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员工致人损害的雇主责任之认定标准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3 09:09
本文关键词:借用员工致人损害的雇主责任之认定标准问题研究
【摘要】: 借用员工作为一种新兴的用工形式,与传统的雇佣关系有着很大的不同,其涉及借用员工、雇主及借用人三方主体。因此,借用员工在履行职务过程中所产生的雇主责任到底应由谁承担?能否仍然单纯地依据雇佣合同确定何者为雇主,并进而确定雇主责任?或者依据合同以外的其它标准认定雇主责任?本文即针对上述问题加以分析、论证。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针对借用员工行为涉及三方主体的特殊性,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借用员工与雇主及借用人之间的准双重劳动关系性质,揭示借用员工致人损害的雇主责任认定的焦点在于对“谁为雇主”的认定,且实质在于如何平衡包括受害人利益在内的各方利益。 第二部分针对借用员工致人损害雇主责任是否存在合同以外的一般认定标准的问题,采用比较法研究和相关案例分析的方法,考察了相关国家和地区对控制标准的界定与运用,指出控制标准可以作为一般标准加以应用。 第三部分针对借用员工致人损害雇主责任是否存在其它补充认定标准的问题,阐述和分析了综合认定标准、整合认定标准、区分认定标准等。第四部分针对我国实践,强调我国对于借用员工致人损害的雇主责任认定标准应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类型化的工作。
【关键词】:雇主责任 借用员工 双重劳动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1
- 第一章 借用员工致人损害的雇主责任概述11-18
- 第一节 与借用员工致人损害的雇主责任研究相关的概念11-14
- 一、借用员工行为的概念及类型11-12
- (一) 借用员工行为的概念和特征11
- (二) 借用员工行为的类型11-12
- 二、借用员工致人损害侵权行为的类型12
- 三、借用员工致人损害雇主责任的概念及特征12-14
- (一) 雇主责任的概念及特征12-13
- (二) 借用员工致人损害雇主责任的概念及特征13-14
- 第二节 与借用员工致人损害的雇主责任研究相关的基础理论14-18
- 一、雇主责任认定标准的转变——雇佣合同理论的突破14-15
- 二、借用员工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关系及性质15-18
- (一) 一重劳动关系说15-16
- (二) 双重劳动关系说16
- (三) 准双重劳动关系说16-18
- 第二章 借用员工致人损害的雇主责任之一般认定标准——控制标准的理论及适用18-26
- 第一节 相关国家与地区对控制标准的界定及适用18-24
- 一、英美法系国家的控制标准的界定及适用18-21
- (一) 美国的控制标准界定及适用18-20
- (二) 英国的控制标准界定及适用20-21
- (三) 加拿大的控制标准界定及适用21
- 二、大陆法系国家、地区的控制标准的界定及适用21-23
- (一) 法国的控制标准界定及适用21-22
- (二) 日本的控制标准界定及适用22
- (三) 我国台湾地区的控制标准界定及适用22-23
- 三、对不同控制标准的理论概括23-24
- (一) 控制标准的适用规律23
- (二) 控制标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23-24
- 第二节 我国对控制标准的界定及适用24-25
- 第三节 小结25-26
- 第三章 借用员工致人损害的雇主责任之补充认定标准26-30
- 第一节 借用员工致人损害的雇主责任的综合认定标准26-27
- (一) 综合认定标准的国外实践26-27
- (二) 综合认定标准的评价27
- 第二节 借用员工致人损害的雇主责任的整合认定标准27-28
- (一) 整合认定标准的国外实践27-28
- (二) 整合认定标准的评价28
- 第三节 借用员工致人损害的雇主责任的区分认定标准28-29
- (一) 区分认定标准的国外实践28-29
- (二) 区分认定标准的评价29
- 第四节 小结29-30
- 第四章 我国借用员工致人损害的雇主责任之认定标准的司法实践思考30-40
- 第一节 我国关于借用员工致人损害的雇主责任之立法、司法及理论研究现状30-35
- 一、我国关于借用员工致人损害的雇主责任的立法现状30-32
- (一) 《民法通则》的相关规定及影响30
- (二) 1992 年司法解释第45 条的规定及影响30
- (三) 2003 年司法解释第9 条的规定及影响30-31
- (四) 我国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及影响31-32
- 二、我国关于借用员工致人损害的雇主责任的司法实践32-33
- (一) 仍以雇佣合同理论为判断标准32
- (二) 突破雇佣合同理论的判断方式32-33
- 三、我国关于借用员工致人损害的雇主责任的理论研究33-35
- (一) 民法学界的研究33-34
- (二) 经济法学界的研究34-35
- 第二节 认定标准的司法实践建议35-40
- 一、加强认定标准的类型化研究和总结35-36
- 二、归责模式的构建36-40
- 结语40-41
- 参考文献41-44
- 致谢44-4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5-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玲;朱冬;;论劳务派遣中的雇主责任[J];法学家;2007年04期
2 杨立新;侵权责任形态研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许建宇;雇佣关系的定位及其法律调整模式[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4 毛瑞兆;论雇主的替代责任[J];政法论坛;2004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潘霞;论劳动派遣中的雇主义务与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梁艳;雇员侵权的雇主责任[D];吉林大学;2007年
3 唐付强;劳动力派遣共同雇主理论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4 颜炜;雇佣人责任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5 刘宗胜;民事连带责任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黄平;雇用人责任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7 何立志;雇主责任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施丽妍;雇用人责任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本文编号:10825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082572.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