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德国集体谈判对完善我国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8-10-21 14:43
【摘要】:德国独特的集体谈判模式,尤其是行业层面的劳资谈判模式对稳定劳资关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国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已有了基本的构建,但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德国模式为视角,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主体与内容、发挥行业性三方协商机制、健全工资协商等配套法规等措施。
[Abstract]:Germany's unique collective bargaining model, especially the industrial level,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tabilizing labor relations. The collective bargaining system of industrial wages in China has been basically constructed,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rman mode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such as further perfecting the subject and content of collective bargaining of industrial wages, giving play to the mechanism of tripartite consultation in industry, and perfecting the supporting laws and regulations such as wage negotiation, etc.
【作者单位】: 山东管理学院劳动关系学院;
【基金】:山东省社科规划课题“和谐劳动关系视野下的劳动者职业稳定权研究”(项目编号:11CFXJ05) 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弱势群体的刑事司法保护研究”(项目编号:12CFXJ0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2.5;D951.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覃其宏;刘素华;覃妹锦;;关于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的调查与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宁光杰;;全球金融与经济危机背景下德国劳动关系的调整[J];教学与研究;2011年10期

3 沈琴琴;;德国劳动关系的调整路径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9年1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照辉;;经济危机中的德国如何实现就业奇迹?[J];德国研究;2012年01期

2 李岩;;论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完善[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崔钰雪;;经验与启示——奥地利的行业工资集体协商[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年06期

4 宁光杰;;全球金融与经济危机背景下德国劳动关系的调整[J];教学与研究;2011年10期

5 姜照辉;;经济危机中的德国如何实现就业奇迹?[J];理论导刊;2012年03期

6 谢玉华;陈佳;陈培培;肖巧玲;;中国行业工资集体协商效果的实证分析——以武汉餐饮行业为例[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05期

7 周子凡;;区域性工资集体合同的法律思考[J];企业研究;2011年22期

8 张晓;朱孔来;张清凤;;目前我国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由“家乐福工资事件”引发的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欧阳维宏;谢立新;;德国劳动关系模式的调整路径对中国劳动关系模式转变的研究[J];商品与质量;2012年S2期

10 李文韬;;从《武汉市餐饮业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看现行“工资集体协商谈判模式”[J];群文天地;2012年12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晓文;;浅析德国劳动力市场状况和就业政策改革[J];德国研究;2005年04期

2 杜婷;;社会市场经济中的德国工会[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04期

3 王友明;德国工会的困境[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杨海涛;;德国工会发展的历史考察[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5 李丽林;陈力闻;;20世纪90年代以来德国劳动关系的变化[J];教学与研究;2010年01期

6 苏颖霞,李星光;试论德国劳动法律制度[J];理论导刊;2001年02期

7 张文红;并肩前进抑或分道扬镳?——德国社民党与工会的关系[J];欧洲研究;2003年06期

8 张翔宇;赵峰;;资本积累、社会结构与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的视角[J];生产力研究;2009年08期

9 沈琴琴;;德国劳动关系的调整路径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9年19期

10 李子星;;关于德国工会及劳动关系现状的考察与思考(续)[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鲁;漫谈协调劳资关系的集体谈判[J];中国社会保障;1997年02期

2 程延园;;集体谈判在我国的发展与完善[J];工会博览;2006年03期

3 陈敏;现代企业制度的选择:工人参与[J];中国工运;1994年11期

4 吕玉林;捷克的集体谈判立法与三方机制[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1997年01期

5 ;集体谈判仍是难题[J];新闻周刊;2003年39期

6 程延园;集体谈判制度在我国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7 朱健;;西方国家劳资关系中的集体谈判[J];领导之友;2007年04期

8 吕楠;;英国行业工会在集体谈判中的优势与困境[J];工会博览;2009年04期

9 姜列青;;国外集体谈判活动的新变化和新特点[J];中国工会财会;2006年01期

10 佘云霞;瑞典的集体谈判[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玉萍;朱世龙;;浅谈解决劳资纠纷化解社会矛盾之集体谈判[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林平;;集体谈判的战略劣势:DVD专利费高昂的可能原因探究[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川;;集体合同制度法律问题研究[A];深化企业改革的法律问题[C];2000年

4 胡代光;;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我们的对策[A];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C];2000年

5 陈诗达;;非公经济劳资关系协调发展的对策思路[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6 于海鹰;;SA8000社会责任标准与职业健康[A];第十四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郭砾;赵云;;平衡工作与家庭:国际视角与中国政策[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道路和社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郭爱萍;;劳资关系与政府协调作用的若干思考[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宋晓梧;;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A];第七届中国改革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陈诗达;;完善劳动(集体)合同制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刘静;集体谈判在我国遭遇瓶颈[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4年

2 见习记者 魏竣韬;深圳强力推动跨国公司集体谈判[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3 ;进一步推进集体 谈判制度[N];工人日报;2005年

4 梁忻;集体谈判将成为雇主法律义务[N];中国企业报;2007年

5 程延园;发展完善集体谈判 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N];学习时报;2006年

6 张玮;“集体谈判”写进深圳法规[N];南方日报;2008年

7 魏竣韬;首提“集体谈判”、“公开谴责”[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8 宫希魁;集体谈判与和谐社会建设[N];经济参考报;2006年

9 于祥明;核电企业集体谈判价格机制正在形成[N];中国企业报;2008年

10 邱闽;我市举行机砖行业集体谈判签订集体合同现场会[N];新乡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道强;美国集体谈判的法律保障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缪榕楠;大学教师任用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侯玲玲;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企业工资形成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4 黄昆;劳动法主体体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5 王小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劳动关系与工会改革[D];复旦大学;2007年

6 罗后清;当代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7 梁茵;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正喜;珠三角以农民工为劳动者的劳资冲突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亮山;我国劳动关系政府规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10 张在范;俄罗斯劳动法利益平衡理念的实现机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渭川;论我国集体谈判结构的完善[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2 杨松;工资集体谈判“移植”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文晓红;美国高校教师集体谈判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佳;美国公私部门集体谈判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5 张媚;企业集体谈判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6 张富全;政府在劳资集体谈判中的角色定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7 成咏翔;集体谈判对大学生就业稳定性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8 周棵;论我国集体谈判法律制度[D];安徽大学;2014年

9 蒋婷;劳动集体谈判制度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10 李蕾;当下中国劳资关系调节的制度创新[D];南京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854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22854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0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