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劳动争议中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
[Abstract]:......
【作者单位】:
【分类号】:D922.5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展伟;;用人单位劳动规章制度在劳动争议案件中应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年07期
2 ;保姆被欠薪属于劳动争议吗?[J];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1年06期
3 邓淦华;张华;陈丹;;2008-2010年广州市劳动争议诉讼情况分析[J];法治论坛;2011年02期
4 曹群;;加班费争议的举证责任分配[J];人民司法;2010年21期
5 ;劳动争议可否直接起诉[J];江门文艺;2011年15期
6 ;解读劳动争议案件新规[J];农民文摘;2006年11期
7 林欧;周红阳;;外国劳动者在华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9期
8 张乐;;论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完善[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李曦;杨桂林;;规范劳动管理 防范法律风险[J];铁路采购与物流;2011年08期
10 谭子;;社保争议这团“麻”[J];工友;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智俊;;劳动争议案件中的几个疑难问题的探讨[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于伟;;关于劳动争议案件举证责任的相关问题[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陆胤;;论无故旷工——事实与证据的分析[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韩卫军;;劳动争议诉讼的受理和立案要求[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梁智;;劳动争议案件的分类以及办理该类案件的相应法律依据[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曲振涛;仲深;王春宇;;基于层次聚类分析的我国劳动争议案件地区比较分析[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7 金晓莲;;用人单位单方调岗变薪的效力[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庞春云;;无规章制度规定用人单位有无违纪解除权[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陆敬波;;律师在劳动仲裁和劳动诉讼中的作用亟待增强[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王中;陈曦;刘显中;侯继山;;我国劳动争议解决制度的反思与重整[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市海淀区法院 胡高崇;劳动者应该理性维权[N];工人日报;2009年
2 郭秀玉;门槛取消引“爆”劳动争议[N];珠海特区报;2008年
3 记者 胡桃;劳动争议索赔“水涨船高”[N];无锡日报;2008年
4 记者 王逸吟;单位不办社保案法院应予受理[N];光明日报;2010年
5 河南省西峡县人民法院 王玉信;劳动争议案件执行难面面观[N];人民法院报;2009年
6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 民一庭;劳动者天价索赔难获法院支持[N];人民政协报;2008年
7 丽娟 羽馨;我省劳动争议案件持续“走高”[N];江苏法制报;2006年
8 记者 夏丹 通讯员 崔桂臻 隋英敏;职工维权“叫板”企业[N];烟台日报;2009年
9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组长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王中伟 执笔人 王伯文 刘再辉;化解劳资纠纷 维护民权民生[N];人民法院报;2010年
10 记者 夏丹 通讯员 崔浩;让近千劳动者过个好年[N];烟台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毅芬;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吉达珠;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实证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3 夏蕾;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解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王凯;劳动合同不履行及其法律效果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刘焱白;劳动关系稳定之法律调整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6 太月;劳动违约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7 杨彬;劳动合同效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8 孙冰心;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郝红梅;平等就业权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沈同仙;劳动力派遣中的政府规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科;劳动争议证明责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田强;劳动争议诉讼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郭梅;我国劳动仲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吉林大学;2006年
4 李鹏;论举证责任分配在我国劳动争议案件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5 刘莉;我国劳动关系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7年
6 黄云飞;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李兴东;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8 褚利民;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缺陷与重构[D];安徽大学;2006年
9 房芳;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改革[D];山东大学;2008年
10 李思;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评析及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679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2467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