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求同存异:劳动者的身份认定与层级结构

发布时间:2019-07-09 15:24
【摘要】:在社会转型和社会分层的背景下,劳动者分化为不同层级。劳动法应从"求同"和"存异"两个方面予以回应,"求同"即劳动者身份认定的共同之处,应当确立明晰的判断标准,以劳动从属性作为上位概念,超越现有的人格、经济和组织的三分法,从而得出基础性判断标准应是利用雇主的生产资源为雇主劳动并接受雇主的指挥监督,补充性判断标准应是得到与其他劳动者同等的待遇;"存异"即划分劳动者的层级以便给予不同程度的倾斜保护,其标准应当是知识占有水平差异。"求同"与"存异"的分析在于厘清劳动法适用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有助于劳动法调整机制的科学化。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workers ar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levels. The labor law should respond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seeking common ground" and "reserving differences". "seeking common ground", that is, the identification of the status of workers, should establish a clear criterion of judgment, take labor subordinate attribute as the upper concept, go beyond the existing three points of personality, economy and organization, and thus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basic judgment standard should be to use the productive resources of the employer to work for the employer and to accept the command and supervision of the employer. The complementary criterion should be the same treatment as other workers; "reserving differences" means dividing the hierarchy of workers in order to give varying degrees of tilt protection, and the standard should be the difference in the level of knowledge possession. " The analysis of seeking common ground "and" reserving differences "is to clarify the commonness and individuality in the application of labor law, which is helpful to the scientization of labor law adjustment mechanism.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劳资协商法律机制”(项目号11CFX03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2.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婴虹;论农民利益的缺失——从国家与农民契约关系的角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2 杨雪云;后现代社会理论对社会学的启示及其局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周开宁;;契约精神与和谐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王平;论中国法治化进程中先进法律文化的建设[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余吉生;论网络时代高校毕业生思想工作的着眼点[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6 张德乾;;农村留守儿童交往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1期

7 吴新生;晋新焕;;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8 吴秀娟;;我国现阶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2期

9 龚群;康德、黑格尔主体哲学的内在困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闫东;试论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创新取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杜德印;李强;;市场经济下社会管理体制研究——对北京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的调查研究[A];2005课题调研成果汇编[C];2005年

2 李红涛;;强势与弱势分割——信息传播资源分配结构的动态观察[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周芳苓;;从和谐发展视角探讨我省城市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关系问题[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宫浩钦;;产品中的社会分层结构[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5 杨淑鸿;马慧;;浅议美国违宪审查制度确立的意义和影响[A];2007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陕西论文集[C];2007年

6 李圣鑫;;任务型组织:政府改革的新组织取向[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郭宝亮;;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地方政府职能发挥[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韦小鸿;;刍议社会阶层结构合理化与构建和谐社会[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许欢科;;论党的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主体作用[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姚彬;黄良军;;完善劳动合同立法 建立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丛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2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3 王人博;中国近代宪政思潮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4 杨伟东;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强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刘君栩;资本与生产力关系的哲学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6 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孙笑侠;程序的法理[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8 周汉华;中国法制改革论纲:从西方现实主义法律运动谈起[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余涌;道德权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彭灵勇;法律推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敏娥;国家财政运行法治化的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肖冬红;关于我国建立判例法制度的几点思考[D];湘潭大学;2001年

3 雷天遥;价值视野中的中国法治现代化[D];湘潭大学;2001年

4 丁敏;清代华北地区田房契约文书粘连结构及其契约观念[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方文军;犯罪既遂标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姚剑波;刑事诉讼一事不再理原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童光法;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8 张爱球;诉讼功能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9 杨涛;董事对公司债权人民事责任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10 宋红松;中国农地使用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常凯;论政府在劳动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J];中国劳动;2004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涛;劳动法的能与不能——一种语境论进路的解析和思考[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胡兴东;滇西北特困民族社会转型中法律冲突的调适[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朱最新;;社会转型中的行政调解制度[J];行政法学研究;2006年02期

4 王义华;;以人为本维度社会弱势群体的法治情怀[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5 马长山;;民间组织兴起:转型期法治进程的新兴动力[J];求是学刊;2010年05期

6 运文静;;“小产权房”法律政策问题研究[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4期

7 宋振玲;赵涟漪;;完善政府社会管理法律对策研究[J];沈阳干部学刊;2009年06期

8 陈文琼;;转型中国的社会分层与法律规范功能[J];许昌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梁芷铭;;试论转型期行政裁量运行的普遍性与必要性[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0年07期

10 王天玉;;求同存异:劳动者的身份认定与层级结构[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赵祖平;;英国劳资关系稳定中的工人参与权及其对中国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的启示[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倜;;法治关怀视野下的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静 见习记者 戴丽丽;市人大代表进行政法专题审议[N];石家庄日报;2007年

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 任兴洲;打击网络传销的意义和必要性[N];法制日报;2011年

3 郭军;劳动立法要与社会转型相应[N];中国矿业报;2005年

4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李曙光;我们当怎样立法[N];经济观察报;2006年

5 新京;中国内地首推“法治指数”无公信力则无生命力[N];江苏科技报;2008年

6 本刊记者 马国川;新闻自由是社会稳定转型的积极因素[N];经济观察报;2007年

7 李立;不用法律手段推进改革将面临风险[N];法制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谢依然;解读新《义务教育法》亮点[N];阿克苏日报;2006年

9 何文昌;为垦区和谐稳定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N];海南农垦报;2006年

10 苏州市吴中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李斌;切实提高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和针对性[N];江苏法制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冬林;行业组织的行政法规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吴金华;转型期劳动者权益法律保护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3 丁曙光;我国社会转型下的社团法律规制[D];山东大学;2005年

4 杨琨;对平等受教育权利的法理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5 张梦娜;社会转轨时期的农村养老保险法律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6 柳波;并非通过法律的维权[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7 程坤;行政法视角下的社会中介组织[D];山东大学;2005年

8 王昭;论我国弱势群体平等权保护[D];山东大学;2009年

9 张巨文;社会保障的法哲学解读[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10 何冰清;论滞纳金[D];兰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122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25122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b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