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涉承包类案件的法律困境释疑——围绕劳动关系展开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8-10-12 18:26
【摘要】:涉承包类案件的法律困境就在于法律关系难以厘清和定性。实践中,酒店的后厨、建设工程、停车场、软件行业的项目部、学校的后勤及图书馆等等的承包,存在着三方关系和多方关系的表现形态。当承包方与提供劳动的具体人员为同一主体时,则与发包方之间成立伪装承包关系。承包方的资质不应影响承包合同关系的效力。外包方式中,劳动关系存在于承包方和劳动者之间;内包方式中,劳动关系存在于发包方与劳动者之间。由此,工伤事故、双倍工资、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等等派生问题,就可以在劳动关系双方之间得到解决。对于外包型涉承包类案件,以劳务关系排挤劳动关系的法律规避方式及"矛盾律"的问题,需要劳动法来加以控制。
[Abstract]:The legal dilemma of contracting cases lies in the difficulty of clarifying and characterizing legal relations. In practice, the hotel rear kitche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parking lot, software industry project department, school logistics and library contract, there are tripartite and multi-party relations. When the contractor and the specific personnel providing labor are the same subject, a disguised contract relationship is established between the contractor and the contracting party. The contractor's qualifications shall not affect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 In the outsourcing mode, the labor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the contractor and the laborer, and in the inner contract mode, the labor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the contracting party and the laborer. As a result, industrial accidents, double wages, illegal rescission of labor contracts of economic compensation and other derivative issues, can be resolved between the two sides of the labor relationship. For the outsourced cases involving contracting, the way of circumventing labor relations by labor relations and the problem of "law of contradiction" need to be controlled by labor law.
【作者单位】: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西南政法大学;
【基金】:作者主持的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理论创新项目“论劳动关系的界定——以劳动法调整对象为中心的考察”(CX201315)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青年成长项目“劳动关系边界模糊性的法律廓清——以劳动法调整对象为核心的考察”(QN13003)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2.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轶;;强行性规范及其法律适用[J];南都学坛;2010年01期

2 王轶;;合同效力认定的若干问题[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王全兴;黄昆;;外包用工的规避倾向与劳动立法的反规避对策[J];中州学刊;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6 赵天宝;;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刍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7 韩轶;;西方国家的刑罚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刑罚目的界定的启示——兼论惩罚犯罪应界定为我国刑罚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8 陈颖洲;李德贵;;论分权思想与近代西方宪政之建立[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9 陈宏光;;立法权概念的评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10 周世中;;西方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演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明春;;当代中国伦理道德秩序的重新构建[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刘长军;;财产理论与建构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3 孙光骏;;论当前宪政制度下的独立行使检察权[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种松志;;论死刑复核的法律监督[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上海市长宁区检察院课题组;;我国检察机关在刑事和解发展中的基本立场[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朱全景;;论检察机关贯彻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李泽明;陈晓东;;检察官遴选制度探微[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张云平;任海新;;完善自侦工作监督制约机制的思考[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乐绍光;周彬彬;;相对不起诉权监督机制探析[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杨迎泽;朱全景;;和谐社会、法律监督与检察官职业培训[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10 李冠群;论国际私法系统视野下的最密切联系原则[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张兵;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于大伟;我国转基因种子市场规制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吴薇;鄱阳湖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磊;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张同祯;量能课税原则法律地位探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王凌艳;我国知识产权滥用反垄断法规制的思考[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王国涛;纳税人权利保护司法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10 李颖;公司控制权配置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良敏;要运用法律手段调整劳动关系[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2 ;上海建立劳动关系联席会议制度[J];工会博览;2002年10期

3 聂党生;企业劳动关系要建立三方协调机制[J];工会博览;2002年22期

4 于冠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关系本质特征与调整机制[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童兆颖;;转型时期我国劳动关系格局新特点[J];工友;2002年05期

6 石美遐;;我国“入世”后的劳动关系走向[J];内部文稿;2002年10期

7 肖振邦;;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的机制[J];内部文稿;2002年10期

8 罗家旭;对《试析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关系》的几点看法[J];中国劳动;2003年12期

9 张剑;此案的劳动关系是否具有连续性[J];中国劳动;2003年12期

10 李俊霞,曾礼;我国劳动关系的变革与道德基础的重建[J];桂海论丛;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淼;;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的变迁[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2 李晓园;杨颖;;以科学发展观构建新型的劳动关系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A];科学发展观与劳动保障问题研究[C];2005年

3 陈诗达;;劳动关系总体稳定发展是主旋律[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4 陈诗达;;当前劳动关系的主要矛盾及原因[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5 陈诗达;;劳资博弈走向和谐是劳动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6 陈诗达;;市场化进程中的劳动关系变迁[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7 陈诗达;;新形势下劳动关系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思考[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8 王健;;劳动关系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再论劳动保障工作的重要性[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寇明婷;李录堂;;农村劳动关系初探[A];社会科学界第二届陕西省2008学术年会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论坛——“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专题论文集[C];2008年

10 郭军;李雪艳;;市场劳动关系演变机理[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安顺;均衡劳动关系的实现途径[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刘福生 通讯员 陈静;地区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N];阿克苏日报;2007年

3 葛筠 储北平 韩冬明;潜山积极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N];安庆日报;2007年

4 王亚南;以劳动关系和谐促企业经济发展[N];安阳日报;2007年

5 张亚男 马泾洋;开发区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6 司志通 孙文平 李晓君 记者 建勇;我市举行省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授牌仪式[N];承德日报;2007年

7 李蕾;上海首次发布劳动关系和谐指数[N];中国改革报;2007年

8 记者 杨海军 通讯员 骆天荣 韩金岭;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与工业园区交流会召开[N];昌吉日报;2007年

9 寿爱华;浅谈构建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N];中国建材报;2007年

10 张彦宁;建设和谐劳动关系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N];中国企业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勤;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评价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2 高新会;论转轨时期我国劳动关系的制度变迁[D];暨南大学;2006年

3 龚基云;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徐景一;和谐社会视域下民营企业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刘焱白;劳动关系稳定之法律调整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6 何圣;上海劳动关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7 黑启明;政府规制的劳动关系理论与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8 崔驰;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合作型劳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黄昆;劳动法主体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10 张翼飞;公司管理人员的劳动法适用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雪;双重劳动关系法律制度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2 赵莹;论隐蔽劳动关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3 欧阳杰;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4 李洪丽;转型期我国政府的劳动关系干预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符以昕;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探究[D];湖南大学;2009年

6 王颖;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唐宏伟;国有企业和谐稳定劳动关系构建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郑丽娜;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 赵瑞莉;论非典型劳动关系[D];西北大学;2011年

10 陈刚;河南省通信公司劳动关系改善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2671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22671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9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