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的国家观——劳动合同立法争鸣的深层思考
本文关键词:劳动法的国家观——劳动合同立法争鸣的深层思考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劳动关系 劳动者 劳动合同立法 劳动法律关系 用人单位 劳动基准法 国家观 宽进严出 劳动监察 权利主体
【摘要】:正《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的基本思路,笔者曾将其概括为:对企业实行宽进严出,对员工实行宽进宽出,对劳动管理溶人员工主导,对劳动关系实行行政干预。这一思路目前正在变化,但作为“公开征求意见稿”影响甚广。本文试图探索这一思路背后的国家观。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学院
【关键词】: 社会劳动关系 劳动者 劳动合同立法 劳动法律关系 用人单位 劳动基准法 国家观 宽进严出 劳动监察 权利主体
【分类号】:D922.52
【正文快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的基本思路,笔者曾将其概括为:对企业实行宽进严出,对员工实行宽进宽出,对劳动管理溶入员工主导,对劳动关系实行行政干预。①这一思路目前正在变化,,但作为“公开征求意见稿”影响甚广。本文试图探索这一思路背后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董保华;;锦上添花抑或雪中送炭——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的基本定位[J];法商研究;2006年03期
2 常凯;论政府在劳动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J];中国劳动;2004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丹;城市规划中公众利益的政治经济分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02期
2 董保华;论经济法的国家观——从社会法的视角探索经济法的理论问题[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钱叶芳;;保护不足与保护过度——试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倾斜保护的“度”[J];法商研究;2007年03期
4 董保华;;论我国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J];法商研究;2007年06期
5 董保华;;中国劳动基准法的目标选择[J];法学;2007年01期
6 张紧跟;;行政思想必须适应市场经济[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7 李培志;;试论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8 丁胜如;;论社会转型期政府在劳动关系中的职责[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王贵军;李明昱;;经济转型时期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刘诚;国外工会代表权立法概述[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常凯;陶文忠;;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关系调整[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齐云;分级财政体制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2 刘学敏;中国价格管理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3 黄鹏;小城镇土地可持续利用政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4 于静波;农村税费改革及配套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5 张宏志;经济转轨及转轨成本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6 周克清;政府间税收竞争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7 张振川;财政风险问题理论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8 李春安;我国地方政府经济竞争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9 张水辉;中国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寇亚辉;城市核心竞争力论[D];四川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珏;从劳动关系非标准化看事实劳动关系[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2 李彩虹;公共政策价值论[D];湘潭大学;2001年
3 陈斗勇;利益驱动与规范政府行为[D];郑州大学;2001年
4 吴建铭;农村税费改革探析[D];厦门大学;2001年
5 陈咏梅;加入WTO后政府经济行为规范[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6 向眉;论我国经济转型期的政府失灵:表现、原因和治理对策[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杨钰;政府失灵:一种社会需求与政府供给关系的视角[D];苏州大学;2003年
8 马风涛;美国贸易保护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9 江野军;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义务教育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陶鹏;官僚制下政策执行阻滞因素的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常凯;论不当劳动行为立法[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东岳;;高温之下,劳动者享有特殊权利[J];江淮法治;2011年15期
2 张海荣;;浅谈企业劳动者社会保险权益[J];华北电业;2011年04期
3 小保;;劳动者不愿签合同应如何处理?[J];就业与保障;2011年06期
4 程成;;遭遇“隐性辞退” 劳动者该怎样维权?[J];劳动保障世界;2011年08期
5 杨维松;;劳动者因过错造成单位损失,要赔偿吗?[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11年07期
6 段佩佩;;劳动者休息权能否放弃[J];经营管理者;2011年14期
7 高健;张弓;刘佳洁;;工资“两发”成劳动者维权陷阱[J];就业与保障;2011年06期
8 陈实;曹艳锋;赖剑华;唐yN;;新劳动法:劳动者的美丽新世界?[J];黄金时代;2008年03期
9 曹佩;;《劳动合同法》在湖南省益阳市的实施现状与对策分析[J];知识经济;2011年14期
10 ;用他人的身份证去打工有什么风险[J];工友;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A];2007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8年
2 唐邦富;;试论《职业病防治法》的内容特点[A];重庆市预防医学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许建宇;;关于劳动法若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
4 姚彬;黄良军;;完善劳动合同立法 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5 施玉平;;辞职权法律研究[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1年
6 王杰;;关于克扣和无故拖欠工资的法律分析[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任泳慧;;论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意义及法律效力[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沈同仙;;劳动者就业权和用人单位商业秘密权竞合法律保护机制初探[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朱文岩;;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区别的再思考[A];河南省冶金企业创新与和谐发展研讨会——暨技术经济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项先权;;劳动者侵犯商业秘密的法律与制度规制[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律师知识产权高层论坛论文集(上)[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红;教会劳动者如何维权[N];郑州日报;2007年
2 通讯员 张金红;临河四项举措优化劳动者务工环境[N];巴彦淖尔日报(汉);2008年
3 中共中央机关工委宣传部副部长 顾祥胜;体面劳动要从劳动者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节入手[N];工人日报;2008年
4 张旭莹;劳动者不是法律救济中的襁褓[N];法制日报;2007年
5 武汉市江岸区前九万方三村 时明;劳动者应敢于对侵权行为说“不”[N];工人日报;2008年
6 周建越;被老板欺负要敢于打官司[N];苏州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李国 实习生 王慧 杨洋;如何更好地保护烈日下的劳动者?[N];工人日报;2006年
8 卞松林邋本报记者 金晓玲;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劳动者挽回损失650万元[N];辽宁日报;2008年
9 湖北 张嵩;高温立法为劳动者撑起“遮阳伞”[N];中国改革报;2007年
10 田享华;不要立“贵族劳动者的保护法”[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冰心;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王凯;劳动合同不履行及其法律效果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丁建安;企业劳动规章的法律效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杨彬;劳动合同效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周毅;论劳动权及其法制保障[D];吉林大学;2008年
6 黄昆;劳动法主体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7 吉达珠;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实证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8 胡玉浪;劳动报酬权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9 李凌云;劳动权保障的国际标准及其发展趋势[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10 沈同仙;劳动力派遣中的政府规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杨;论集体谈判权[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2 王修亮;集体谈判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郭梅;我国劳动仲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吉林大学;2006年
4 仝宁;商业秘密保护中的劳动者保密义务与竞业禁止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5 廖媛媛;试论我国劳动法关于试用期的一些问题[D];四川大学;2007年
6 马哲;劳动者辞职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张磊;劳动法中的劳动者角色定位[D];吉林大学;2006年
8 陈丽萍;论我国劳动争议仲裁模式[D];苏州大学;2006年
9 单一琦;劳动合同制度法律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赵冬梅;农民工劳动权保障的法与社会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081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008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