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的灰色预测及启示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accepting cases of labor dispute in Jiangsu Province from 2000 to 2009, the grey GM (1t1) main model and GM (1t1) residual model are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grey system theory, and the time series of accepting cases in Jiangsu Province are fitted.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GM (1 / 1) residual model has a high fitting degree and is an effective algorithm for predicting the number of labor disputes. The model prediction results can provide a favorable theoretical basis for labor relations management and labor dispute resolution.
【作者单位】: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D922.5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桂珍;;工会参与劳动争议调处工作的探讨[J];中国劳动;2006年06期
2 许金森;渠敏;;加强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建设 推进完善基层大调解工作格局[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赵信;;劳动争议仲裁部门应受理集体企业的劳动争议[J];法学家;1990年02期
4 王庆元;;浅议劳动争议中的时效与期限[J];中国劳动;1991年11期
5 ;提高素质规范办案 妥善处理劳动争议[J];山东劳动;1995年10期
6 ;国外的劳动争议处理[J];劳动理论与实践;1996年06期
7 周国良;;劳动争议实体化基本框架探索 上海建立分层次劳动的争议处理体系[J];中国劳动;2007年06期
8 裴子军;;有关铁路劳动争议的几点看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17期
9 ;1998年全省劳动争议审理结案2800件[J];劳动理论与实践;1999年06期
10 郇传真 ,黄海波 ,姜桂美;提起劳动争议仲裁应注意时效问题[J];中国劳动保障;200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江华;;对劳动争议处理的思考[A];科学发展观与劳动保障问题研究[C];2005年
2 叶青华;叶坤;付清林;;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 促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我市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现状及对策探析[A];宜春市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许秀珠;;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法理学分析[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白保群;;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异同[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姚彬;黄良军;;对处理劳动争议效率的思考[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6 舟山市人事劳动社会保障局课题组;;当前劳动争议处理中若干疑难问题与对策分析[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选集(第四辑)[C];2005年
7 王建平;;当前劳动争议的特点和劳动争议处理中的特殊法律问题[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龚和艳;;劳动仲裁受案范围争议问题的法理分析[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选集(第五辑)[C];2005年
9 陈玉萍;;劳动争议纠纷仲裁案件的管辖问题——建立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上“双轨”管辖体系的可行性[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姜俊禄;方弱弱;;加班制度的基本问题研究[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娇萍;劳动争议处理立法走向受关注[N];工人日报;2007年
2 高云 郭琼玉;劳动争议处理 困难中前行 机遇中奋进[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
3 记者 刘静;劳动争议处理 需增仲裁效力[N];北京人才市场报;2011年
4 郝希升;对劳动争议处理“一裁两审”的再思考[N];工人日报;2002年
5 路平;体制选择是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焦点[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6 汤碧琴邋通讯员 刘震;劳动争议,别错过了申诉时效[N];宁波日报;2007年
7 彭光华;劳动争议处理立法中的两个关键问题[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8 记者 王娇萍;劳动争议处理呼唤法律支持[N];工人日报;2001年
9 子规;文化冲突易引发劳动争议[N];组织人事报;2007年
10 关怀;对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的期盼[N];法制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蔡毅芬;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周卫平;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劳资争议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唯得;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反思与完善[D];复旦大学;2010年
2 胡婧婷;美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演变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3 吴雪花;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完善[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恒;主要发达国家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研究及启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杨芳霞;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法律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林小娥;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中的政府角色探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许勤;企业劳动争议处理制度问题分析[D];兰州大学;2011年
8 王惠军;论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司法化改革[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9 马小梅;探索建立劳动争议处理新机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10 周丹单;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3783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2378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