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工作时间的认定研究
本文关键词:延长工作时间的认定研究
【摘要】: 随着《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法律的出台,我国的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在近两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劳动争议中很大一部分案件涉及的是加班工资的支付。而对加班,也就是延长工作时间的认定是此类案件必须首要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法律对延长工作时间认定的规定几乎为空白,导致实践中各地判断标准不统一,影响仲裁员和法官的裁判,也使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对何为延长工作时间十分困惑,不利于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本文旨在对延长工作时间的认定进行探讨,从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进行分析、研究,形成了一些认定的标准,希望对实际断案有所帮助,也期望对劳动法中的工作时间理论的完善有所裨益。本文主要分四个部分对延长工作时间的概念和特征、立法现状和缺陷、司法实践中的困惑及立法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介绍延长工作时间的概念及特征。本部分先从工作时间的概念入手,介绍了我国理论界对工作时间所下的定义,并指出我国学者所定义的工作时间局限在标准工作时间,而非广义的工作时间概念。笔者进一步在总结国外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雇主支配性”这一判断工作时间的核心标准,为本文的理论构建打下基础。在明确了工作时间概念的基础上,笔者对延长工作时间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对延长工作时间的通说提出质疑,指出判断延长工作时间的基准是制度工作时间,而非标准工作时间。同时还比较了延长工作时间和标准工作时间、制度工作时间等相关概念的区别。 第二部分分析我国延长工作时间认定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缺陷。我国在“延长工作时间”方面的立法主要体现在《劳动法》第41条及相关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中,立法数量少,层次低。而对“延长工作时间的认定”方面的立法就更少了,并且零散不成体系,难以形成系统的操作规范。我国延长工作时间的立法缺乏实质要件和程序要件,并且对认定时要着重考虑的“在用人单位安排下”也没有细化,立法过于简单。 第三部分主要针对司法实践中对工作时间认定的困惑进行分析。基于各种时间内劳动者的受支配程度、活动与工作的关联程度等因素,用餐时间、值班时间和工间操时间一般不属于工作时间,而开晨会时间和参加企业培训时间则通常应被纳入工作时间范畴。当然,用人单位可以和劳动者进行约定,在不违法的前提下应该尊重当事人的约定。此外,实践中对非全日制用工是否存在延长工作时间也存在争议。非全日制用工有其特殊性,但对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劳动者立法应当给予相同的保护,对他们的休息权和劳动报酬取得权要予以保障。 第四部分是立法建议。要完善延长工作时间的认定就必须要加强立法,明确工作时间的范围和认定延长工作时间的标准,以及明确工会、劳动部门和用人单位在延长工作时间认定中的责任。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22.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新军;;浅谈如何稳妥处理加班加点工资劳资纠纷[J];中国产业;2011年04期
2 ;北京市用人单位招聘外地人才有关规定[J];中国就业;2000年08期
3 刘卫;;明明白白表“薪情”[J];时代青年(悦读);2011年07期
4 吴春明;;工伤职工造成损失 用人单位怎样追偿?[J];中国劳动;2011年07期
5 ;建用人单位使用劳动性别最低比例制度[J];中国人大;2011年11期
6 班子嫣;;职工拒不签合同用人单位须慎用[J];就业与保障;2011年08期
7 颜东岳;;劳动者遭遇打卡纠纷该怎样维权?[J];劳动保障世界;2011年09期
8 ;用人单位未缴社保费是否需要区别主观或非主观过错[J];中国社会保障;2011年07期
9 陈开冬;;签约做好“双保险”[J];成才与就业;2011年Z2期
10 王景龙;;招工小心“碰瓷”[J];劳动保障世界;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丽珍;;如何界定加班疑难问题探析[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李政;;高校大学生就业力问题研究[A];“十一五”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二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6)[C];2006年
3 金晓莲;;用人单位单方调岗变薪的效力[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庞春云;;无规章制度规定用人单位有无违纪解除权[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郭娜;;论人才派遣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北京人才服务行业协会2003、2004、2005年获奖优秀学术研究成果汇编——人才市场的发展与创新(第二集)[C];2006年
6 陆胤;;论无故旷工——事实与证据的分析[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王璐;;人才派遣制研究[A];北京人才服务行业协会2003、2004、2005年获奖优秀学术研究成果汇编——人才市场的发展与创新(第二集)[C];2006年
8 尹波;;开展人才派遣业务 提高人才派遣机构服务能力[A];北京人才服务行业协会2003、2004、2005年获奖优秀学术研究成果汇编——人才市场的发展与创新(第二集)[C];2006年
9 宋新潮;;论用人单位劳动规章的法律效力[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权福军;;高职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来自75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报告[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白天亮;加班,每月不超36小时[N];人民日报;2011年
2 彭桂英;企业随意延长工作时间违法[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3年
3 ;随意延长工作时间违法[N];市场报;2003年
4 王景龙 井川 明光;年终岁尾话薪酬侵权与保护[N];检察日报;2010年
5 特约撰稿 周斌;3天内两位白领猝死谁之过谁担责?[N];人才市场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高健 袁京 通讯员 胡高崇;月加班超36小时单位受罚[N];北京日报;2011年
7 记者 杨静;把用人单位请到家门口[N];赤峰日报;2005年
8 德生;用人单位拒绝录用乙肝“小三阳”应聘者是否合法?[N];江苏科技报;2008年
9 记者 傅晓峰;济南出台意见规范用人单位裁员[N];济南日报;2008年
10 陈焘 安钢集团附属企业有限责任公司企管科;用人单位裁员应合法[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应松宝;我国大学生就业过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2 张福明;制度变迁视角下的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3 夏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王凯;劳动合同不履行及其法律效果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刘焱白;劳动关系稳定之法律调整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6 周劲松;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教学因素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7 夏星;大学生就业市场优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8 太月;劳动违约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杨素华;林业新定位下的林业高校就业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10 杨彬;劳动合同效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学锋;我国加班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2 程泽铭;用人单位劳动合同解除权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3 张苏苏;论用人单位的知情权[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潘玉莲;用人单位规章制度法律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5 郑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规制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6 姚钰;用人单位单方变更劳动合同的法律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王叶;用人单位单方变更劳动者工作岗位和劳动报酬的法律探析[D];苏州大学;2011年
8 周艺;用人单位调岗行为的法律规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9 任德傲;劳动合同变更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10 王奇;加班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197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197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