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金融法论文 >

克服我国融资结构失衡的法律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7 09:25

  本文关键词:克服我国融资结构失衡的法律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研究融资结构的目的在于揭示融资结构、金融法律制度和经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这种关系可概括为:通过完善金融法律制度能够优化融资结构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同时,金融和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历史说明:单一、失衡的融资结构不利于经济发展,而均衡、多元的融资结构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的融资结构问题,对此是从下面三个层次展开的: 第一,融资结构的应然状态是什么。我国目前的融资结构是一种实然状态,要分析和评价我国融资结构就必须将其置身于融资结构的应然状态之中,也就是要用融资结构应然的理论体系来检视我国的融资结构,只有通过理论检视所得出的结论才是科学的,所提出的建议才具建设性。因此,本文首先抽象出融资结构应然的理论体系,主要论述的有两项:一是融资结构内涵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融资结构内部应该由那些要素构成。对此本文从两个视角来揭示:从金融资源配置的视角而言,它是政策性(政府)、市场性(正规金融组织)和民间性(非正规金融组织)金融资源配置方式相互组合和搭配的产物。这是从宏观层面揭示了金融资源借助于政府或市场的力量将其配置给资金需求主体的过程,要求不同配置方式均衡发展而不能相互替代,共同完成金融资源在社会经济部门之间的合理流动;从储蓄到投资转换的视角来说,它是法定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在社会融资中的组合和比例,这是从微观层面说明储蓄到投资转换运动过程的。它要求各融资方式和工具协调发展,社会融资中不同的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应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不能过分依赖某一种融资方式或融资工具,这样才能加速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实现社会资金的供求平衡。可见,完备性是对融资结构内部要素最根本的要求。二是融资结构系统的外部环境因素是否对融资结构的形成有影响。运用系统理论对融资结构系统进行分析后可知:金融法律制度、经济发展阶段及金融文化等外部因素对融资结构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些外部因素共同构成影响融资结构生成的外部环境。因此,适宜性是对融资结构外部环境因素最根本要求。本文重在说明金融法律制度是影响融资结构形成的最重要外部因素,它的完善程度和执法水准直接影响到合理融资结构的形成。至此,可以将融资结构的应然状态概括为:融资结构应该是完备的内部要素和适宜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完美结合。 第二,我国融资结构到底存在什么问题。用上述融资结构应然理论中的“完备性”和“适宜性”对我国融资结构检视后发现:因我国社会融资主要依赖国有商业银行,其他融资方式和工具不健全,使融资结构内部要素的“完备性”不够;同时,由于金融法律制度供给不足或缺失,使形成合理融资结构的外部环境的“适宜性”不足。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融资结构处于一种失衡状态,具体表现为:一是金融资源配置方式发展失衡,即重商业性金融资源配置方式轻政策性金融资源配置方式,歧视民间性金融资源配置方式;二是融资方式搭配失衡,即在储蓄到投资的转化上重间接融资方式轻直接融资方式,国有商业银行在社会融资中处于垄断地位;三是融资工具比例失衡,即重债权型融资工具轻股权型融资工具。从法律制度的视角看,造成我国融资结构失衡的原因是政府对金融法律制度的强制性变迁,其结果使我国融资法律制度缺失或供给不足进而导致融资结构失衡。这种强制性制度变迁虽然保证了政府对金融资源的控制,但使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非均衡发展,导致了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市场地位和单一的资本市场结构以及对民间融资的歧视。融资结构的失衡状态对经济和金融本身的发展都是不利的,其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从宏观层面看是融资公平和效率的缺失。就融资公平而言,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的公平融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所体现出的融资非公平。就融资效率而言,主要体现在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不高和整体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二是微观层面上是导致企业缺乏长期资金支持以及对公司治理效率的影响。国有商业银行无力提供长期融资和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不高使企业缺乏长期资金支持。同时,我国目前阶段实行的是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债务型融资结构,是与以股东为中心型的公司治理模式不相匹配,其结果是弱化了企业公司治理的效率。三是对金融自身层面而言是滋生了民间融资异常活跃,弱化了金融调控功能。 第三,如何完善或优化我国融资结构。通过上述分析,我国融资结构失衡是由于融资结构内部要素的“完备性”不够造成的,其实质是因我国融资法律制度缺失或供给不足,形成合理融资结构外部环境的“适宜性”不够导致的。本文认为:通过完善以下几方面的金融法律制度是能够克服我国融资结构失衡状态的:一是完善规制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地位的法律制度,具体为:完善商业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以优化商业银行体系的市场结构、规范我国民营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以强化商业银行之竞争、完善政策性银行立法以剥离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业务、构建国有商业银行共同治理法律制度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二是完善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法律制度以扩大融资渠道,包括构建二板市场法律制度、完善企业债券法律制度以及完善投资基金法律制度。三是完善民间融资法律制度,使其能够规范发展以满足不同经济主体的融资需求,并正式成为我国融资结构的组成部分。 本文分三编十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编理论篇:融资结构、金融法律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编是本论文的理论基础部分,重点阐述了融资结构、金融法律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三者关系可概括为:通过完善金融法律制度可以优化融资结构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本编分为四章,具体内容是: 第一章:融资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是写作本文的逻辑起点,即研究融资结构的目的在于优化融资结构从而促进经济发展。首先,从两个层面界定了融资结构的内涵:即从金融资源配置方式来说,融资结构是金融资源不同配置方式相互组合的产物;从储蓄到投资转化的角度来看,融资结构是不同融资方式和融资工具相互搭配的产物。进而论述了融资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动态变革性、法定性、弹性和系统性。其次,阐述了融资结构产生的客观和主观基础:前者是指随着融资方式和融资规模的扩张以及其结构性矛盾的凸现,为从结构上研究融资问题奠定了物质基础,即随着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融资结构进一步复杂化,从结构上分析融资问题成为必要和可能;后者是指为减少融资风险和提升融资效率,需要研究融资结构内部要素如何保持合理的比例和组合状态,使优化融资结构的研究成为必要。最后,阐述了单一、失衡的和多元、均衡的融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揭示了融资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融资结构的内部要素。首先,在系统论理论的指导下对融资结构系统进行了分析,论述了融资结构作为一个系统具有整体性、相关性和开放性,进而论述了完备的融资结构内部要素是保证其发挥整体功能的关键。其次,从金融资源配置方式的视角认为融资结构是不同金融资源配置方式的组合,进而分析了政策性、商业性和民间性金融资源配置方式的特征和功能。最后,从储蓄到投资转换的视角认为融资结构是不同资方式和融资工具在社会融资中的比例和搭配,进而说明了基础性要素和派生性要素对融资的作用。 第三章:影响融资结构的外部因素——法律及其它。本章重点论述了融资结构系统与外部环境因素的关系,说明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可以改变融资结构。首先,论述了法律为何对金融发展重要。在介绍了“法律决定论”和“法律金融学”的观点之后,认为法律对金融重要源于金融的脆弱性和虚拟性。其次,论述了金融法律制度对融资结构的影响。对这一问题是从金融法律制度为什么能够影响以及如何影响融资结构两方面来说明的。最后,论述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阶段和金融文化对融资结构的影响。 第四章: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的融资结构及启示。首先,介绍了英国和美国的“市场导向型”融资结构和日本和德国的“银行导向型”融资结构的特点及比较优势。其次,论述了这两种融资结构的发展趋势以及对构建我国融资结构的启示。 第二编实践篇:我国融资结构实践。我国融资结构是随着会融体制改革而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从金融发展的历史来看,我国融资结构一方面是从单一走向多元,融资效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融资结构的内部要素未能得到均衡发展,突出的表现在银行产权的国家垄断和金融市场竞争中的国有银行垄断,这种“双垄断”使国有商业银行在融资结构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这种状况不仅抑制了其他融资方式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使融资结构发展呈现出失衡状态,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我国融资制度强制性变迁是造成融资结构失衡主要原因,其表现在克服我国融资结构失衡的金融法律制度缺失或供给不足,其本质就是缺乏形成合理融资结构适宜的外部法律环境。本编分三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五章:我国融资结构的变迁及其特征。首先,介绍了我国融资结构历史变迁过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983年以前计划经济时期的以财政为主的阶段;二是1983-1990年经济转型期以银行信贷为主阶段;三是1990年以后的融资结构逐渐多元化阶段,并分析了各阶段融资结构的特点以及存在不足。其次,指出了我国融资结构主要特征是结构失衡,表现在:金融资源配置方式发展失衡、融资方式搭配失衡和融资工具比例失衡,这三种失衡最终集中地体现在国有商业银行在融资结构中处于垄断地位。 第六章:我国融资结构失衡的负面效应。本章从宏观、微观和金融自身发展等方面说明了融资结构失衡的负面效应。首先,从宏观层面而言导致融资公平和效率的缺失。就融资公平而言,农村地区和非国有企业公平融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就融资效率来说,主要体现在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低下和整体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其次,从微观层面来说导致企业缺乏长期资金支持和企业公司治理效率低下。最后,从金融自身而言表现为滋生民间融资异常活跃,削弱了金融宏观调控功能。 第七章:我国融资结构失衡的成因分析。从制度变迁视角来说,融资制度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导致我国融资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本章的主要内容为:首先,介绍制度变迁的两种方式即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说明了二者的适用范围、适用结果以及其哲学基础,最终的结论是过分适用某一种制度变迁形式都不利于良好制度的形成;其次,论述了我国融资制度强制性变迁在银行制度、资本市场制度及民间融资制度中的具体体现;最后,论述了我国融资制度强制性变迁两种后果:即制度变迁的动力不足和制度供给不足或缺失。 第三编救济篇:完善金融法律制度以优化我国融资结构。本篇从制度建设的角度提出了克服融资结构失衡的法律对策,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克服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地位的法律制度建设;另一方面是完善其他融资渠道的法律制度建设。本篇共分三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八章:完善规制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地位的法律制度,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完善商业银行的市场准入法律制度以优化其市场结构;二是规范我国民营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以强化商业银行市场竞争;三是完善政策性银行立法以剥离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业务;四是构建国有商业银行共同治理法律制度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效率。 第九章: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法律制度。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构建二板市场法律制度,为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开辟新的融资渠道;二是完善债券市场法律制度,以优化资本市场结构;三是完善投资基金法律制度,为风险投资和高科技成长型企业开辟投融资渠道。 第十章:完善民间融资法律制度。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从融资法定和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对我国民间融资生存空间的困境进行了辨证分析,从理论层面揭示了应该正视并“善待”民间融资。二是分析了我国目前民间融资的生存状况以及对其进行监管的具体措施,认为我国目前对民间融资的监管手段单一、打击过重,不利于民间融资的生存和发展;最后对如何规范我国民间融资提出了若干法律制度建议。
【关键词】:融资结构 失衡 金融法律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832;D922.28
【目录】:
  • 内容摘要3-8
  • Abstract8-25
  • 前言25-32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此问题的理论与现实意义25-27
  • (一) 问题的提出25-26
  • (二) 研究此问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6-27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对象及思路27-29
  •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27-28
  • (二) 本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思路28-29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29-30
  • (一) 法律金融学的研究方法29-30
  • (二) 制度分析的研究方法30
  • (三)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30
  •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及可能存在的不足30-32
  • (一) 创新之处30-31
  • (二) 不足之处31-32
  • 第一编 理论篇 融资结构、金融法律制度与经济增长32-90
  • 第一章 融资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33-56
  • 第一节 融资结构的界定33-42
  • 一、法律语境下的融资内涵33-38
  • (一) 文献综述33-34
  • (二) 融资内涵34-38
  • 二、从两个层面界定融资结构38-42
  • (一) 从结构上研究融资的意义38-39
  • (二) 融资结构的界定39-40
  • (三) 融资结构的特征40-42
  • 第二节 融资结构产生的基础42-48
  • 一、客观基础——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的不断丰富42-47
  • (一) 信用的本质42-43
  • (二) 信用的发展阶段43-44
  • (三) 现代信用的形式与信用工具44-47
  • 二、主观基础——融资风险和效率的考量47-48
  • (一) 单一融资结构——加剧金融风险47
  • (二) 多元融资结构——化解融资效率和风险的矛盾47-48
  • 第三节 融资结构的单一、失衡及优化48-52
  • 一、融资结构的学理分类48-49
  • (一) 单一的和多元的融资结构48-49
  • (二) 均衡的和失衡的融资结构。49
  • 二、单一、失衡融资结构的负面效应49-50
  • (一) 对金融体系自身的不利影响49-50
  • (二) 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50
  • 三、优化融资结构——多元、均衡融资结构的评价体系50-52
  • (一) 完备的金融资源配置方式50
  • (二) 多元、竞争的金融机构体系50-51
  • (三) 丰富多样的融资工具体系51
  • (四) 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51
  • (五) 规范有序的民间融资体系51-52
  • (六) 适宜的金融法律制度和金融文化等外部环境52
  • 第四节 融资结构的优化与经济增长52-56
  • 一、融资结构与金融发展52-53
  • 二、融资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53-56
  • (一) 金融和经济增长的关系53-55
  • (二) 融资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55-56
  • 第二章 融资结构的内部要素56-64
  • 第一节 系统理论与融资结构57-59
  • 一、系统一般理论57-58
  • 二、融资结构的系统观58-59
  • (一) 融资结构系统的整体性58
  • (二) 融资结构系统的相关性58-59
  • (三) 融资结构系统的开放性59
  • 第二节 从两个层面界定融资结构内部要素59-64
  • 一、从金融资源配置的视角界定融资结构内部要素59-62
  • (一) 商业性金融资源配置方式59-60
  • (二) 政策性金融资源配置方式60-61
  • (三) 民间性金融资源配置方式61
  • (四) 法律对金融配置方式的规制61-62
  • 二、储蓄到投资转化的视角界定融资结构内部要素62-64
  • (一) 基础性要素62-63
  • (二) 派生性要素63-64
  • 第三章 影响融资结构的外部因素——法律及其他64-82
  • 第一节 法律对金融发展的重要性64-72
  • 一、"法律决定论"的观点64-65
  • 二、法律金融学的观点与争议65-69
  • (一) 国外学者的观点66-67
  • (二) 国内学者的观点67-68
  • (三) 对上述观点的简单评述68-69
  • 三、法律对金融重要的原因69-72
  • (一) 金融内涵与法律功能的契合69-70
  • (二) 金融脆弱性与法律规制70-71
  • (三) 金融虚拟性与法律规制71-72
  • 第二节 法律制度对融资结构的影响72-79
  • 一、法律制度能够影响融资结构的原因72-74
  • (一) 法律制度是影响金融生态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72-73
  • (二) 法律制度是影响融资结构形成最重要的外部因素73
  • (三) 金融资源配置方式需要法律的规范和制约73-74
  • 二、法律制度影响融资结构的途径74-79
  • (一) 金融立法对融资结构形成的先导性作用74-75
  • (二) 法律对投资者保护与融资结构75-76
  • (三) 法律对金融机构规制与融资结构76-77
  • (四) 法律对多层次资本市场规范与融资结构77-78
  • (五) 金融监管与融资结构78-79
  • 第三节 影响融资结构的其他外部因素79-82
  • 一、经济发展的阶段对融资结构的影响79-81
  • 二、金融文化对融资结构的影响81-82
  • (一) 金融文化的内涵81-82
  • (二) 两种金融文化观及对融资结构的影响82
  • 第四章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融资结构及启示82-90
  • 第一节 有代表性的两种融资结构模式83-86
  • 一、英国和美国的"市场导向型"融资结构83-84
  • (一) "市场导向型"融资结构的特点83-84
  • (二) "市场导向型"融资结构的比较优势84
  • 二、日本和德国的"银行导向型"融资结构84-86
  • (一) "银行导向型"融资结构的特点84-85
  • (二) "银行导向型"融资结构的比较优势85-86
  • 第二节 两种融资结构模式的发展趋势及启示86-90
  • 一、业务上的融合趋势86-87
  • 二、对企业监督与治理上的融合趋势87
  • 三、对我国融资结构的启示87-90
  • (一) 形成背景不同可比较的空间不大87-88
  • (二) 两种融资结构是互为补充而非相互替代88
  • (三) 融资结构选择受内外部条件的制约88-90
  • 第二编 实践篇 我国融资结构实践90-136
  • 第五章 我国融资结构的变迁及其特征90-105
  • 第一节 我国融资结构的历史变迁90-100
  • 一、财政为主、银行为辅的融资结构90-95
  • (一) 主要特征90-92
  • (二) 思想基础92-93
  • (三) 成因分析93-94
  • (四) 绩效评价94-95
  • 二、银行信贷为主的融资结构(1983——1990)95-99
  • (一) 融资结构改革的必要性95-96
  • (二) 改革的主要内容96-97
  • (三) 对改革的评价97-99
  • 三、银行信贷为主、资本市场为辅的融资结构(1990年至今)99-100
  • (一) 前阶段融资体制改革的不彻底性99
  • (二) 本阶段融资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99-100
  • 第二节 我国融资结构的特征——结构失衡100-105
  • 一、我国融资制度演进的基本特征100-102
  • (一) 强制性100-101
  • (二) 渐进性101
  • (三) 滞后性101-102
  • 二、我国融资结构失衡的主要表现102-105
  • (一) 金融资源配置方式发展失衡102-103
  • (二) 融资方式搭配失衡103-104
  • (三) 融资工具比例失衡104-105
  • 第六章 我国融资结构失衡的负面效应105-122
  • 第一节 宏观效应——融资公平和效率的缺失105-113
  • 一、对融资公平的影响105-110
  • (一) 农村地区融资的非公平性105-108
  • (二) 非国有企业融资的非公平性108-110
  • 二、对融资效率的影响110-113
  • (一) 经营效率低下——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例111
  • (二) 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111-113
  • 第二节 微观效应——企业缺乏长期资金支持与公司治理低效率113-117
  • 一、企业缺乏长期资金支持113-115
  • (一) 国有商业银行无力提供长期融资113-114
  • (二) 政策性银行长期融资功能残缺114
  • (三) 资本市场缺乏资源配置效率114-115
  • 二、融资结构对我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影响115-117
  • (一) 企业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的相关性115-116
  • (二) 我国企业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模式不匹配及其后果116-117
  • 第三节 融资体制自身效应——滋生民间(非正规)融资异常活跃117-122
  • 一、我国民间(非正规)融资异常活跃117-119
  • 二、民间(非正规)融资对经济发展的两面性119-120
  • (一) 积极效应119
  • (二) 消极作用119-120
  • 三、民间(非正规)金融产生原因120-122
  • (一) 文献综述120-121
  • (二) 本文观点121-122
  • 第七章 我国融资结构失衡的成因分析——制度变迁的视角122-136
  • 第一节 制度变迁的一般理论122-127
  • 一、制度的重要性122-123
  • 二、制度变迁的理论123-127
  • (一) 制度变迁的原因123
  • (二) 制度变迁的两种方式123-125
  • (三) 两种制度变迁的哲学基础125
  • (四) 对两种制度变迁模式的评价125-127
  • 第二节 我国融资制度的强制性变迁127-131
  • 一、我国融资制度强制性变迁的动力127-128
  • 二、强制性融资制度变迁的表现128-130
  • (一) 银行制度的强制性变迁128-129
  • (二) 资本市场制度的强制性变迁129-130
  • (三) 民间融资制度发展缓慢130
  • 三、"路径依赖"强化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的融资结构130-131
  • 第三节 我国融资制度强制性变迁的后果131-136
  • 一、我国融资制度的非均衡发展131-132
  • 二、融资制度供给不足或缺失132-135
  • (一) 规制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地位的法律制度供给不足132-133
  • (二) 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法律制度供给不足133
  • (三) 规范民间(非正规)融资的法律制度缺失133-134
  • (四) 缺乏完善的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134-135
  • 三、优化融资结构的思路135-136
  • 第三编 救济篇 完善金融法律制度以优化我国融资结构136-219
  • 第八章 完善规制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地位的法律制度136-167
  • 第一节 完善商业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优化商业银行体系的市场结构136-143
  • 一、商业银行准入管理的必要性136-138
  • 二、我国商业银行准入管理的内容138-141
  • (一) 机构准入139-140
  • (二) 业务准入140
  • (三) 人员准入140-141
  • 三、市场准入条件过于严格的弊端及改进措施141-143
  • (一) 市场准入条件过于严格的弊端141-142
  • (二)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准入制度的途径142-143
  • 第二节 规范我国民营银行市场准入法律制度——加强商业银行竞争143-153
  • 一、民营银行对我国银行体系的独特价值143-145
  • (一) 弱化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市场地位的需要144
  • (二) 为中小企业和农村地区增加融资渠道的需要144-145
  • (三) 规范民间融资的需要145
  • 二、从法律上界定民营银行145-147
  • 三、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途径147-149
  • 四、建立与民营银行配套的法律制度149-153
  • (一) 多级发牌制度149-150
  • (二) 关联贷款制度150-151
  • (三) 市场退出制度151-153
  • 第三节 完善政策性银行立法——剥离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业务153-161
  • 一、国有商业银行因承担政策性业务强化其垄断地位153-154
  • 二、我国政策性银行存在的问题154-156
  • 三、国外政策性银行法律制度及启示156-158
  • (一) 国外政策性银行法律制度基本内容156-158
  • (二) 对我国的启示158
  • 四、对我国政策性银行立法的前瞻性思考158-161
  • (一) 现行法律法规及其弊端158-160
  • (二) 立法框架结构及主要内容160-161
  • 第四节 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共同治理法律制度——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效率161-167
  • 一、"股东至上"治理模式下的国有商业银行161-163
  • 二、构建共同治理法律制度163-167
  • (一) 理论基础163-165
  • (二) 存在的法律制度障碍165-166
  • (三) 立法建议166-167
  • 第九章 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法律制度167-200
  • 第一节 构建二板市场法律制度168-178
  • 一、二板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168-171
  • (一) 二板市场的含义与特征168-169
  • (二) 二板市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169-171
  • 二、我国建立二板市场的立法实践171-172
  • (一) 1993年的《公司法》171
  • (二) 深交所《创业企业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171-172
  • (三) 2006年《证券法》172
  • 三、构建我国二板市场法律制度的建议172-178
  • (一) 立法原则及其市场模式172-173
  • (二) 市场准入法律制度173-175
  • (三) 信息披露制度175-176
  • (四) 股本流通与风险资本退出机制176-177
  • (五) 法人治理结构177-178
  • 第二节 完善企业债券法律制度178-190
  • 一、企业债券融资对优化资本市场结构的意义178-181
  • (一) 债券融资的比较优势178-180
  • (二) 债券市场发展滞后对我国融资结构的影响180-181
  • 二、法律视角下我国债券市场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181-185
  • (一) 发行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181-184
  • (二) 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184-185
  • 三、完善我国企业债券法律制度的建议185-190
  • (一) 理念层面185-186
  • (二) 发行市场制度改革186-188
  • (三) 交易市场制度改革188-190
  • 第三节 完善投资基金法律制度190-200
  • 一、投资基金融资对优化我国融资结构的意义190-193
  • (一) 投资基金的内涵191-192
  • (二) 投资基金融资对优化我国融资结构的意义192-193
  • 二、我国投资基金法律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193-199
  • (一) 法律制度的缺失193-196
  • (二) 法律制度的缺陷196-199
  • 三、完善我国投资基金法律制度的建议199-200
  • (一) 制定统一的《投资基金法》199
  • (二) 对完善基金治理机制的建议199-200
  • 第十章 完善民间融资法律制度200-219
  • 第一节 金融创新与融资法定之冲突——民间融资生存空间之分析200-205
  • 一、民间融资属于金融创新范畴200-203
  • (一) 金融创新内涵200-202
  • (二) 民间融资也是一种金融创新202-203
  • (三) 金融创新对经济和金融的积极作用203
  • 二、融资法定与金融创新的关系203-205
  • (一) 金融立法滞后与金融创新203-204
  • (二) 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204-205
  • 第二节 民间融资及其监管205-213
  • 一、民间融资的内涵205-207
  • 二、民间融资对优化我国融资结构的意义207-208
  • (一) 是我国融资结构的组成部分207
  • (二) 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作用207-208
  • (三) 为中小和民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208
  • 三、民间融资监管208-213
  • (一) 需要监管的理由208-209
  • (二) 监管特点和具体内容209-212
  • (三) 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212-213
  • 第三节 规范民间融资的法律对策213-219
  • 一、目前规范民间融资的法律措施213-216
  • (一) 清理整顿民间融资213-215
  • (二) 鼓励正规金融为中小、私营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支持215-216
  • 二、规范民间融资的建议216-219
  • (一) 理念层面216
  • (二) 制度建设方面216-219
  • 结语219-221
  • 参考文献221-234
  • 后记23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雯,周春鹏;人力资本确认与企业融资结构演进[J];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5期

2 幸宇;破产机制不能有效约束国企经理的原因剖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刘宁;中小企业融资分析[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4 向军;;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分析[J];经济师;2007年01期

5 潘龙萍;;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负效应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8年28期

6 姜学军,刘岩;对我国融资结构的思考[J];中国金融;1998年06期

7 王道达;铁路建设融资结构分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1999年05期

8 肖延兵;ABS的融资结构及其风险分散功能研究[J];南方经济;2001年12期

9 柳明秀;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特征分析[J];黑龙江金融;2001年10期

10 张捷,王霄;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与融资结构变化[J];世界经济;200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娟;李明辉;;审计师选择、信号传递和融资结构调整速度——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审计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孔微巍;郭世东;;伊春市经济转型中产业升级与融资结构关系实证研究[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3 张正华;王宇;;基于四类融资结构划分的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特征研究[A];Well-off Society Strategies and Systems Engineering--Proceedings of the 13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C];2004年

4 汤兆云;;我国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基本态势及其对策[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董军贤;王庆生;潘松;;加强研究 把握形势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6 董军贤;王庆生;潘松;;关加强研究 把握形势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7 温广瑞;印建安;张西宁;金颖;;应用全息谱初相点进行平衡前转频故障识别[A];2008年全国振动工程及应用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全国设备故障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范双成;;高速公路企业融资结构分析与融资方式的选择[A];2007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08年

9 游经元;;高速铁路融资结构分析模型研究[A];2007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08年

10 崔伟华;;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更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转认识[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 巴曙松;中国社会融资结构过于依赖银行贷款[N];中国信息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潘圣韬;8月A股增发融资额创28个月新低[N];上海证券报;2008年

3 李倩;有效解决融资结构严重失衡[N];金融时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杨小亮;银行业面临融资结构快速调整挑战[N];南方日报;2008年

5 记者 吴进宇 曹阳;北京:贷款投放向常态回归 融资结构有所优化[N];金融时报;2010年

6 知名财经评论人士 陈宁远;融资结构革命的先兆[N];上海证券报;2011年

7 记者 雷和平 通讯员 王玮;在优化融资结构上下功夫[N];金融时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肖言;电力业:融资结构、采购计划有待完善[N];上海证券报;2005年

9 实习生 叶龙招;改善融资结构“短板” 该出手时就出手[N];中国商报;2011年

10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张元端;略谈融资结构的多元化[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后春;克服我国融资结构失衡的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彭民;油气项目融资结构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2年

3 张永;行为公司金融视角下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1年

4 程书萍;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研究[D];河海大学;2001年

5 陈洪波;融资结构与财务(金融)危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沈维涛;中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股权结构与治理结构研究[D];厦门大学;2003年

7 陈耿;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8 李红霞;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4年

9 刘彤;基于融资结构的公司治理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10 刘淑莲;企业融资论[D];东北财经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屏;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效应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2 王学勤;公司治理结构与公司绩效[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3 杨喜瑞;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结构的实证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高会芹;我国乡镇企业融资结构的分析与思考[D];重庆大学;2003年

5 杨克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结构、行为及效率的研究[D];天津财经学院;2004年

6 陈治川;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7 周少波;金融压制与我国企业融资结构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1年

8 蒋小兴;农业上市公司的投融资效率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9 段忠东;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的制度分析[D];湖南大学;2005年

10 孙纲;论企业融资结构的优化[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克服我国融资结构失衡的法律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95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rfa/3995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c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