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望权法律问题探析
本文关键词:探望权法律问题探析
【摘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离婚率却呈骤然上升的趋势。离婚后,如何更好地抚养孩子并使其健康成长,便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基于该现实,我国婚姻法于2001年增设探望权制度,该制度为离异父母子女更好地见面交流提供了便利。对满足父母利益和子女的健康成长具有重大的意义。设立探望权制度的根本宗旨是实现子女的最佳利益。然而在司法实践的过程中,并未达到探望权设立的初衷,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立法存在一定的缺陷,进而造成司法实践困难。基于该现实,笔者通过对探望权制度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进一步完善,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笔者运用系统和历史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国内外探望权制度的比较研究,从以下四节对探望权制度进行展开论述。第一章首先从探望权的概念和特征谈起,然后分析其本身的性质,得出探望权属于亲权的范畴,既是一项权利又是义务;然后分别从国内和国外纵向地论述了探望权的产生及历史发展的过程,最后指出探望权设立及进一步完善的现实意义;第二章笔者论述了探望权存在的法理基础,从法律伦理和亲情伦理两个角度进行阐述,探望权能够使亲情很好的得以维系。第三章即回顾了以美国、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探望权立法概况,然后通过横向的就探望权的系统性内容主体、内容、行使、中止、执行等方面分析比较,以对我国的立法完善具有借鉴意义。 第四章即通过运用系统的研究方法,指出探望权制度的基本框架及存在的缺陷,从探望权的总的指导原则、主体、内容、行使、中止、执行展开,指出我国探望权制度各个阶段存在的不足,如探望权仅考虑父母利益、主体过于狭窄、中止规定的过于笼统、简单等。第五章即如何构建我国的探望权制度立法,针对我国立法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的从法律及司法解释多方面提出了立法设想,如以立法的形式确定“子女最佳利益原则”做为探望权的总的指导思想;拓宽探望权的主体范围,进一步明确探望权中止的事由并根据实际情况在司法解释中列明。在探望权的执行中,通过贯彻说服教育与强制执行相结合、维护当事人间的和谐关系等原则,另外通过引进“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国外严厉的法律责任机制等措施以保障探望权制度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探望权 亲权 子女最佳利益原则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23.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1
- 第1章 探望权制度的概述11-16
- 1.1 探望权的涵义11-13
- 1.1.1 我国探望权的概念及特征11-12
- 1.1.2 探望权的性质12-13
- 1.2 探望权制度的历史沿革13-14
- 1.3 探望权制度设立的价值14-16
- 第2章 探望权制度的法理基础16-18
- 2.1 探望权制度的法律伦理性16
- 2.2 探望权制度的亲情伦理性16-18
- 第3章 国内外探望权制度比较分析18-23
- 3.1 各国和地区的探望权立法概况18-20
- 3.1.1 美国的探望权立法18-19
- 3.1.2 德国的探望权立法19
- 3.1.3 我国台湾地区的探望权立法状况19-20
- 3.1.4 其他国家的立法概况20
- 3.2 各国(地区)探望权立法规定的比较分析与启示20-23
- 3.2.1 关于设立探望权的立法宗旨20-21
- 3.2.2 探望权主体21
- 3.2.3 探望权的中止21-22
- 3.2.4 探望权的强制执行22-23
- 第4章 我国探望权制度的缺陷及其反思23-31
- 4.1 “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未在探望权立法中予以明确规定23
- 4.2 我国的探望权主体界定过于狭窄,不利于探望权的实现23-26
- 4.3 探望权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的范围没有明确界定,造成司法实践困难26-27
- 4.4 探望权行使和中止的规定太过笼统,,不利于实践操作27-29
- 4.4.1 探望权行使的规定过于原则,自由裁量性过大27
- 4.4.2 探望权中止的规定过于概括,不便于实践操作27-29
- 4.5 探望权的强制执行困境及原因分析29-31
- 第5章 我国探望权制度的立法构建31-40
- 5.1 将“子女最大利益原则”作为探望权制度的总体指导思想31
- 5.2 拓宽探望权的主体范围31-33
- 5.3 明确界定探望权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的范围33-34
- 5.4 完善探望权行使的相关规定34-36
- 5.5 完善探望权中止的相关规定36
- 5.6 健全探望权强制执行的制度完善措施36-40
- 5.6.1 在立法中确立探望权执行的原则37-38
- 5.6.2 在立法中具体规定探望权执行不能的强制执行措施38
- 5.6.3 将探望权顺利实现的预防措施规定到司法解释中,由各地法院灵活把握38-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3
- 致谢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管人庆;我国婚姻法上探望权制度之评析[J];理论界;2004年02期
2 戴晓青,王红梅;和谐社会建设中探望权制度的完善[J];市场周刊.管理探索;2005年04期
3 倪春南,闵振华;探望权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J];人民司法;2002年09期
4 温如林;离婚后,监护人不允许另一方行使探望权,应如何处理?[J];人民司法;2002年10期
5 佟丽华;离婚了,父母还享有探望权[J];少年儿童研究;2003年06期
6 曾静;探望权若干问题探讨[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姜虹;探望权性质初探[J];求实;2004年S4期
8 赵敏,余荣红;应明确子女为探望权的权利主体——兼评我国探望权制度的立法宗旨[J];前沿;2005年05期
9 许晓辉;对婚姻法中有关探望权规定的思考[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10 杨晋玲;试论探望权[J];学术探索;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广州铁路运输中级法院 杨芳 长沙铁路运输法院 杨才清;探望权纠纷强制执行途径[N];人民法院报;2010年
2 杨维松;离婚了,要合法行使探望权[N];广西政法报;2003年
3 陈新华 王恩飞;对探望权案件执行的思考[N];江苏经济报;2004年
4 俞海虹;隔代探望权应否得到法律保护[N];江苏经济报;2008年
5 向阳;探望权及其强制执行[N];天津政法报;2008年
6 顾健 黄前;浅议探望权的执行[N];江苏经济报;2009年
7 冒岩;探望权执行为何困难重重[N];江苏经济报;2009年
8 付蕾;网上探望:探望权执行的新方式[N];河南日报;2009年
9 郑慧;离婚后探望权如何行使[N];江苏经济报;2010年
10 韩国华;探望权行使有“四难”[N];江苏经济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燕;性别变更的法律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娄庆枝;中美离婚父母亲权行使的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马涛;探望权法律问题探析[D];河北大学;2010年
3 张婧;我国探望权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4 石良玉;论我国探望权主体制度的完善[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 周轶;论我国的探望权制度及其完善[D];复旦大学;2008年
6 汤雯;探望权制度的审思与完善[D];扬州大学;2010年
7 彭昀峰;论我国探望权制度的立法完善[D];暨南大学;2011年
8 蓝燕;论我国探望权制度的完善[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9 李震宇;和谐司法视野下当代中国探望权制度研究[D];延边大学;2011年
10 富茁;论探望权[D];黑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717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hyflw/671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