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
【摘要】:劳动争议不仅涉及劳资双方的利益,而且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因此,及时、高效解决劳动争议、化解劳动纠纷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基础。《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颁布实施,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法律依据。对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决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作者单位】: 成都大学;
【关键词】: 劳动争议 多元化 纠纷解决机制 特点
【基金】: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 成都大学校基金项目(2008XJR205)
【分类号】:D922.591
【正文快照】: 当前,劳动争议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劳动争议的解决涉及到劳动者基本权益的实现。及时、公正解决劳动争议,给劳动争议当事人双方提供方便和快捷的处理机制,是对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一个基本要求。《劳动争议解仲裁法》的颁布实施,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法律依据。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ADR)与法治的可持续发展——纠纷解决与ADR研究的方法与理念[J];法制现代化研究;2004年00期
2 李培志,王秀英;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制度重构[J];河北法学;2004年10期
3 李爽;;《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动态及影响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08年09期
4 洪浩;新时期劳动争议的特点及其解决机制的重构[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荣芳;美国劳资争议处理制度及其借鉴[J];法学评论;2004年01期
2 赵红;;浅析“一裁终局”制度之不足[J];法制与社会;2008年20期
3 陈建有,刘强;新时期我国高校劳动争议问题探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赵映林;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与工会的作用[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朱超;促进新建企业工会规范有效运行的对策研究[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冯同庆;国有企业职工参与的国家规范的变化——从利益规范到权利规范的案例研究[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7 李兆忠;论工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赵映林;在国企改制过程中对职工持股的思考[J];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9 李晓霞;;美国与德国劳动法律体系概述与比较[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10 杨辉;;论我国社会保险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完善[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肖永泼;;劳动合同法与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意愿[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胡延华;引入人力资本所有者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陈宏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3 程启军;转型·冲突·化解:劳资冲突的协调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吴宏洛;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劳资关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5 郑智航;论法律内在逻辑的基调演变[D];吉林大学;2010年
6 林国华;员工参与公司治理之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谅;调裁制度的发展与理论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曾国文;论我国市场经济下劳资关系的法律调整[D];苏州大学;2001年
3 宁静波;劳动争议裁审关系模式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4 詹婧;制度变迁视角下我国劳企关系模式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5 李伟;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现状及改革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6 蔡阳阳;劳动争议基层调解制度重构初探[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7 魏来;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反思与重构[D];吉林大学;2006年
8 左卫刚;国有企业改制中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9 张雅芳;劳动争议裁审关系之探讨[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10 王金火;外企劳务派遣法律制度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朱景文,斯图尔特·马考利;关于比较法社会学的对话[J];比较法研究;1998年01期
2 王克楠;;美国司法ADR现状的考察[J];研究生法学;2001年03期
3 袁泉,郭玉军;ADR——西方盛行的解决民商事争议的热门制度[J];法学评论;1999年01期
4 汪君清;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重构[J];中国劳动;2001年11期
5 董保华;论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中“裁审关系”[J];中国劳动;2004年03期
6 周开畅;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研究综述[J];中国劳动;2004年03期
7 范愉;调解的重构(下)——以法院调解的改革为重点[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年03期
8 蔡虹;大陆法院调解与香港诉讼和解之比较——关于完善合意解决纠纷诉讼机制的思考[J];中国法学;1999年04期
9 范愉;小额诉讼程序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慰星;钟伟丽;;高校纠纷解决机制的范式、角色及其规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06期
2 张哲;李蓉;;经济利益多元化背景下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肖鸣;;社区幼儿教育的初探[J];华章;2011年24期
4 王飞宇;;辅导员接任高年级学生的方法初探[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08期
5 韩晓路;;“军转民”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问题与策略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年07期
6 孙林;;后现代主义话语下的体育价值观[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1年03期
7 王晴;;浅谈高校美术素描教学[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1年08期
8 杨丽丽;任念慈;;浅谈城市广场设计[J];咸宁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孟贤军;翟振东;;民办高校融资现状及多元化融资机制的建构[J];高等建筑教育;2011年04期
10 钟红梅;侯德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1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秀敏;;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主体资格分析[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崔金星;;民事司法改革进程中环境纠纷行政处理问题探析[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宋丽丽;邢煜君;韩紫岩;孟宝民;;成人药学高等教育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2010)[C];2010年
4 王永建;李辉;;IE专业毕业设计及论文多元化模式研究[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邹丽梅;王跃先;;野生动物所有权分析[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创新与政策导向专辑[C];2006年
6 孙少妍;;从普惠性金融体系角度探索小额信贷的多元化发展模式[A];2007环渤海区域金融合作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冯芸;;公共事务治理的多元化及对我国政府治理的影响[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韦秀长;;中国联通多元化融资策略的分析与实践[A];2007年度中国总会计师优秀论文选[C];2008年
9 冯丽霞;;内部资本市场:组织载体、交易类型与租金[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薛晶;;社会分层与多元化背景下犯罪新趋势初探[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法院院长 汤黎明;探索多元纠纷解决机制[N];人民法院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吕坤良 本报实习生 赵彦杰;“老先进”的新实践[N];人民法院报;2009年
3 记者 陈永辉;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国际研讨会举行[N];人民法院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徐光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多元纠纷解决机制[N];人民法院报;2008年
5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 蒋浦;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现状与路径选择[N];法治快报;2009年
6 通讯员 马运涛 记者 孙占稳;共商协商性纠纷解决机制[N];河北日报;2009年
7 (胡江根);常州建立健全多元矛盾纠纷解决机制[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8 本报通讯员 何南杰 本报记者 郭晓宇;构建多元化涉军纠纷解决机制[N];法制日报;2010年
9 河南省郑州市上街区人民法院 闫振东;和谐语境下的纠纷解决机制建设[N];人民法院报;2010年
10 ;构建多元纠纷解决机制 完善诉讼“绿色通道”[N];天津政法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黎日晃(Lai Yat Fong);元代雕塑艺术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2 马力;主导与共存[D];吉林大学;2009年
3 修磊;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沈华;中国国家助学贷款多元化偿还模型设计[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夏倩芳;公共利益与广播电视规制[D];武汉大学;2004年
6 马国强;和谐社会视阈中的纠纷解决机制[D];吉林大学;2007年
7 李卓;公益诉讼与社会公正[D];吉林大学;2006年
8 张士清;论终极关怀[D];吉林大学;2005年
9 樊可;多元视角下的体育建筑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10 宗轩;中国高校体育建筑发展趋向与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文峰;公共事务治理: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化[D];四川大学;2005年
2 张照强;论我国刑事诉讼简易程序[D];安徽大学;2005年
3 周茵;新建社区商业街规划与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4 郭玮;多元化治理模式下的产权会计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5 许菁芸;城市社区多元化变迁的认识及规划应对[D];同济大学;2006年
6 刘莉莉;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利率变动风险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7 刘鹏宇;对水彩画“本体语言”的质疑[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赵柏岩;大众化进程中美国高教经费研究及对中国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娇;论纪录片叙事及其表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徐雯;政治文化视角下的中国20世纪90年代乡村小说[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0082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0082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