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证券交易所法律形态和治理结构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8 04:00
本文关键词:我国证券交易所法律形态和治理结构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合理的制度安排和足够的制度创新空间,对于市场经济的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采用何种法律形态及相应的治理模式是一个市场经济主体最基本的制度安排。从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揭牌成立算起,新中国的证券交易所从无到有、从嫩芽到枝干、从沉寂到绚烂,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十三年历程,在推动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加强上市公司治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作为资本市场的核心组织,证券交易所本身的法律定位和基本治理安排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 证券交易所本质上是一个金融服务组织,它通过为投资者组织交易和提供相关服务来获得收入。几百年来,会员制一直是为全世界证券交易所普遍采用的治理结构模式。考察早期欧美证券交易所的产生历史便知,“会员制”是特定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的产物。在有限交易空间和人工交易手段的情况下,会员之间互助的模式具有经济的合理性,从而成为传统证券交易所组织模式的最优选择。 然而,发展到近代,特别是二十世纪的最后几十年间,通讯手段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打破了交易大厅的局限,使全球范围的资本流动和证券买卖变得容易,更极大地降低了证券市场的进入壁垒,吸引了ECN、ATS等各种形态的电子交易网络加入到与传统证券交易所的竞争。这些电子模式的“准”交易所往往以营利公司形态构建,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低廉的成本迅速攻城掠地,摧毁了传统证券交易所的市场垄断地位。 作为一种应对挑战的被动选择,以1993年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的“非互助化”为起点,世界各地的证券交易所展开了一场对自身法律形态和治理模式的反思运动。十年间,全球已有20几家证券交易所先后“易帜更张”——由会员制互助组织转变为外部股东持股的现代股份公司,其中更有14家证券交易所在自己的市场上公开上市。理论上说,公司制的交易所之所以优于会员制交易所,在于其决策机制的改善和运作效率的提高,这一点也正逐步为各非互助化交易所的实践所印证。 与历史悠久的发达市场相比,新中国的证券市场还十分年轻。从法律法规的描述中,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交易所作为“会员制事业单位法人”的定位,然而,随着实践的发展以及事业单位概念的异化和蜕变,我国证券交易所的法律形态日渐模糊,同时国有机构特有的不灵活性和官僚化倾向也已成为我国证券交易所创新和发展的羁绊。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证券交易所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建立市场导向的公司组织架构和治理模式。 WP=5 首先,要在法律法规修改的基础上,进行交易所所有权结构的重新安排,使交易所转变为多元股东持股的现代公司,并进一步扩充资本实力,择机上市;其次,转制以后,证券交易所必须建立权责分明、制衡有效的公司治理模式,提高市场运作效率,化解矛盾冲突,致力于建设成为以营利为目的、以客户为导向的商业化运作主体;最后,交易所应该依托灵活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积极进取的业务发展战略,主动应对国际化挑战,努力树立中国证券交易所的品牌和优势。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D922.287
【目录】:
- 中英文摘要6-12
- 导言12-15
- 一、 关于本文的研究对象和写作主旨12-13
- 二、 关于本文的研究方法13-14
- 三、 关于本文的结构14-15
- 第一部分 对传统会员制交易所组织形成式的考察15-46
- 第一章 历史的回眸:证券交易所的产生16-22
- 第一节 早期证券交易所的萌芽16-17
- 1.1 产生背景16-17
- 1.2 世界上第一家证券交易所17
- 第二节 世界各地证券交易所的产生17-22
- 2.1 欧洲17-18
- 2.2 北美地区18-19
- 2.3 亚洲地区19-20
- 2.4 南美和非洲地区20-22
- 第二章 传统证券交易所的法律特征22-30
- 第一节 传统证券交易所的法律形态22-24
- 第二节 会员制治理结构辨析24-27
- 第三节 会员制治理结构的基本特征27-30
- 第三章 历史的选择:会员制30-34
- 第一节 行会传统30-31
- 第二节 法律制度31-32
- 第三节 经济动因32-34
- 第四章 会员制证券交易所的自律功能34-39
- 第一节 自律的起源34-35
- 第二节 证券市场自律的演进:美国的例子35-37
- 2.1 第一阶段:无政府状态下的自律35-36
- 2.2 第二阶段:政府监管下的自律36-37
- 第三节 自律的效果37-39
- 第五章 会员制证券交易所面临的挑战39-46
- 第一节 交易所生存环境的变化39-42
- 1.1 技术变革的影响39-40
- 1.2 竞争的发展40-42
- 第二节 对会员制的批评42-46
- 第二部分 对非互助化后交易所公司形式的考察46-79
- 第六章 证券交易所非互助化运动47-56
- 第一节 证券交易所功能的演进:市场观点VS企业观点47-48
- 第二节 开风气之先的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48-50
- 第三节 发达市场非互助化个案分析: 澳大利亚证券交易所50-53
- 3.1 非互助化前ASX的法律地位50-51
- 3.2 非互助化的实施过程51-52
- 3.3 非互助化后ASX的治理结构52-53
- 第四节 政府推动的非互助化:新兴市场的例子53-56
- 第七章 非互助化证券交易所的绩效检验56-68
- 第一节 全球证券交易所非互助化的情况56-59
- 第二节 非互助化使交易所价值提升59-62
- 第三节 非互助化改善交易所绩效的原因分析62-65
- 3.1 哈特和莫尔(Hart & Moore)的理论62-63
- 3.2 经济的分析63-65
- 第四节 NYSE:会员制的最后一个堡垒65-68
- 第八章 交易所非互助化带来的法律问题68-79
- 第一节 营利目标和自律监管的冲突68-74
- 1.1 自律的制度基础:会员制?68-69
- 1.2 公司制与自律监管:是否兼容?69-71
- 1.3 非互助化证券交易所的实践71-73
- 1.4 自律作用机制和作用效果分析73-74
- 第二节 私人所有和公共利益的冲突74-79
- 2.1 政府监管和公共利益74-77
- 2.2 私有化的市场和国家利益77-79
- 第三部分 我国证券交易所的法律形态79-115
- 第九章 我国法人制度理论辨析80-90
- 第一节 法人及其分类80-82
- 1.1 法人制度80-81
- 1.2 大陆法系的法人分类81-82
- 1.3 英美法系的法人理论82
- 第二节 我国民法对法人的分类82-87
- 第三节 我国法人分类的问题及其改革87-90
- 3.1 存在的问题87-88
- 3.2 关于事业单位法人88-89
- 3.3 改革的原则89-90
- 第十章 我国证券交易所的法律形态: 法律条文的考察90-98
- 第一节 证券交易所章程90-92
- 1.1 章程1990年版90-91
- 1.2 章程1993年版91
- 1.3 章程1994年版91
- 1.4 章程1999年版91-92
- 第二节 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92-94
- 2.1 《证券交易所管理暂行办法》1993版92-93
- 2.2 《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1996版93-94
- 2.3 《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1997版94
- 2.4 《证券交易所管理办法》2001版94
- 第三节 证券法94-98
- 第十一章 我国证券交易所的法律形态: 历史过程的考察98-115
- 第一节 从股份制说起98-100
- 第二节 新中国第一张股票和 “世界上最小的股票交易所”100-103
- 2.1 淡绿色纸片:“小飞乐”100-101
- 2.2 柜台交易二级市场的雏形101-103
- 第三节 集中交易市场的建立103-105
- 第四节 证券交易所的发展105-115
- 4.1 第一阶段:地域特征明显的区域性市场(1990-1992199305-107
- 4.2 第二阶段:全国性市场逐步形成(1993-1997107-111
- 4.3 第三阶段:纳入国家统一的证券监管序列(1997-)111-115
- 第四部分 对我国证券交易所改革的思考115-174
- 第十二章 证券交易所改革的必然性116-122
- 第一节 我国证券市场功能的回归116-117
- 第二节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成熟度117-119
- 第三节 资本市场大发展的要求119-120
- 第四节 适应国际环境的新变化120-122
- 第十三章 我国证券交易所改革的步骤122-156
- 第一节 组织结构选择:会员制VS公司制122-130
- 1.1 竞争是否实际存在?123-127
- 1.2 竞争环境下的最佳治理结构127-130
- 第二节 证券立法的改变130-132
- 第三节 交易所的所有权结构改革132-137
- 3.1 所有权确认和股份制改造132-134
- 3.2 股东多样化和股权分散化134-136
- 3.3 公开上市136-137
- 第四节 交易所公司化后的治理结构137-140
- 4.1 公司治理的理论和原则137
- 4.2 交易所公司的组织结构和治理137-140
- 第五节 交易所公司化后的监管体制140-152
- 5.1 政府监管角色和职能定位141-142
- 5.2 证监会监管角色和思路的转变142-147
- 5.3 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监管147-152
- 第六节 交易所公司化后证券市场体系的重构152-156
- 第十四章 公司制交易所的业务发展战略156-174
- 第一节 市场拓展和吸引优质上市资源156-159
- 第二节 市场细分和金融产品创新159-164
- 2.1 我国证券交易所产品结构现状159-160
- 2.2 交易所的产品创新战略160-164
- 第三节 收支分析和财务管理政策164-169
- 3.1 证券交易所的收入结构164-167
- 3.2 证券交易所的支出结构167
- 3.3 我国交易所公司的财务管理政策167-169
- 第四节 主动应对国际化挑战169-174
- 4.1 证券交易所国际化发展的大趋势169-171
- 4.2 我国证券交易所的国际化战略171-174
- 结 语174-176
- 论文参考资料176-185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谢增毅;;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的全球考察:困境与出路[J];商事法论集;2006年02期
2 段涛;周冠宇;赵振永;;证券市场参与者之间关系及其变化的比较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12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段涛;中国证券市场功能转变中的结构再造与监管制度重塑[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2 朱相诚;证券交易所公司化:海外趋势与中国选择[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志威;论我国期货交易所的产权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黄冠颖;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制度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3 魏蔚;我国证券交易所外部法律关系的重构[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4 黄晟;论我国证券交易所公司制改革的合理性[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沈征;证券交易所在证券市场中的监管问题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6 刘雪北;我国证券交易所公司化改造前景之思考[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证券交易所法律形态和治理结构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15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rfa/271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