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民法草案》的体系结构
本文选题:民法草案 切入点:体系结构 出处:《现代法学》200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评析了第九届全国人大法工委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的体系结构,认为该《草案》在体系结构上有两个方面的进步:一是在总则编设专章规定“民事权利”、“民事责任”,具有一定体系价值;二是将“人格权法”、“婚姻家庭法”、“继承法”排列在一起,初步体现了对人身关系进行统一法律调整的要求。同时又存在两个方面的缺陷,一是未设“债”之专编规定传统债法总则的内容;二是《草案》仅对《民法通则》、现有单行民事法律和《物权法草案》作了简单拼凑,各编的内容未加协调与整合,存在诸多不该发生的逻辑错误。在评析《民法草案》体系结构之基础上,文章提出了改进《草案》总体结构的方案,认为我国民法典之编纂应采总则、人、财产三分法之总体结构,在编制上可设“总则”、“自然人”、“法人与其他组织”、“物权”、“债”、“合同”、“侵权责任”七编。
[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the Civil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draft) drafted by the Law work Committee of the Nin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draft has made progress in two aspects in the system structure: the first is to set up a special chapter on "civil rights" and "civil liability" in the general principles, which has certain system value; Second, the personality right law, the marriage and family law and the inheritance law are arranged together, which preliminarily reflects the requirement of unified legal adjustment of personal rela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two defects in it. The first is that the contents of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the traditional law on debt are not stipulated in the special edition of the "debt"; the second is that the "draft" is only for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the Civil Law", the existing single-line civil law and the "draft of the property Law" have been simply pieced together, and the contents of each part have not been coordinated and integrated. There are many logical errors that should not happe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the draft of Civil Law,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plan to improve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draft, and holds that the compilation of the Civil Code in our country should adopt the general principles. The general structure of the three-point law of property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n parts: general principles, natural persons, legal persons and other organizations, real rights, debts, contracts and tort liability.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
【基金】:司法部重点研究课题“民法通则的历史局限与中国民法法典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D9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覃有土,麻昌华;我国民法典中债法总则的存废[J];法学;2003年05期
2 王利明;试论我国民法典体系[J];政法论坛;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莉丽;辨析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韩丽虹;;论代表与代理之法理比较——兼谈构建法人代表制度的必要性[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3 彭俊瑜;;论环境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社会化”趋势[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董学立;;方法整合与本体确立——关于民法基本原则的初步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7年04期
5 赵峰;私力救济的法理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梁开斌,李振跃;论商业信用权的法律保护[J];商业研究;2003年09期
7 杨佳红,宋宗宇;劳动合同与普通民事合同的求异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李文玉;;合同诈骗罪若干问题之司法判定[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吴太轩;论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及效力[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杨军;马万飞;;城市房屋拆迁中的法律问题[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郭萍;;海上人身伤亡损害赔偿主体问题研究[A];2007年海商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宝莅;断了线的等价交换?!——合同的伦理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2 李明辉;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法律责任之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3 尹志强;论民事权利在私法中的救济[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费安玲;著作权的权利体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章礼强;民法本位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6 邹龙妹;俄罗斯国际私法中的冲突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刘锐;《道路交通安全法》第76条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秦国辉;要约撤销权正当性检讨[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苑书涛;请求权基本理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10 林刚;中国他物权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温文治;试论我国外贸代理制的完善[D];苏州大学;2001年
2 刘锐;侵权法因果关系理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张兄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1年
4 王素芬;论格式合同[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米沧星;论缔约责任[D];黑龙江大学;2002年
6 叶士东;晚清铁路立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7 袁征;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物权制度反思[D];湘潭大学;2002年
8 唐自然;银行承兑汇票法律研究[D];湘潭大学;2002年
9 陈锟雄;合同诈骗罪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10 王旭光;论预期违约[D];上海海运学院;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利明;试论我国民法典体系[J];政法论坛;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立新;;百年中的中国民法华丽转身与曲折发展——中国民法一百年历史的回顾与展望[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民法草案:保障人们尊严体面地生活[N];中国经营报;2003年
2 ;民法草案有哪些具体规定[N];人民法院报;2002年
3 ;民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审议[N];华夏时报;2002年
4 郑成思;民法草案与知识产权[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祁晓玲;汽车三包《草案》出台 故障汽车将可退换[N];中国工业报;2005年
6 记者傅旭;民法草案首次提请审议[N];人民日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杨宜中;拟增加伤亡“一揽子赔偿”规定[N];人民法院报;2009年
8 主持人:本报记者:袁祥$$特邀嘉宾:王胜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主任)$$王家福(全国人大常委、法律委委员、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王利明(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社会生活的“圣经”[N];光明日报;2002年
9 成涛;私人所有权首次界定[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刘晓林;中国制定完备民法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于天娇;俄罗斯民法的变迁与启示[D];吉林大学;2008年
2 苑书涛;请求权基本理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3 刘素峰;《中华民国民法》中的习惯研究(1927-1949)[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4 朴恩惠;韩国传贳权制度研究——兼与中国典权比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毛永俊;民国前期担保物权制度变革的司法理路[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云波;相邻不可量物排放关系的私法调整[D];复旦大学;2011年
7 姜新东;人格权的理念与制度构建[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丽娜;史尚宽民法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2 刘萍;民法与市民社会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张伟;取得时效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4 张君;论民法上的成年制度[D];山东大学;2012年
5 宋宁;论信用权[D];吉林大学;2007年
6 公文卿;人格权利法模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7 宋中立;《中华民国民法·继承编》浅析[D];河南大学;2011年
8 清格乐;论信用权的民法保护[D];内蒙古大学;2006年
9 郏献涛;意思表示动机错误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10 巴劲松;论信用的民法调整[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481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1648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