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工权:劳动者集体中止劳动权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03 03:13
本文关键词:罢工权:劳动者集体中止劳动权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有社会便有纠纷,于是需要防止和解决纠纷的场所、机构、程序及有关规则”。①换言之,即有社会关系便有社会关系的扭曲与矫正,任何社会关系的存在不可能永远和谐,劳资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一种自然也不可能一直冲突或永远和谐。因此,只要以雇佣为纽带的劳资关系存在,就难以消弭劳资冲突,就会有冲突程度缓和的讨价还价和冲突剧烈的罢工现象。那么对于劳资冲突的极端表现形式——罢工,现实中法律却予以回避,使得罢工事件处于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这不利于有效构建劳资政和谐关系。因此,在新形势下,考察罢工权的属性,以便我们正确、科学地认识罢工权,这已成为我们思考的重点。本文试图以劳动力权理论为基础,结合罢工的特点,提出了罢工权:劳动者集体中止劳动权这一命题,并对该命题进行了论证和具体分析,确定了罢工权:劳动者集体中止劳动权的价值,以期在相关法律制度设计层面对罢工权确认的合理性提供依据,从而推动罢工立法的进程。 罢工权一直以来是劳动法研究的核心权利,是劳动者实现自身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的一项重要的程序性权利。具体来说,首先,罢工行为实际上是劳动者集体中止运用自己劳动力的行为,因此,罢工权实际上是劳动者集体中止劳动的权利。其次,罢工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劳动者生存而采取的一种集体行动,而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劳资双方之间的利益冲突已不仅仅是为了简单之生存目的,而是为了实现各自发展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冲突。罢工权作为劳动力权的诉求请求权,具有发展权的本质属性②。因此,人权中的发展权的实现则是通过罢工即在已创造出并正处于实现剩余时,劳动者就可以通过中止劳动,使剩余的创造和实现停顿下来,以此来对抗雇主,而获得应得的剩余用于劳动力权人自身素质的发展。这势必会提升广大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劳动者创造剩余的积极性,而剩余的创造、实现与剩余的再创造、再实现的循环关系,关系到社会整体剩余的可持续稳定的实现。最后,劳资双方的利益冲突实际上是资方作为财产权人滥用财产权侵犯雇佣劳动者作为单纯劳动力权人的劳动力权益冲突,是传统私法的私权(财产权)与现代私法的私权(劳动力权)的冲突,这种权利冲突,只能通过法律同时确认、设定和保护才能得到缓和。而在面对这种冲突时,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护劳动力权人的权益,,那么它就可在多大程度上对劳动者的罢工做出相应的限制。
【关键词】:罢工权 劳动者 集体中止劳动 劳动力权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17
- 1.1 选题的原因和创新点9-11
- 1.1.1 选题的原因9-10
- 1.1.2 创新点10-11
- 1.2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1-12
- 1.2.1 选题背景11-12
- 1.2.2 选题意义12
- 1.3 文献综述12-15
- 1.3.1 国外和国际关于罢工权研究的文献及趋势12-13
- 1.3.2 我国关于罢工权的研究文献及趋势13-15
- 1.4 研究视角和主要内容15
-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15-17
- 第2章 罢工权:劳动者集体中止劳动权命题的提出17-21
- 2.1 学界对罢工权的不同观点及其法理学分析17-19
- 2.1.1 解读学界对罢工的内涵和特征17-18
- 2.1.2 评析学界对罢工权的分类18
- 2.1.3 学界对罢工权立法的观点18-19
- 2.2 国际公约对罢工权的规定和主要发达国家对罢工权立法的考察19-21
- 2.2.1 国际公约对罢工权的规定19-20
- 2.2.2 主要发达国家对罢工权立法的考察20-21
- 第3章 罢工权:劳动者集体中止劳动权命题成立的的理论基础21-26
- 3.1 劳动力权理论概述21-22
- 3.2 罢工权在劳资政三方之间的利益博弈分析:以劳动力权理论为基础的论证22-26
- 3.2.1 雇佣劳动者与投资者之间利益二次博弈的分析22-23
- 3.2.2 国家与雇佣劳动者之间利益博弈的分析23-24
- 3.2.3 国家与投资者之间利益博弈的分析24-26
- 第4章 罢工权:劳动者集体中止劳动权的具体分析26-36
- 4.1 认知罢工权:劳动者集体中止劳动权的必要性分析26-28
- 4.1.1 我国劳动关系调整方式的转型26-27
- 4.1.2 确立罢工权:劳动者集体中止劳动权是解决劳资纠纷与平衡双方利益之必须27-28
- 4.2 罢工权应是劳动者集体中止劳动权的论证28-36
- 4.2.1 罢工权是劳动者集体中止劳动的权利28-29
- 4.2.2 罢工权作为劳动者集体中止劳动的权利是劳动权重要权项29-33
- 4.2.3 劳动权是劳动力权的表现形式33-34
- 4.2.4 劳动力权是第一人权34-36
- 第5章 确定罢工权:劳动者集体中止劳动权的价值分析36-39
- 5.1 为罢工法的制定与实施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指导36-37
- 5.1.1 确定罢工权:劳动者集体中止劳动权是符合“以人为本”的法律思想36
- 5.1.2 罢工权的实施需要罢工法的保障和规制36-37
- 5.2 为完善劳动法提供了更为深刻的理论支撑37-39
- 5.2.1 劳动法确定罢工权是与国际条约相适应的需要37
- 5.2.2 劳动法层面的原则性规定为罢工权的实现提供了积极指导37-39
-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44
- 致谢44-46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保华;论经济法的国家观——从社会法的视角探索经济法的理论问题[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游劝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权利及其保障几个问题探讨[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3 管斌;完善劳动保障法律制度研讨会综述[J];法商研究;2004年01期
4 葛少英;我国罢工立法问题初探[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5 钟岱;;宪法应否保留罢工自由?[J];法学杂志;1981年03期
6 苏苗罕,姚宏敏,郑磊;法律对罢工权的确认及规范[J];法学;2001年05期
7 刘小娅;;罢工权入宪的正当性分析[J];西部法学评论;2009年05期
8 龙晟;;论我国宪法向度内的罢工权——以法释义学为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李余华;束安娜;;罢工权的法理透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10 陈乃新;楼建兵;;罢工权入宪新思考——规制与处理集体争议(罢工)的法权依据[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本文关键词:罢工权:劳动者集体中止劳动权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36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28363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