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婚姻法论文 >

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观念基础

发布时间:2017-04-27 22:16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观念基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婚姻家庭制度是整个社会历史传统的体现。任何一个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既有来自于国家意识形态的价值选择,也有作为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进步与革新;既有来自于传统文化的制约,也有作为现代家庭制度本身承载的观念表达。基于这一前提的设定,笔者着重考察了影响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思想基调、在这种思想基调影响之下的观念逻辑以及婚姻家庭制度作为人类文明的共识性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价值选择等基本问题。 中国的政治发展暗含着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思想主线,而国家的社会发展为婚姻家庭制度的演变提供了现实基础。在这种发展轨迹影响之下的婚姻家庭制度,其思想基调必定是政治性的。从传统到现代、从国家到个人、从责任到感情这三种转向的实质反映了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一元走向多元,从身份走向契约的发展历程。这种演变从总体上反映出婚姻家庭制度的进步趋势,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一致。在不同的时代,同一个观念所表现出来的内容是有差异的,婚姻家庭制度始终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法律规定层面,一是生活事实层面。法律规定层面体现的是法律的逻辑,这种逻辑主要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以政治为主导的观念;生活事实层面体现的是生活的逻辑,这种逻辑是作为人本身对生活的遵从和选择,体现的是一种以生活为主导的观念。这两种逻辑背后的观念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影响。每个核心的价值观念在婚姻家庭制度中,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都呈现出内容各有侧重的形态,而这种形态既是政治话语主导之下的折射,也是这些观念经过本土化后所呈现出来的最真实的反映。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的婚姻家庭制度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共识与民族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果。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过程其实也是人类文明共识与民族文化传统冲突与交融的过程。因此,处于转型时期的婚姻家庭制度,在面对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发展和全球化浪潮席卷的情势之下,必须要有明确而清晰的价值定位。本文试图将婚姻家庭制度的发展放在一个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来把握,并试图勾勒出各个时期支撑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观念基础。 基于上面的考虑,将全文分为导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由“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演变”、“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思想基调”、“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观念逻辑”、“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中的人类文明共识与民族文化传承”四个部分构成。 导言从一般意义上分析社会发展与婚姻家庭制度演变之间的关系,即社会发展如何导致了婚姻家庭制度的变化,婚姻家庭制度又如何适应了社会的发展,进而引出本文所要讨论的问题。 第一章综合运用文献梳理的方法和历史考察的方法,集中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概况,也就是从1950年《婚姻法》到1980年《婚姻法》再到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婚姻家庭制度是如何演进以及演进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内容,包括结婚制度、离婚制度、家庭关系制度等方面。 第二章主要运用历史考察的方法,探究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思想基调。婚姻家庭制度的每一次修改和变动都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婚姻家庭制度的演变不是无目的、无方向,而是具有一种可以依循的轨迹。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下,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思想基调依不同的角度,主要可以概括为从传统到现代,从国家到个人,从责任到感情。无论是哪一种转向都呈现一个共同的规律,那就是渐进式的发展,最后所呈现的状态不是后者取代前者,而是两者互相交织、同时存在,共同支撑着现代的婚姻家庭制度。 第三章是在前面两章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观念逻辑。在不同时代,同一个观念所表达出来的内涵是不一样的,而观念所呈现出来的逻辑与所处时代所呈现的思想基调完全一致。在某种意义上,是这些观念推动了婚姻家庭制度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国家走向个人、从责任走向感情,反过来,在这些不同时代的政治立场之下,这些观念也呈现出具有时代特征的特点。 第四章主要运用了比较分析的方法,在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背后,既有对于传统婚姻家庭制度中糟粕的扬弃,也有对于传统婚姻家庭制度中伦理道德的传承,还有对于现代婚姻家庭制度中文明共识的吸收。正是在这种传统与现代、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与碰撞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所面临的价值选择问题。 论文的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我国的婚姻家庭制度进行展望,尤其是在全球化和现代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婚姻家庭制度需要确立明确而坚定的价值立场。
【关键词】:婚姻家庭制度 制度变迁 思想基调 观念逻辑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3.9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2
  • 导言12-16
  • 第一章 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演变16-38
  • 一、《婚姻法》的制定及其修改16-26
  • (一) 1950 年《婚姻法》制定的社会背景17-20
  • (二) 1980 年《婚姻法》修改的社会背景20-22
  • (三) 2001 年《婚姻法》修改的社会背景22-26
  • 二、结婚制度的演变26-29
  • 三、离婚制度的演变29-34
  • 四、家庭关系制度的演变34-38
  • 第二章 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思想基调38-70
  • 一、从传统到现代38-47
  • (一) 以“反封建”为核心的1950 年《婚姻法》38-42
  • (二) 走出传统:1950 年《婚姻法》的贯彻和执行42-46
  • (三) 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婚姻家庭制度46-47
  • 二、从国家到个人47-61
  • (一) 以国家为主的利益指涉48-53
  • (二) 从以国家为主转向以个人为主53-60
  • (三) 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平衡60-61
  • 三、从责任到感情61-70
  • (一) 以家族为责任主体的传统婚姻62-64
  • (二) 以国家为责任主体的婚姻64-65
  • (三) 从责任转向感情65-70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观念逻辑70-104
  • 一、平等观念与婚姻家庭制度的演变70-84
  • (一) 婚姻法的基本原则:男女平等71-74
  • (二) 家庭地位的平等74-76
  • (三) 财产关系的平等76-80
  • (四) 代际关系的平等80-84
  • 二、自由观念与婚姻家庭制度的演变84-95
  • (一) 婚姻自由原则的确立85-87
  • (二) 结婚自由87-89
  • (三) 离婚自由89-95
  • 三、人权观念与婚姻家庭制度的演变95-104
  • (一) 质朴的人权观念影响下的婚姻家庭制度95-97
  • (二) 家庭暴力的预防和救济97-99
  • (三) 离婚后妇女和子女的权益保障99-104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中的人类文明共识与民族文化传承104-126
  • 一、远去的历史104-108
  • 二、无形的伦理根基108-115
  • (一) 有形无形的“家”109-111
  • (二) 国之本:孝111-113
  • (三) 民间习俗113-115
  • 三、两种文明基线的交融115-126
  • (一) 家庭角色分工与男女平等116-119
  • (二) 婚姻道德与个人自由119-122
  • (三) 重塑的家庭观念122-126
  • 结语126-128
  • 参考文献128-146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46-148
  • 后记148-1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文学、新闻在《婚姻法》立法中的效应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许莉;;我国近代亲属法比较研究[J];学术交流;2009年09期

3 张贤钰;《婚姻法》修改问题笔谈 对《婚姻法》(修正草案)的若干思考与建议[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4 辛华;《婚姻法》修改焦点扫描[J];记者观察;2001年01期

5 王亚明;孙霞;;探视权执行问题探讨[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6 曾晓林;;论《婚姻法》中探望权的行使[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陈学华;彭锐;;论《婚姻法》对军人离婚的特殊保护yh[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高咏;新 《婚姻法》有点不好使[J];法律与生活;2003年Z1期

9 吕志蓉;新时期婚姻家庭关系的法治思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朱艳仙;;我国夫妻财产制度立法的影响因素分析[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承权;;研究婚姻家庭制度 建设社会主义文明[A];民族学研究第六辑[C];1985年

2 廖继红;;浅议“感情确已破裂”[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3 王霖;张月秋;;老年人家庭的理论探讨[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谭元辉;石修华;;北部侗族婚姻和继承文化的司法保护调和探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5 董志英;;对新孝文化的思考[A];陕西老年学会——新教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探讨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冉冉;;浅析家庭冷暴力及其对策[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7 李惠;褚琰;;试析重婚罪的构成[A];贵州省2004年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雷建华;;以法律做保障,促进家庭健康和谐[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9 李长凤;;浅谈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10 余文群;;试论婚内侵权损害赔偿制度[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卢芳;《婚姻法》颁布六十周年历程[N];中国社会报;2010年

2 ;鲁迅触犯了《婚姻法》吗[N];中华读书报;2009年

3 江苏世军律师事务所 颜世军;浅析《婚姻法》之不足与完善[N];今日信息报;2010年

4 北京资深媒体人士 信海光;修正《婚姻法》意在“断好家务案”[N];深圳商报;2010年

5 早报记者 卢雁;“光有爱情是不够的,财产问题要明讲”[N];东方早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肖秋生;天津媳妇们的美好生活[N];天津日报;2010年

7 唐山市总工会女工部;为修改《婚姻法》支招[N];中国妇女报;2000年

8 钱林根 孙明;对《婚姻法》修改遗漏之处的补正意见[N];江苏经济报;2003年

9 证券时报记者 杨晨;《婚姻法》新司法解释刺痛谁的神经[N];证券时报;2011年

10 张锴;《婚姻法》公众希望如何改[N];检察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丽娟;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观念基础[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李洪祥;我国民法典亲属法编立法构建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周由强;当代中国婚姻法治的变迁(1949—2003)[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4 张雯莉;劳燕分飞为哪般?[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刘增;婚姻契约观念的限度与嬗变[D];吉林大学;2012年

6 李慧波;新中国十七年(1949-1966)北京市婚姻文化嬗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7 叶英萍;黎族习惯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李麒;财产纠纷与诉讼实践[D];山西大学;2012年

9 李飞龙;社会变迁中的中国农村婚姻与家庭研究(1950-1985)[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10 蒋梅;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妇女权益保障体系构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晶;建国初期杭州市贯彻与实施《婚姻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姜红;两性经济行为与婚姻家庭制度的关系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3 王媛媛;我国离婚夫妻债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杨四维;右江革命根据地婚姻家庭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5 古丽努尔·玛纳斯;少数民族婚姻习惯与《婚姻法》的冲突与协调[D];中国政法大学;2012年

6 徐莹;关于《婚姻法》解释(三)中夫妻财产制度若干问题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7 蒋鹂然;论“疾病”在婚姻关系中的法律效果[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秦旭翔;论禁婚要件[D];宁波大学;2012年

9 韩志;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述略[D];吉林大学;2008年

10 张艳;法律模糊语言的多角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当代中国婚姻家庭制度演变的观念基础,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15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3315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9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