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辞职权制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劳动者辞职权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辞职权作为一项法定权利,成为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自由流动的法宝。它不仅是劳动者择业自由的重要保障,体现了法律对劳动者生存权和发展权的维护,同时也使得劳动力资源得以优化配置,促进了社会效益的提高。我国将辞职权作即时辞职权和预告辞职权的区分,分别规定了劳动者行使辞职权的程序、条件以及法律后果。但建国后,从计划经济体制一路走来,我国市场化程度尚待提高,辞职权制度与相关的法律制度的衔接不力,导致其在适用的主体范围、合同范围以及行使权利法律后果上存在不少争议,这几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辞职权法律制度值得借鉴。由于现代的劳动关系呈现出对劳动者的层次不能再一概而论的新特点,一些劳动者的劳动收入已经超越了“生存权”的意义范围,对传统的倾斜保护理论进行适当矫正也是必要之举。同时,现实中劳动者辞职还可能面临用人单位各种形式的阻扰,必须对劳动者的权利救济手段进行完善,明确各方主体的责任,辞职权不能只是“纸上的权利”。 本文字数共计三万四千字左右,分为了四大部分,现就内容兹分述如下: 在第一部分对辞职权理论的概述中,笔者对辞职权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意义进行了剖析,结合现行立法对辞职权的两种类型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对辞职的情形、法律后果等分条叙之。 在第二部分辞职权的立法考察中,笔者首先对我国建国后的相关辞职权立法进行了梳理,其次对我国台湾地区以及部分工业化国家的辞职权立法规定加以考察,最后从立法考察中总结出值得我国立法借鉴之处。 在第三部分辞职权的制度困境中,针对学界对辞职权制度是否与合同法原则相冲突提出笔者的见解,同时,就现行立法中对辞职权适用的合同类型、辞职预告期、依法辞职行为的法律性质、法律后果以及违法辞职的赔偿责任等法律规定是否合理引发的争论进行了归纳,最后指出劳动者辞职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在第四部分完善辞职权制度的建议中,笔者认为应当对倾斜保护理论进行矫正,建议结合劳动者的职业特征和收入水平对其进行层次划分,以此为标准对部分主体课以相应责任,辞职预告期也可做相应调整。同时,对依法辞职和违法辞职的法律后果进行了完善,在即时辞职权制度中引入“非根本违约”理论,以此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 基于辞职权不可动摇的法律地位,受其他国家和地区优秀立法例的启示,笔者对如何解决辞职权制度的现实困境发表拙见,以求为我国劳动者之权益维护和劳动法之发展所用。
【关键词】:辞职权 预告辞职权 合法离职 倾斜保护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22.5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1
- 一、劳动者辞职权理论概述11-21
- (一) 辞职权的基本内涵11
- (二) 辞职权的价值意义11-15
- 1. 辞职权是劳动者择业自由的重要保障12-13
- 2. 辞职权有利于劳动力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13-14
- 3. 辞职权受弱者保护理论的影响而产生14-15
- (三) 辞职权的类型15-21
- 1. 辞职相关法律概念解析15-16
- 2. 辞职权的分类16-21
- 二、劳动者辞职权的立法考察21-29
- (一) 我国关于辞职权的立法沿革21-23
- (二) 主要工业化国家以及我国台湾地区辞职权的规定23-27
- (三) 国外以及我国台湾地区辞职权制度的启示27-29
- 1. 辞职权大都只适用于无定期限劳动合同27-28
- 2. 对劳动者预告辞职的预告期进行详细区分28-29
- 3. 关于劳动者辞职的法律后果的规定比较详尽29
- 三、我国劳动者辞职权存在的制度困境29-40
- (一) 对“辞职权制度与合同法原则冲突”之观点的评析29-31
- 1. 现行立法与合同信守原则的关系29-30
- 2. 现行立法与合同法公平原则的关系30-31
- (二) 辞职权的适用范围之争31-34
- 1. 辞职权适用的合同类型31-32
- 2. 辞职权是否适用于所有劳动者32-34
- (三) 劳动者行使辞职权的法律后果34-39
- 1. 依法预告辞职行为的法律性质34-35
- 2. 合法离职的法律后果35-37
- 3. 劳动者违法辞职的法律后果37-39
- (四) 劳动者行使辞职权遭遇的现实困境39-40
- 1. 劳动者辞职常遭到用人单位阻挠39
- 2. 劳动者辞职是否受“弃权条款”的制约39-40
- 四、完善我国辞职权法律制度的建议40-50
- (一) 倾斜保护理论的矫正40-41
- (二) 劳动者分层建议和预告期的调整41-43
- (三) 预告辞职权适用合同范围的协调43-45
- (四) 即时辞职权制度的完善45-46
- 1. 被迫辞职的经济补偿问题45
- 2. 将“非根本违约”理论引入即时辞职权制度45-46
- (五) 完善劳动行使辞职权法律后果的规定46-49
- 1. 合法离职的法律后果探讨46-47
- 2.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责任47-49
- (六) 辞职权行使及救济程序的完善49-50
- 致谢50-51
- 参考文献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桂蓉;;论劳动者权益保护过程中企业的社会责任[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4期
2 崔永卓;;浅析跨地区劳务派遣[J];运输经理世界;2011年07期
3 陈如存;;“过劳”现象视角下的劳动者权益保护[J];商品与质量;2011年S7期
4 宋晓波;问清泓;;劳动者高温权益保障探析[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李峰;;劳务派遣用工方式的风险及应对[J];人事天地;2011年06期
6 周贤日;;论企业对劳动者承担社会责任的实现机制[J];中国商法年刊;2009年00期
7 杨学友;;解除劳动关系莫忘“后合同权利”[J];劳动保障世界;2011年08期
8 黄涛;;家政服务业用工关系与家政工权益的法律保护[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9 王兆国;;经济全球化中第一位角色[J];当代工人;2011年14期
10 方园;;这样的约定无效[J];乡村科技;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福明;;浅析侵害劳动者权益现象及维权对策[A];宜春市“解放思想求突破、科学发展促赶超”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刘毓帅;;重塑我国劳动者群体尊严的基本途径[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3 赵万一;李秀文;;论职工(劳动者)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全球化趋势中跨国发展战略与企业社会责任”法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4 徐国君;;论劳动者权益会计[A];纪念房地产开发会计学术委员会成立十周年论文集[C];2004年
5 历正贤;;试论劳动者权益参与企业利润分配[A];纪念房地产开发会计学术委员会成立十周年论文集[C];2004年
6 张蓓;;浅析劳动者公益诉讼[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7 关勇;;从劳动争议谈劳动者权益保障[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熊顺朝;;我国企业员工体面劳动模式的制度保障研究[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周贤日;杨明媚;;劳动债权与担保债权的冲突与法律协调[A];中国商法年刊(2007):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商法建设[C];2007年
10 程延园;;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劳动合同法律问题[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特约评论员 魏文彪;劳动者权益何时实现组织保障?[N];民营经济报;2005年
2 傅工;劳动者你应依法行使辞职权[N];四川科技报;2003年
3 记者 王pだ
本文编号:2976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29766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