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婚罪疑难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重婚罪疑难问题研究
【摘要】:婚姻是维系一个家庭的基础,而家庭又是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所以婚姻是否稳定不仅关系到一个家庭幸福与否,更直接关系到一个社会的和谐安宁。然而如今我国重婚现象十分严重,并且呈现出形式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包二奶”、非婚同居、事实婚姻等社会现象屡见不鲜,但是由于我国法律对重婚罪的规定模糊不清,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重婚罪认定难、定罪难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笔者从重婚现象产生的原因出发,结合国内外的立法实践,尽可能地剖析重婚的实质内涵以及外延,深入探讨重婚罪的保护法益,并重点讨论事实婚姻对重婚罪构成的影响。此外笔者还对如今社会所关注的网婚是否构成重婚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最后针对如何完善我国关于重婚的立法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意见。本文分六个章节对上述问题展开论述。第一章从重婚现象产生的原因入手,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立法例对重婚罪进行界定,对其构成要件进行梳理,并分析该行为的本质特征。第二章重点分析重婚罪的保护法益问题以及受害人承诺对重婚罪认定的影响。第三章则对事实婚姻进行系统的论述并将其与其他相关概念区别开来,以便更好地理解重婚罪,并引出第四章事实婚姻对重婚罪构成的影响。这一章将讨论先法律婚后事实婚、先事实婚后法律婚以及前后均为事实婚三种情形下事实婚姻对重婚罪构成的影响。第五章,笔者在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其他国家地区立法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重婚罪立法的几点建议,主要有科学认定“以夫妻名义同居”的内涵;将重婚案件纳入公诉案件的范畴;提高最高刑期,科学制定量刑情节,体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与时俱进,重视不断出现的疑似重婚的新现象并适当地加以规范等等。笔者对于重婚问题的态度是,这一现象愈演愈烈,已经成为了严峻的社会问题,应当适当地拓宽认定标准和加大打击力度,提高法律的威慑力,对那些懂得规避法律而进行事实重婚者加以惩治,同时对那些意图不轨的人起到一定的预警和震慑作用。
【关键词】:重婚 一夫一妻制 事实婚姻 立法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4.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0
- 第一章 重婚罪概述10-19
- 一、重婚现象产生的原因10-11
- (一) 社会原因10-11
- (二) 经济原因11
- (三) 重婚者自身的原因11
- 二、古今中外重婚罪之比较11-15
- (一) 中国关于重婚罪的立法沿革11-12
- (二) 境外关于重婚罪的立法例12-15
- (三) 值得借鉴之处15
- 三、重婚罪的概念与犯罪构成15-19
- (一) 重婚罪的概念15-16
- (二) 重婚罪的犯罪构成16-19
- 第二章 重婚罪的保护法益及被害人承诺问题19-22
- 一、对重婚罪保护法益的探讨19-20
- 二、重婚罪中的被害人承诺20-22
- 第三章 对事实婚姻的界定22-29
- 一、事实婚姻的概念22-23
- 二、相关概念甄别23-26
- (一) 与无效婚姻、可撤销婚姻、非婚同居的区别23-24
- (二) 与“包二奶”行为的区别24-25
- (三) 与破坏军婚罪中“同居”的区别25-26
- 三、事实婚姻的效力及分类26-28
- (一) 事实婚姻的效力26-27
- (二) 事实婚姻的分类27-28
- 四、民法和刑法对事实婚姻的不同态度28-29
- 第四章 事实婚姻对重婚罪构成的影响29-33
- 一、先法律婚后事实婚29
- 二、先事实婚后法律婚29-30
- 三、先后均为事实婚30-33
- 第五章 关于完善我国重婚罪立法的几点建议33-36
- 一、科学认定“以夫妻名义同居”的内涵33-34
- 二、将重婚案件设定为公诉案件34-35
- 三、提高最高刑期,科学制定量刑情节,体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35
- 四、与时俱进,重视不断出现的疑似重婚的新现象并加以规范35-36
- 结语36-37
- 参考文献37-39
- 致谢39-4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曙光;;一种“事实关系”型行为——刑法中持有之规范论描述[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2 王建文;论婚约的法律规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张小虎;对刑法解释的反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4 朱炜;杨映忠;;建构我国现代婚约法律制度的价值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何成兵;受贿罪客观方面比较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6 袁彬;;试论刑法上的情绪[J];研究生法学;2002年01期
7 郭芳;;同居者的权利义务探析[J];研究生法学;2005年02期
8 周安平,陈婴虹;关于结婚条件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当代法学;2002年09期
9 魏唯;;危险驾驶罪的法律分析与完善建议[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0期
10 方朝平;;从立法的角度论中国保安处分制度的建构[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忠;《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域下私营部门利益冲突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7 张彩红;竞技体育犯罪法律治理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8 李林;危险犯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9 邓多文;论刑法的合理性解释[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 张红昌;论财产罪中的占有[D];武汉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163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616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