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基准中的公益诉讼
发布时间:2017-04-18 14:11
本文关键词:劳动基准中的公益诉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劳动基准是指以强制性规范规定的关于工资、工时、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等方面的最低劳动标准。从劳动基准的产生和内容来看,劳动基准具有普适性与公益性,其在体现劳动者个人利益的同时,更体现了广大劳动者的公共利益。我们一般是从字面上来理解劳动基准的,认为劳动基准是“劳动条件的最低标准”,或“劳动条件”的最基本条件。从理论上讲,劳动基准可以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但我国目前劳动基准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实践中,用人单位不遵守最低工资标准,劳动者加班加点的现象普遍存在,重大恶性工伤事故频频发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权益得不到保障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地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更侵害了劳动者的公共利益。 从我国目前的行政手段来看,劳动监察的监督职能严重缺位,而且行政权力固有的缺陷会造成劳动监察不能很好地解决劳动基准争议。同时,从我国的三大诉讼制度来看,除了刑事诉讼可以保护部分公共利益外,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对原告主体资格适用传统当事人的理论使得对于保护公共利益的司法救济的制度的缺失。因此,现有的行政手段和诉讼制度在调适与处理劳动基准争议方面都存在不足,不利于正确,合理、彻底地解决劳动基准争议问题。如何变革现行司法制度,以适应解决劳动基准争议的需要,是一个迫切需要回答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劳动公益诉讼不仅有利于保护劳动者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同时有利于增加法律的可诉性。在构建劳动公益诉讼理论时应厘清受案范围,扩大原告主体,赋予工会组织和检察机关以劳动公益诉讼的诉权,同时从举证责任的分担、诉讼费用的分担、被告的责任形态这几个方面对劳动公益诉讼制度予以设计,以保障劳动公益诉讼制度的顺利进行,有效地保护劳动者的劳动基准权利。
【关键词】:劳动基准 公共利益 公益诉讼 劳动权益 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13
- 1.1 背景与意义9-10
- 1.2 文献综述10-11
- 1.3 内容与思路11-12
- 1.4 创新与不足12-13
- 第2章 劳动基准的公益性13-18
- 2.1 劳动基准的概念与法律特征13-14
- 2.1.1 劳动基准的概念13
- 2.1.2 劳动基准的法律特征13-14
- 2.2 从劳动基准的产生来看其公益性14-15
- 2.3 从劳动基准的内容来看其公益性15-18
- 第3章 劳动基准权利保护的现状18-24
- 3.1 劳动基准与劳动监察18-19
- 3.1.1 劳动监察实施的现状18
- 3.1.2 观念偏颇18-19
- 3.2 我国诉讼制度中的局限性19-24
- 3.2.1 劳动基准与劳动仲裁20
- 3.2.2 劳动基准与民事诉讼20-21
- 3.2.3 劳动基准与行政诉讼21-22
- 3.2.4 劳动基准与刑事诉讼22-24
- 第4章 劳动公益诉讼制度是解决劳动基准争议的最佳办法24-28
- 4.1 劳动公益诉讼的概念24-25
- 4.1.1 公益诉讼24
- 4.1.2 劳动公益诉讼的概念24-25
- 4.2 劳动公益诉讼与劳动基准的契合性25-28
- 4.2.1 从原告主体资格来看25-26
- 4.2.2 从诉讼的内容来看26
- 4.2.3 从诉讼经济性来看26-28
- 第5章 建立我国劳动公益诉讼制度的构想28-34
- 5.1 受案范围28-29
- 5.1.1 违反最低工资标准的案件28-29
- 5.1.2 违反最高工时规定的案件29
- 5.1.3 不遵守劳动安全卫生标准的案件29
- 5.2 原告资格29-31
- 5.2.1 工会组织有权提起诉讼30
- 5.2.2 检察机关有权提起劳动公益诉讼30-31
- 5.3 特殊的诉讼费用31-32
- 5.4 特殊的举证责任32-33
- 5.5 被告责任的形态33-34
- 结论34-35
- 参考文献35-38
- 致谢38-39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目录39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在范;俄罗斯劳动法利益平衡理念的实现机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劳动基准中的公益诉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50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315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