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教师的劳动者身份
[Abstract]:Under the situation that the law is not effective enough, teachers' legal identity is confused.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labor law,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chools conforms to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labor relations, and teachers' labor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ordination. At the same time, schools are also suitable employers of labor law. The teacher's legal status fully meets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the laborer's status. However, teachers have their particularities in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labor relations, the application of laws and relief channels. Therefore, the status of college teachers should be recognized as a special worker, which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determination and exercise of the content of their labor rights, but also of considerable value to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aw in judicial practice.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
【分类号】:G6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余雅风;;从教师职业的公共性看教师的权利及其界限[J];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2 申素平;论我国公立高等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3 王工厂;学校规章制度在人事争议中适用的法理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晓芋,季淑娟;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困境及其救济[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2 杨行勇;;高校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激励研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J];成人高教学刊;2006年04期
3 何燕珍,林永基;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的比较及启示[J];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04期
4 林旭霞;关于我国农村土地物权规范的若干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林永基,何燕珍;劳动关系调整典型模式的比较[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6 许建宇;我国人事争议处理受案范围的再调整 兼论人事争议与劳动争议的合理定位与分工[J];法律适用;2005年09期
7 徐智华;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缺陷与完善[J];法学评论;2003年06期
8 许建宇;;“有利原则”的提出及其在劳动合同法中的适用[J];法学;2006年05期
9 高圣平;;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的性质辨析——兼评《劳动合同法(草案)》的相关条款[J];法学;2006年10期
10 董保华;;中国劳动基准法的目标选择[J];法学;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文;教育产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山鸣峰;人本与效率[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范履冰;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戴庆康;权利秩序的伦理正当性[D];东南大学;2005年
5 沈仲丹;高校激励模式有效性的权变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冰;中国高等学校学生权利救济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焱白;劳动关系稳定之法律调整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8 樊华强;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人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毕仲春;我国职业篮球市场组织与行为法律规范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10 胡玉浪;劳动报酬权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鹏炜;我国公立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的法理学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余芳;我国公立中小学校和教师关系的法理学探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邹亚;中国民办高等学校法人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4 崔瑞;大学法的几个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朱文博;论我国社会保险制度中政府责任的分解与重建[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6 宋靖;论我国劳动权保障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7 陶然;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评价及其完善[D];武汉理工大学;2004年
8 胡永生;国有企业工会职能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9 颜炜;雇佣人责任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10 王楠;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反思与重构[D];吉林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申素平;论我国公立高等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熊丙奇;;大学生成为普通劳动者的四大困难[J];新一代;2011年07期
2 章中林;;让感动在毕业典礼上延长[J];中国职工教育;2011年08期
3 方丹敏;;浅谈媒体如何引导大学生就业价值观转变[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4 二子;;睁大眼睛求职[J];黄金时代;2008年05期
5 ;巴蜀短波[J];四川劳动保障;2011年06期
6 黄秀玲;;大学生就业法律问题探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5期
7 ;动向[J];黄金时代;2002年10期
8 高向峰;;为老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黄冈师范学院的新世纪发展之路[J];中国经济快讯;2002年16期
9 杨卫红;;浅析高校开展职业指导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教育(高教);2011年Z1期
10 陈笑萍;;“五险一金”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调查报告[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玲;;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培养普通劳动者[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齐强;;浅谈天津师大远程网络教育建设与教师继续教育[A];天津市继续教育优秀论文集[C];2004年
3 麻星甫;;杨秀峰师范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吴涛;王美春;;大学生艺术团与素质教育[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5 赵建业;;浅谈知识经济与知识创新人才教育的培养[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李放歌;周洪祥;;创新花园中的奇葩——数学建模培训工作浅议[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丛威青;刘波;戴长亮;潘懋;;我国高校劳动合同制人员管理现状分析[A];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与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中国科协第224次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王冬梅;蔡文伯;;新疆劳动力市场分割对大学生失业的影响研究[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翁光兰;;试论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劳动力市场[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荆世华;陈屏;;师范教育在“学陶师陶”中的地位和作用[A];学陶师陶 贵在实践——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第二届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秦;做“普通劳动者”是现实的选择[N];湖北日报;2006年
2 雷辉;多维视角看“不愿做一个普通劳动者”[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3 本版编辑 舒澜 大丫山 雅力 林金芳;“普通劳动者”与“精英”之战[N];就业时报;2006年
4 李兵;大学生当不起“普通劳动者”[N];河南日报;2006年
5 本报评论员 任孟山;“普通劳动者”的高学费能否“普通”[N];华夏时报;2006年
6 魏和平;从“精英”到“普通劳动者”[N];兰州日报;2005年
7 武畅河;大学生也是普通劳动者[N];安庆日报;2006年
8 邓学志;让大学生回归“普通劳动者”本位[N];中国妇女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闵云霄;从“社会精英”到“普通劳动者”的回归[N];贵州政协报;2006年
10 晏扬;“大学生应为普通劳动者”的问题在哪儿[N];中国改革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鹏炜;我国公立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的法理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何亦名;中国高等教育扩张的就业与工资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3 吴晓天;公共实训基地的实践与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何芳;大学学术生产力引论[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先富;大学教师聘任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2 智艳芝;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和个人收益率的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3 夏茵;中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4 甘涛;基于薪酬激励视角的高校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模型构建[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5 胡湘豫;高校毕业生就业稳定性与流动的原因及影响分析[D];新疆大学;2008年
6 罗东日;边际博弈[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丽建;新加坡高等教育对经济贡献的量化研究及借鉴[D];厦门大学;2007年
8 赵会娜;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就业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常宇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积萍;我国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389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2338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