的生活。但当代女性的生活并没有真正达到这样的一种状态,在生存与发展中仍旧有许多不和谐的因素。本章进行了分析与归类。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文化,是产生问题的社会基础,他影响着几代人的思想,使女性发展受到来自文化观念的束缚;其次是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决定女性发展水平的根本性因素,生产力的发展的不完善,以及发展程度的低下,是制约女性发展的决定性要素;最后,社会性别观念及其分工,是产生女性生存与发展问题的直接原因。 第五章:实现女性自由全面发展的路径探索。女性的解放,是整个人类解放的一部分,必须将女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为女性解放争取到最强大的支撑。同时,女性的解放不是单纯的一种阶级解放,更是一种社会的解放,只有这样,女性才能实现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同时,女性的发展还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客观环境,一是女性自身。从客观环境而言,我们应该大力发展生产能力,为女性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环境;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为女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从女性主体自身而言,我们应该进一步的增强女性的主体意识,提高女性自身素质,尊重女性的生理及其心理特点,实现女性差异发展,发挥女性性别优势。 女性的解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女性解放也不是社会发展的唯一目的,解放只是途径,是手段,是为了女性发展做出的必要的准备,而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女性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发展了,只有素质全面提高了,只有女性具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了,女性才能在社会生产与家庭生活中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为能为争取女性的幸福生活而努力拼搏。对本真生活状态的追求,将是女性永远为之奋斗的目标。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669.6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庆华;;企业文化与女性发展初探[J];延边党校学报;2006年03期

2 杨宇辰;;刍议人的全面发展视角下的女性发展[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9年01期

3 李沂靖;社会转型时期女性发展空间的自我确立[J];中国妇运;1994年12期

4 倪志娟;关于信息技术与女性发展问题的思考[J];理论前沿;2005年02期

5 杨凤;;女性能力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6 扈海鹂;大众文化和女性发展——兼论关于女性主义的思考[J];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7 赵立莹;刘蕾;;觉醒中的迷茫:当前女大学生发展障碍实证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孙兰英;科技革命与女性的辉煌[J];洛阳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9 张明芸,蔡志敏;解放与创造:新世纪女性的发展趋势[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任远;翁文磊;;从“就业与再就业”到“就业与创业”——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就业促进与女性发展[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永萍;唐斌尧;;妇女与经济研究综述[A];中国社会学会2007年会“社会建设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钱刚;;一个女性写作者的书写方向——读阿毛诗歌札记[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阿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黄晓娟;;多元文化语境下的民族文学——女性历史经验与民族文化传统[A];中国少数民族文学60年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C];2009年

4 杨茜萍;何云涛;;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女性发展[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5 付新艳;;浅谈当代女性主体意识的教育——从一位女博士生的相亲谈起[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于泽灏;;关注农村贫困女性 发挥政府扶助职能[A];政府改革与行政能力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陈春英;冯树恩;;女性人才资源开发: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议题[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翠玉;;非政府民间女性社会团体与促进女性发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9 陆建民;;应运而生,与时俱进——30年上海女性研究的探索与创新[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10 崔莹;;论《水浒传》中的弱女形象[A];水浒争鸣(第九辑)——2006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叶文振;女性发展与社会进步[N];福建日报;2002年

2 记者 潘一峰 通讯员 潘美华;杭州女性发展研究中心成立[N];杭州日报;2010年

3 颜峰;日韩女性“不婚潮”[N];人民日报;2011年

4 记者 郑晓舟;救经济靠女性?[N];上海证券报;2011年

5 陈玉龙;认识自己的存在[N];山西日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陈晓燕;倾听“半边天”的声音[N];团结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沈轶伦 林环;女性,如何让城市未来更美好[N];解放日报;2010年

8 记者 乔虹;焦点:转型期女性发展[N];中国妇女报;2001年

9 记者 翁飞 实习生 赵寒凌;实施女性素质工程[N];闽东日报;2009年

10 朱敏;巾帼建功业映红“半边天”[N];无锡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兰;中国当代女性生存问题探析[D];吉林大学;2012年

2 刘晓辉;当代中国女性发展探析[D];山东大学;2010年

3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万明;国际政治中女性领导人的政治传播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杨斌;健身健美体育:女性身体美的理性回归[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6 谢元春;女性修辞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金利杰;格尔达·勒纳女性主义史学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卫华;春节习俗与女性身份意识[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滕静茹;西方女性主义建筑学的若干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敏;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女性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丹;女性教化与人的现代化[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3 赵志萍;当代中国女性发展的多维思考[D];郑州大学;2012年

4 黄艳萍;中国女性发展的哲学反思[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5 杨俊佳;二战期间英国女性就业问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6 寿雯超;从传统到现代[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毕琳;媒介塑造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形象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8 高慧颖;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国女性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赵晶;新时期我国女性政治参与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李娜;两性关系的新格局[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424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15424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2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