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劳动法学学科的构建
本文选题:劳动法学 + 学科 ; 参考:《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摘要】: 本文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重点是对学科、学科建设的概念做了基本界定,并且在对学科确立所需的要素、学科的分类方法、学科建设的意义和内容做了简要介绍之后,得出了学科确立的两个基本要素是独立的研究对象和独特的知识体系的结论。 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主要阐述的是构建劳动法学学科的两个前提条件:一是劳动法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二是社会需要劳动法学学科建设。其中第二部分论述的是劳动法学的学科地位,主要依据学科确立的两个基本要素、法学分支学科划分的标准以及劳动法与民法、经济法的关系,得出劳动法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是法学的二级学科; 第三部分论述的是构建劳动法学学科的必要性,主要从学科建设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角度来谈社会对劳动法学学科建设的需求,并以此得出构建我国劳动法学学科是为了满足社会的迫切需要。 第四部分主要是从劳动法学学科的重新定位、学科队伍建设、加强学术交流以及建立劳动法实践能力培养基地这几个方面对如何构建劳动法学学科提出基本设想。
[Abstract]: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The first part focuses on the basic definition of the subject and the concept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and after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elements neede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discipline, the classification method of the discipline, the significance and content of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wo basic elements of discipline are independent research object and unique knowledge system.The second part and the third part are the emphases of this paper, which mainly elaborate the two preconditions of constructing the discipline of labor law: one is that the law of labor is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the other is that the society need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labor law.The second part deals with the subject status of labor law, mainly based on the two basic elements established by the discipline, the standard of division of disciplines in the branch of law,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 law, civil law and economic law.It is concluded that labor law is an independent subject and a secondary discipline of law.The third part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the discipline of labor law, mainl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alent training, scientific research, serving the society and so on.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labor law is to meet the urgent needs of the society.In the fourth part,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basic ideas on how to construct the discipline of labor law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reorientation of the subject of labor law,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team, the strengthening of academic exchang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raining base of the practical ability of labor law.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92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文渊;劳动法学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J];政法论坛;1990年03期
2 孙蕾扬;;《劳动法网络课程》的构建与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32期
3 包红光;;《劳动法学》教学改革初探[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4 萨日娜;《劳动法学》综合练习题[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4年03期
5 冯祥武;;我国公民劳动就业权的法理解说与法律保护[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董保华;;我国劳动法学研究应当摆脱极端——兼评刘诚《论〈劳动合同法〉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J];法治研究;2011年04期
7 王全兴;立基本土资源建造中国经济法学大厦[J];中外法学;1998年03期
8 姜颖;肖竹;;论提高劳动法学科地位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梁运江;梁成云;李香子;朴政玉;罗英;;浅谈博硕学位点建设[J];学理论;2009年14期
10 丁恒越;;高校独立学院法学教学改革问题研究——以劳动法学为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伟;;中医药体系比较学研究初探[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2 赵阳升;;地下资源开采与利用的几个科学问题[A];盛世岁月——祝贺孙钧院士八秩华诞论文选集[C];2006年
3 赵卫;刘红军;;瞬态光学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工作进展[A];2004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论文集(一)[C];2004年
4 潘丽卿;;管理科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A];管理学发展及其方法论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继栋;;健康快乐劳动创造——轻老年人生感悟[A];第二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徐波;;海量音频处理及嵌入式语音交互[A];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成立二十五周年学术会议中文信息处理重大成果汇报展资料汇编[C];2006年
7 吴大诚;朱谱新;;高分子Langmuir-Blodgett膜中的链构象及表征[A];第四届全国高聚物分子表征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高关心;;基于医疗器械临床使用质量安全学科方向的临床医学工程学科建设实践[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2009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数字医学大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思敬;;工程地质学科方向性的展望[A];第七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林健荣;黄自然;谭炳安;;华南农业大学蚕学教育近20年的回顾[A];中国蚕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董保华;浅谈劳动法学的新定位[N];工人日报;2003年
2 程延园;面对WTO的劳动立法与劳动法学[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刘静;将劳动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4年
4 史探径;略谈劳动法和社会法[N];工人日报;2003年
5 程曦;凝练学科方向 突出科研重点[N];新清华;2007年
6 本报记者 叶晓楠;创新精神令我受益至今[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7 日报记者 姚颖盈;全区一流全国知名的智囊团[N];柳州日报;2009年
8 张莞昀;我校部署院系“十一五”科研与学科发展工作[N];新清华;2006年
9 本报记者 王握文邋通讯员 张光宇;在浩瀚天宇实现“三级跳”[N];解放军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王握文;科学发展的推力有多大?[N];解放军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树东;研究型大学学科生态系统发展模型及仿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茂林;论我国劳动法学学科的构建[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义佼;劳动法学视野中的企业社会责任[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3 齐文阁;面向学科方向的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曾志平;湖南省高校重点学科核心竞争力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于文波;研究型学院学科建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7年
6 邓克英;研究型大学农科重点学科建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7 邵文杰;“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阶段管理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8 李华;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9 黄一岚;大学学科组织的生成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7年
10 陈亮;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元与学科演化模式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66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1766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