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品销售的适当性法律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金融产品销售的适当性法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投资者与金融产品经纪-交易商之间因金融产品销售而发生的纠纷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日益凸显。对于这类纠纷的合理、妥善解决一方面有利于保护投资者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然而,我国法院对于此类纠纷判决的模式化——投资者败诉和理由的简单化——买者自负,并没有很好的解决纠纷。 导致金融产品销售法律关系产生的法律事实,从民法的角度看,就是一种法律行为。而法律行为要完全按照当事人的意志发生法律效果,必须以双方当事人在行为时的意思表示真实为前提。就投资者和金融产品经纪-交易商之间的法律关系而言,仅仅以投资者在金融产品买卖合同上的签字这一形式标志作为认定投资者意思真实的唯一标准,做出投资者对于损失应买者自负的判决,并以传统私法的意思自治理论作为该判决正当化的理由,其正当性是值得怀疑的。因为金融产品相对于其他产品而言,具有明显的专业性和信用性。专业性意味着一般的投资者由于专业的局限很难对产品有清楚的理解;而信用性则意味着投资者在进行金融产品交易的过程中对于以专家身份出现产品经纪-交易商存在着信赖关系。因此,为了衡平投资者与金融产品经纪-交易商之间的关系,笔者引入美国证券领域的适当性理论并以金融产品的概念为基础对其做出了重新界定。 适当性理论要求金融产品经纪-交易商在向投资者推荐、销售金融产品时,应当根据投资者的财产状况、纳税状况、知识背景、投资历史、投资目标等情况,做出产品对投资者是否适当的判断。如果没有进行该判断就将金融产品卖给投资者或者将本来对投资者不适当的产品误判为适当,在给投资者造成损失的情形下,则经纪-交易商应当承担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法院在审理金融产品纠纷时,如果将金融产品经纪-交易商适当性义务的履行情况纳入考量的范围,不但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保护,而且,在经过适当性的考量之后,即便是判决投资者败诉,也可以增强法院判决的说服力和可接受性。因此,适当性理论的引入,不是对以民法意思自治理念为基础的买者自负规则的否定,而是为该规则的适用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适当性的判断需要考虑很多要素,其中最为核心的要素是投资者的投资目标。因为投资者的投资目标决定着投资者在购买一种金融产品时所欲承担的风险大小,只要是产品所造成的损失在投资者预期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这项产品对于投资者来说就是适当的。投资者投资目标的确定要以金融产品经纪-交易商对产品风险范围的适当说明为前提。所谓适当说明,是指经纪-交易商要以投资者能够理解的方式向投资者说明最大可能的损失。在我国当前将适当性的考量引入纠纷裁判最为可行的途径是在金融产品销售合同中强制增加经纪-交易商判断产品适当性义务性条款。 本文分六章,内容如下: 第一章在梳理金融学关于金融产品概念理解的基础上,从法学的角度对金融产品的概念作出界定,这是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这一界定为建立一种适用于所有金融产品纠纷处理的普遍性理论提供了可能。同时,从私法的角度对于金融产品销售而产生的法律关系进行分析,认为,不管经纪-交易商以经纪人还是以交易当事人的身份出现,从本质上看都是因法律行为而产生的法律关系。从实践中看,当投资者和经纪-交易商产生纠纷时,当前法院普遍的处理方法是依据买者自负的规则判决投资者败诉。 第二章旨在从传统民法理论中对于法院处理此类纠纷的规则即买者自负寻求合理的理论解释。法院之所以适用买者自负的规则,理论根据是传统民法的经典理论,即意思自治理论。由于投资者在购买金融产品的合同上签了字,所以就认定投资者和经纪-交易商之间有达成了合意,进而,依据意思自治的理论,投资者就应当自己承担因购买金融产品而造成的损失。然而,在金融产品的销售过程中,由于金融产品所具有的专业性的特点,形式上的合意往往并不能体现投资者真实的意思表示。要保证投资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时意思的真实性,需要对经纪-交易商提出判断产品适当性的要求。因此,需要引入适当性理论来弥补意思自治理论的不足。 第三章是对于适当性理论在美国产生、演变及现代适用情况的详细梳理。适当性理论产生于美国证券行业,要求证券经纪-交易商在向客户推荐证券时不但要充分披露信息,而且还要根据投资者提供的信息做出所推荐产品对投资者是否适当的判断。起初,只是对证券经纪-交易商的自律性要求,因此,经纪-交易商违反适当性的要求给投资者带来损害也不会承担法律上的赔偿责任。但是,由于实践的需求,从1978年开始,经纪-交易商违反适当性要求的责任实现了从道德责任向法律责任的转化。适用范围不断扩展,对经纪-交易商的要求也日趋严格。不管是作为经纪人推荐证券还是作为交易当事人向投资者销售证券都应当满足此要求。在美国,投资者可以通过提起诉讼和仲裁来获得救济。 第四章以本文界定的金融产品概念为基础,参照美国适当性理论的内容及其适用,对于适当性理论作出了重新界定。这一界定旨在将适当性理论的适用空间从证券产品扩展到所有金融产品。同时,对于适当性理论在具有大陆法系传统的我国的理论地位以及违反适当性理论所可能承担的责任进行了分析。 第五章讨论适当性理论的适用。首先对于适当性理论的适用范围作出限定,即只能适用于金融产品。其次,从主体、行为和结果三个方面探讨了适当性理论适用的要件。本章内容充分展示了适当性理论可能具有的实践价值。 第六章介绍了我国已经存在的和适当性理论有关的监管规则,并探讨了将适当性理论引入我国司法裁判,用来解决投资者和金融产品经纪-交易商之间纠纷的可能途径。
【关键词】:金融产品 金融产品销售 适当性理论 意思自治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12.28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4
- 导论14-19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4-16
- 二、研究方法16-17
- 三、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17-19
- 第一章 金融产品销售概说19-36
- 第一节 概念之界定19-24
- 一、金融产品19-23
- 二、金融产品销售的法律含义23-24
- 第二节 关系之本质24-32
- 一、作为交易当事人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买卖关系25-26
- 二、作为经纪人的金融机构——代理、委托还是行纪?26-31
- 三、小结:两种关系的共同本质——都是因法律行为形成的法律关系31-32
- 第三节 纠纷及其问题32-36
- 第二章 传统民法理论的回应:意思自治36-48
- 第一节 私法自治中的个人自由36-39
- 一、自由的含义:积极与消极的视角36-38
- 二、民法的个人自由观38-39
- 第二节 私人之间关系的合意39-43
- 一、积极自由在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不同体现39-40
- 二、积极自由在私人之间关系中正当化的理由:合意及其问题40-43
- 第三节 金融产品销售中合意的虚化43-48
- 一、金融产品的不同种类43-45
- 二、金融产品销售中合意虚化的特征45
- 三、实例分析——令人眼花缭乱的挂钩理财产品45-47
- 四、小结47-48
- 第三章 美国的适当性理论(suitability doctrine)48-87
- 第一节 适当性要求出现的直接原因49-50
- 第二节产生、演变与影响50-63
- 一、产生50-51
- 二、早期的适用51
- 三、20 世纪60 年代开始的适用范围的扩张51-55
- 四、扩张适用范围的问题及影响55-58
- 五、21 世纪适当性规则的新变化:从NASD 到FINRA58-61
- 六、新世纪金融危机背景下关于适当性理论的讨论61-63
- 七、小结63
- 第三节 具体的适用方式63-87
- 一、概述63-64
- 二、自律性行业适当性规则之适用64-66
- 三、美国法院对于适当性规则之适用66-81
- 四、适当性纠纷的仲裁处理81-85
- 五、小结:适当性要求在投资者与经纪-交易商关系中的地位85-87
- 第四章 适当性理论的重新界定87-107
- 第一节 界定及意义87-94
- 一、适当性理论的界定87-91
- 二、适当性理论的意义91-94
- 第二节 经纪-交易商违反适当性要求的责任性质94-100
- 一、道德责任还是法律责任?94-96
- 二、民事责任中的什么责任?96-100
- 第三节 可能的质疑100-105
- 一、质疑为什么存在?100
- 二、诚信原则的内容、意义及适用100-102
- 三、适当性理论与诚信原则的关系102-105
- 第四节 小结105-107
- 第五章 适当性理论的适用107-137
- 第一节 适用领域的限定:限于金融产品之交易107-109
- 第二节 适当性理论的适用要件109-137
- 一、主体要件109-119
- 二、行为要件119-135
- 三、结果要件135-137
- 第六章 适当性理论与中国137-153
- 第一节 和适当性理论有关的规则137-145
- 一、默示的适当性规则137-140
- 二、明示的适当性规则140-144
- 三、小结144-145
- 第二节 司法裁判引入适当性理论的可能性145-151
- 一、两个域外的判例146-148
- 二、两则典型的相关案例及处理148-151
- 第三节 适当性理论在中国的未来151-153
- 结论153-155
- 参考文献155-165
- 后记165-1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建国;金融产品虚拟度的模糊综合评判研究[J];商业研究;2004年08期
2 于春敏;;消费者保护乃金融监管首要基础价值——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困局之反思[J];财经科学;2010年06期
3 王辉;;基金管理公司治理中的代理问题——一个过度交易的视角[J];德州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 于飞;论诚实信用原则与公序良俗原则的区别适用[J];法商研究;2005年02期
5 吴志攀;;华尔街金融危机中的法律问题[J];法学;2008年12期
6 胡明明;;论美国证券仲裁程序的特点[J];法制与社会;2007年08期
7 徐明华;积极自由:经济法上的自由观——对民商法消极自由观的超越[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8 邱聪智;;证券买卖之法律关系——以证券交易法之规定为中心[J];法学家;1994年04期
9 何震,方菲;关于美国证券仲裁发展的几个重要判例之评析[J];河北法学;2003年06期
10 黄范章,徐忠;投资、投机及我国股市的投机性分析[J];金融研究;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殷鹏;[N];中国证券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利人;中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竞爽;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功能型监管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金融产品销售的适当性法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76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jinrfa/407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