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派遣法律关系中劳动者权利保护研究
本文关键词:劳务派遣法律关系中劳动者权利保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劳务派遣用工形式国内外都存在,在国外是一种非主流就业方式。但是,劳务派遣在我国已超越了《劳动合同法》规定的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限制,呈现无序化扩大的趋势,极大地损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任其发展将拉大收入分配差距,激化劳资矛盾,影响职工队伍稳定和社会和谐安定。因此,完善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特别是设置被派遣劳动者的劳动保护制度,成为当务之需。 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劳动派遣法律关系中劳动者的权利保护问题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通过对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产生、行业分布、规范与调整、与典型用工形式相比的优势及挑战的分析,结合我国劳务派遣用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本文研究目的:完善劳务派遣法律规制,发挥其用工灵活的优势,同时保证这一就业状态下的劳动者享有不低于典型就业模式下劳动者的劳动权利。 第二部分研究派遣单位、被派遣劳动者、用工单位三者之间的法律关系,这是界定被派遣劳动者法律地位的基础,是解决派遣单位、用工单位如何对劳动者承担义务和责任的前提。我国劳务派遣三方关系: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是劳动关系;用工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没有合同联结,依据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合同取得直接请求被派遣劳动者从事劳动给付的权利;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之间的劳务派遣协议是属于类似租赁合同的民事合同。 第三部分在分析三者关系的基础上研究雇主责任配置。我国《劳动合同法》融合了“单一雇主”、“联合雇主”模式,保护制度缺乏一致、系统的规范。本文从制度基础等层面论述我国只能选择单一雇主模式,并提出完善建议。 第四部分论述被派遣劳动者经济权利的保护,主要是劳动者同工同酬权和职务发明权利保护。 第五部分论述被派遣劳动者集体权益的保障,通过对日本、美国实践的参考,对我国《劳动合同法》第64条进行评析并提出用工单位、派遣单位应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各司其职,充分履行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
【关键词】:劳务派遣 三方关系 雇主责任配置 劳动者权利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1
- 第1章 劳务派遣对传统用工形式的挑战11-19
- 1.1 劳务派遣对传统劳动保护制度的影响11-14
- 1.1.1 传统劳动保护制度的特点11
- 1.1.2 劳务派遣对传统劳动保护制度的挑战11-14
- 1.2 劳务派遣概述14-16
- 1.2.1 劳务派遣的产生及其优势14-15
- 1.2.2 对劳务派遣用工形式的规范及调整15-16
- 1.3 我国劳务派遣用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6-19
- 第2章 劳务派遣法律关系解析19-25
- 2.1 劳务派遣三方关系的观点和学说19-21
- 2.1.1 一重劳动关系说19-20
- 2.1.2 双重劳动关系说20-21
- 2.2 我国劳务派遣三方关系解构21-25
- 2.2.1 劳务派遣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的关系21-23
- 2.2.2 用工单位与被派遣劳动者之间的关系23-24
- 2.2.3 派遣单位与用工单位之间的关系24-25
- 第3章 劳务派遣保护制度之雇主责任配置25-38
- 3.1 传统雇主职能被分割,导致雇主身份确定的困难25-26
- 3.2 解决被派遣劳动者雇主责任问题的立法例26-31
- 3.3 我国现行法律中的雇主责任模式及其缺陷31-35
- 3.4 完善劳务派遣的“单一雇主责任”模式35-38
- 第4章 对被派遣劳动者劳动对价权益之保护38-46
- 4.1 同工同酬之保护38-42
- 4.1.1 法律规范分析38-39
- 4.1.2 一般法理分析39-41
- 4.1.3 我国被派遣劳动者同工同酬保护立法的逻辑、问题和出路41-42
- 4.2 职务发明之保护42-46
- 4.2.1 问题的提出42-43
- 4.2.2 被派遣劳动者职务发明的界定43-44
- 4.2.3 被派遣劳动者职务发明权益的保护44-46
- 第5章 对被派遣劳动者集体权益之保障46-52
- 5.1 问题所在46
- 5.2 以劳动条件谈判为核心的集体权利之保障46-48
- 5.2.1 美国的实践46-47
- 5.2.2 日本的实践47-48
- 5.2.3 问题48
- 5.3 开放性集体权益之保障48-52
- 5.3.1 开放性集体权益——工会的职能48-49
- 5.3.2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64条评析49-52
- 结论52-53
- 参考文献53-57
- 致谢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龙继寿;;劳务派遣用工的风险及防范[J];四川劳动保障;2011年05期
2 陈英凤;;遏制劳务派遣泛滥需法律“给力”[J];工会博览(下旬刊);2011年06期
3 陈英凤;;规范劳务派遣 亟待法律“给力”[J];中国工运;2011年07期
4 陈英凤;;遏制劳务派遣泛滥需法律“给力”[J];人才资源开发;2011年08期
5 胡高崇;;劳务派遣乱象纷繁 同工同酬形同虚设[J];法庭内外;2011年08期
6 李社景;;推动劳务派遣工入会工作逐步走上正规[J];中国工运;2011年08期
7 李一然;;劳务派遣中的四大侵权现象[J];劳动保障世界;2011年07期
8 王志广;;劳务派遣的利与弊[J];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1年08期
9 本刊记者;;努力推动劳务派遣用工的依法规范[J];中国工运;2011年08期
10 倪宝贵;;国有企业要在劳务派遣工入会工作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J];中国工运;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广英;;劳务派遣用工利弊分析[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于博;;完善和规范我市劳务派遣用工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方维忠;;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的不足及立法建议[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4 何德宝;;劳务派遣退回制度初探[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横井和彦;窦少杰;孟建兵;;七、从“劳务派遣”说开去——中日劳务派遣及其相关制度的比较研究[A];2010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彭涛;;对劳务派遣队伍稳定工作的思考[A];湖北省烟草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郭纲;;劳务派遣:一种尚待完善的青年人力资源配置方式[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8 刘沛佩;;浅析劳务派遣的《劳动合同法》规制[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9 官长春;;规范国有道路运输企业劳务工管理的思考[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10 杨干;;如何疏导基层劳务派遣和人事代理职工的消极情绪[A];湖北省烟草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劳动合同法》释义[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陆占奇;肯德基风波:劳务派遣惹的祸?[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3 高罗胜 缪友清 姜宏强;金坛“劳务派遣制”有效破解民工难题[N];常州日报;2005年
4 记者 蓝云 实习生 黄若凌;我省将做大劳务派遣市场[N];福建日报;2003年
5 蓝云;劳务派遣,,带活就业一盘棋[N];福建日报;2003年
6 肖玉保 吴铎思;福建:工源不足劳务派遣处境难[N];工人日报;2004年
7 伊虹 记者 刘伟;绥棱劳务派遣公司显效[N];黑龙江日报;2005年
8 胡勇飞;劳务派遣:“三赢”选择[N];江西日报;2004年
9 ;劳务派遣的国际比较研究 [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2年
10 郭丹冰;全省规模劳务派遣公司福州挂牌[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斌峰;劳动者法律人格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2 肖蓓;企业并购中劳动者劳动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3 金哲;休息权及其法律保障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孙冰心;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时博;派遣用工的战略选择、制度构型和资源整合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7 张颖慧;企业组织变动与工作权保障[D];吉林大学;2012年
8 孙睿君;我国就业保护法律对劳动力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D];清华大学;2010年
9 王阳;转型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灵活安全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10 王弘钰;劳务派遣工的组织公平、组织认同与工作绩效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颖;法治视野下劳务派遣制度的完善[D];陕西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艳军;我国劳务派遣法律制度的缺陷与完善[D];湘潭大学;2010年
3 张轶;论我国劳务派遣法律制度的问题与完善[D];安徽大学;2010年
4 刘星;基层供电公司劳务派遣工作的研究与思考[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5 尹晨臣;现阶段我国劳务派遣中的劳资关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6 沈石怡;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对事业单位劳务工群体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丽华;“三性”原则视角下我国劳务派遣立法发展方向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张亚琦;论劳务派遣用工中若干实践问题及制度完善[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曲智;完善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的若干思考[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10 胡顺松;我国劳务派遣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劳务派遣法律关系中劳动者权利保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69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316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