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龄法体系构建论
本文选题:老龄化 切入点:老龄法 出处:《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摘要】:构建老龄法体系,首先要解决价值定位的问题,即将人权和公平确认为我国老龄法体系的首要价值和核心价值。其次,要使我国的老龄法律规范成为一个内容合理、结构优化、和谐一致的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在立法工作中坚持老龄政策法律化原则、规范效力提升原则、适应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借鉴域外经验原则。同时,在构建模式的选择上,"有中国特色的混合模式"是符合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以及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具体而言,我国老龄法体系应以老龄基本法、老龄专门法和其他部门法中的涉老规范为主要架构。立法重点在于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制定老年人权益保障的专门法,以及完善民法、刑法、劳动法等部门法中的涉老规范。
[Abstract]:To construct the aging law system, first of all, we should solve the problem of value orientation, that is, human rights and equity should be recognized as the primary value and core value of the aging law system in our country. Secondly, we should make the legal norms on aging in our country a reasonable content and optimize the structure. The unity of harmonious and consistent organic connection,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 legalization of aging policy, the principle of promoting normative effect, the principle of adaptability, the principle of integrity, and the principle of learning from foreign experience in the legislative work.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choice of construction mode, the "mixed mod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in line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ing population in China and the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practice. In particular, the basic Law on ageing should be adopted in China's legal system on ageing. The legislation focuses on perfecting the Law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elderly, formulating a special law on the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elderly, and perfecting the civil and criminal laws. Labor law and other departmental laws related to the old norms.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3.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玉萍;赵晓琴;;关于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建议[J];长白学刊;2006年02期
2 曾庆敏;《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应予以修正[J];法学杂志;2004年05期
3 李培智;;劳动法视角下的老龄劳动者劳动关系研究[J];河北学刊;2011年01期
4 谢秀珍;;我国老年人权利法理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年06期
5 崔卓兰;赵静波;;我国老龄社会的法律制度及其法律对策[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6 张琳;;我国精神赡养立法的不足与完善[J];理论探索;2009年03期
7 ;21世纪——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与对策[J];社会福利;2006年03期
8 杨天博;;日本的老年人权益保障立法[J];社会福利;2007年01期
9 湘君;;德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立法及其实施[J];人权;2006年06期
10 仇丽;;浅议我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J];人权;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乃胜;;何谓法理学——读庞德的《法理学》(第一卷)[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2 杨海坤;曾祥华;;行政过程的社会正当性——利益平衡[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3 谢青松;;《物权法》的伦理审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4 王凤涛;;迈向回应社会的法——精神慰藉困境与“常回家看看”入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5 侯国跃;;试论物权法基本原则的确定——兼评《物权法(草案)》的相关规定[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6 吕明;;现代律师制度功能新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7 吕明;;论法律原则的选择适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8 王莉;美法两国违宪审查制度之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9 龚怀林;;道德视域中的法律运行[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林滢;任大鹏;;我国农产品市场准入法律规制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兆波;;包容特征的法治基础与法治保障[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吕家毅;;论检察制度的宪政功能[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袁雪;;无需法律的秩序——当代社会中非国家法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探究[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张杨;;国家介入父母、子女关系的法理基础及限度[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刘茂林;;村民自治权之规范求证及解题[A];新农村建设的制度保障[C];2005年
6 贾引狮;宋志国;;生态补偿机制的生态经济学研究[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贾引狮;;生态补偿机制的生态经济学研究[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贾引狮;;生态补偿机制的生态经济学分析[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秘明杰;;生态文明时代环境权利法定化的理论依据[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梁剑琴;;论环境正义的外延——环境伦理学的视角[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晓晖;论宏观调控决策的法律调整[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谢银玲;上市公司对外资敌意并购之反收购对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冠群;论国际私法系统视野下的最密切联系原则[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7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8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赵双阁;政治文明视阈下舆论监督法治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刘向东;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土地整理项目共同治理模式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海宁;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颖;公司控制权配置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鹏章;非强制性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周晓郁;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构[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高中营;垄断协议豁免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勋;中国法治变革下的价值观冲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葛令磊;法律与发展运动述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董梦琦;论我国融资租赁市场准入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刘f,
本文编号:16844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684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