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反就业歧视的立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反就业歧视的立法研究 出处:《河南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劳动者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歧视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在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歧视的问题显得愈加严重,劳动者在就业、择业等职业发展的过程中无时不刻地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歧视现象。就业歧视现象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平等就业权,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坚持公平就业、反对就业歧视现象,既是保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基本要求,也是维护就业市场公正秩序的客观需要。从二十世纪开始,加强反就业歧视立法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许多西方法治国家针对就业歧视现象大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相比之下,我国立法在对这一问题的规制上却稍显落后。我国目前没有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律,有关反就业歧视的规定只在一些法律、法规和规章中有所体现。近些年来,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也取得很大进展,但是在立法层面都还面临诸多不足。本文主要通过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关于反就业歧视的相关法律规制,立足于我国现行的法律文件,结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国情,对我国反就业歧视的立法提出完善的法律救济。 本文除引言、结语外,正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就业歧视问题的研究背景,剖析我国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归纳出就业歧视的类型。通过比较国际公约对就业歧视的界定和国内各学者对就业歧视界定观点的异同之处,再论我国对就业歧视的界定。 第二部分主要梳理我国关于就业歧视法律、法规或规章的立法现状,比较各法律、法规对就业歧视的规定及其法律精神。不难发现,即使《宪法》确立了就业平等权的原则,但各法律有关禁止就业歧视和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的规定零散且缺乏具体的救济依据。面对我国现行就业歧视法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我国应尽快制定一部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 第三部分主要通过回顾美国、加拿大、日本和欧盟等国家或地区有关就业歧视的立法发展过程,结合以上国家的就业歧视立法现状,总结他国就业歧视立法的经验教训,,并联系我国实际情况,为我国相关立法的完善提供有效建议。虽然这些国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体制不同,但是他们的反就业歧视立法都是颇有成效的。 第四部分通过对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沿革及现状的分析,指出我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在原则性规定上已经相当成熟,但仍存在就业歧视法律体系内容不全、执行力度不够、制度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完善反就业歧视立法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远。 第五部分说明随着我国就业歧视现象的日益严重,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危害,而我国关于反就业歧视的立法又存在很多不足甚至是空白,因此,完善反就业歧视立法刻不容缓。我们应立足于我国的法律实践和立法环境,同时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相关的先进立法思想和成熟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华容;;就业歧视原因的制度分析:一个分析框架[J];经济论坛;2008年09期
2 刘敏青;裘俊杰;;反就业歧视的立法思考[J];特区经济;2009年04期
3 杨维立;;反就业歧视第一案胜诉的示范意义[J];政府法制;2009年05期
4 朱辉;;关于就业歧视的法律思考[J];科技信息;2009年23期
5 郭毅玲;;反就业歧视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北大清华等高校联手宣传反就业歧视[J];网络科技时代;2007年04期
7 徐福平;;就业歧视不能小觑[J];教育;2011年17期
8 黎建飞;欧阳晓娴;;面对就业歧视[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24期
9 崔炜;廖斌;;反就业歧视[J];企业管理;2008年08期
10 马永华;;我国就业歧视问题探讨[J];山东劳动保障;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雪峰;王旭军;;妇女反就业歧视司法救济探微[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方劲;;社会劳动变迁过程中的个体安全议题[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胡小伟;;浅析胡锦涛同志的劳动观[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杨俊青;;工资激励职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劳资关系理论的发展与应用[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吴光炳;;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障碍及对策[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理论与实践[C];1993年
6 龚莹;;东北地区劳动力过剩条件下劳动者就业观念转变[A];第四届国有经济论坛——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陈诗达;;市场化进程中的劳动关系变迁[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A];2007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8年
9 邱小平;;新时期我国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A];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2008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资料汇编[C];2008年
10 冯子标;;市场现状及其改造[A];经济改革与理论思考(1978-1988)[C];198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宏;反就业歧视应制定专门法律[N];法制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刘艳涛;应设立反就业歧视专门机构[N];农民日报;2010年
3 本报评论员 于德清;反就业歧视应当“双管齐下”[N];华夏时报;2006年
4 于德清;反就业歧视能否摆脱就业高压怪圈[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5 陈晓虎 刘晓莉 刘佳婧;反就业歧视应尽快立法[N];中国改革报;2005年
6 刘杨;反就业歧视影响企业效率吗?[N];法制日报;2007年
7 张贵峰;从就业歧视看企业社会责任感缺失[N];中国信息报;2007年
8 王平;就业歧视扼杀社会效率[N];上海证券报;2006年
9 梁伍全;反就业歧视需要强化企业社会责任[N];天水日报;2009年
10 李谱春;人事部欲推进反就业歧视立法[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阳飞;我国就业公平及其制度保障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饶志静;英国反就业歧视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李燕;性别变更的法律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4 李华一;建筑业农民工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5 滕腾;我国就业歧视抑制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6 杨超;美国“肯定性行动”中黑人就业政策研究(1965-2000)[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薛华勇;职业自由及其限制[D];苏州大学;2013年
8 翟业虎;竞业禁止法律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9 李雄;论平等就业权[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10 孟续铎;劳动者过度劳动的成因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晓晨;反就业歧视立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颖;我国反就业歧视的立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3年
3 雷迪;国际劳工标准中的反就业歧视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4 章志图;反就业歧视的法律制度构建[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曦;反就业歧视的立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6 徐家琦;反就业歧视立法问题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2年
7 原丽华;反就业歧视法律保障制度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8 段文清;我国反就业歧视法治化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9 刘晨;反就业歧视法律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10 吴呢喃;《消除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与我国反就业歧视制度探析[D];外交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3310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331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