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论府际合作促进就业权实现的公法保障

发布时间:2017-04-22 19:12

  本文关键词:论府际合作促进就业权实现的公法保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就业权是劳动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权实现的起点。政府承担促进就业权实现的职责是保障宪法劳动权的必然之选,亦为我国相关劳动法律规范所确认。通过府际合作形式促进就业权实现具有宪法法律基础:第一,在现行单一制国家结构下具有府际合作的空间;第二,这是落实宪法市场经济条款的要求;第三,这有利于国家统一与发展;第四,这符合宪法内含的“宪法忠诚”原则的要求;第五,这有利于迁徙自由权、平等权、受教育权等多项公民宪法权利的保障;最后,这也是矫正区域行政治理失灵的原则要求。总之,通过府际合作促进就业权的实现有利于整个宪政目标的实现,值得大力推动。 我国目前在就业权保障领域已有府际合作的实践,依照合作方式与主体地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模式。业已开展的这些实践已经取得一些成绩,但总体而言存在合作协议法律地位不明,规范化程度低;合作模式单一,约束力不足;合作内容务虚笼统,操作性不强;合作水平参差,总体效果有限等问题。其原因在于:首先,就业权保障法律法规存在不足,就业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其次,宪法规定不明,中央与地方权责不清,地方自主权地位微妙。相关府际合作规范缺位;再次,国家财政调控不力致区域发展失衡,中央指导与整合不足。这一系列法制诱因成为阻碍我国包括就业权保障在内的府际合作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方面。 有鉴于此,笔者借鉴域外合作经验提出相应完善措施:第一,应推动宪法法律之实施。通过加强宪法解释,为府际合作提供宪法基础,通过审查地方性法规等摒除就业地方保护主义;第二,加强立法。通过完善就业权保障法律机制推动就业权保护,通过制定《府际合作法》推动府际合作制度化、规范化。第三,加强中央整合与指导,在制度和财政两个层面对目前的府际合作予以推动。通过建立和健全公法保障制度,为我国的府际合作促进就业权实现的实践提供基础制度平台。
【关键词】:就业权 府际合作 公法保障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2.5;D922.1
【目录】:
  • 论文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7
  • 第一章 府际合作促进就业权实现是实施宪法法律的要求17-32
  • 第一节 政府促进就业权实现的宪法法律基础17-21
  • 一、政府承担促进和保障就业权职责的宪法基础17-20
  • 二、政府承担促进和保障公民就业权职责的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依据20-21
  • 第二节 府际合作保障就业权实现的宪法基础21-32
  • 一、府际合作促进就业权实现在现行体制下具有空间21-23
  • 二、府际合作促进就业权实现是落实宪法市场经济条款的要求23
  • 三、府际合作促进就业权实现有利于国家的统一23-25
  • 四、府际合作促进就业权实现符合宪法内含的“忠诚原则”25-27
  • 五、府际合作促进就业权实现有助于保障公民宪法上多项权利27-30
  • 六、府际合作促进就业实现符合矫正区域行政治理失灵的原则要求30-32
  • 第二章 府际合作促进就业权实现的现状和问题32-49
  • 第一节 我国府际合作促进就业权实现的实践与成效32-36
  • 一、我国府际合作促进就业权实现的实践32-34
  • 二、我国府际合作促进就业权实现的效果及特点34-36
  • 第二节 我国府际合作促进就业权实现的不足36-41
  • 一、合作协议法律地位不明,规范化程度低36-37
  • 二、合作模式单一,约束力不足37-39
  • 三、合作内容务虚笼统,操作性不强39-40
  • 四、合作水平参差,总体效果有限40-41
  • 第三节 我国府际合作促进就业权实现不足的成因41-49
  • 一、就业权保障法律规范和政策文件不尽完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42-44
  • 二、地方自主权模糊,府际合作失范44-46
  • 三、财政和中央调控力度不足46-49
  • 第三章 完善府际合作促进就业权实现的公法制度49-70
  • 第一节 推动宪法法律规定的实施49-57
  • 一、加强宪法解释,为府际合作提供坚实的宪法依据49-53
  • 二、清除就业地方保护主义的法规、规章与其他规范条款53-55
  • 三、推动司法独立,加大反就业歧视的司法保护力度55-57
  • 第二节 建立府际合作促进就业权实现的法律体系57-66
  • 一、加强立法,,健全和完善劳动权保障的法律体系57-58
  • 二、制定府际合作法,全面推进和规范府际合作58-66
  • 第三节 强化指导,推动全方位的就业权保障府际合作66-70
  • 一、合作模式的多样性与合作内容的广泛性66-67
  • 二、完善政绩考核制度67-68
  • 三、合作指导与资助的制度化68-70
  • 结语70-72
  • 参考书目72-76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76-77
  • 后记77-7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力;;美国公共就业服务鸟瞰[J];中国人才;2008年05期

2 沈同仙;劳动权探析[J];法学;1997年08期

3 穆随心;;就业权内容探析[J];河北法学;2006年02期

4 李炳安;公民劳动权初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程香丽;;论现阶段我国府际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从法制的视角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董克用;王丹;;欧盟社会保障制度国家间协调机制及其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04期

7 郭秀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社会保障多边合作机制研究——借鉴欧盟政策设计及其启示[J];现代经济探讨;2010年03期

8 叶必丰;;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行政协议[J];法学研究;2006年02期

9 谢德成,穆随心;试论就业权性质[J];宁夏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10 朱应平;;默示性迁徙自由的宪法学解析[J];求是学刊;2008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剑;略论我国公民的迁徙自由权[D];苏州大学;2006年

2 刘雄智;地方政府横向合作关系的行政法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陈延涛;论迁徙自由权[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闫晶;论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府际关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靳英桃;迁徒自由的法理探析[D];北方工业大学;2008年

6 罗蕾;欧盟劳动者就业权法律制度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7 何穆;劳动就业权法律保护[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8 刘玉岩;国际人权公约与我国劳动权的宪法保护[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茜;我国大学生就业运行机制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朱永辉;我国地方政府合作的法制化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论府际合作促进就业权实现的公法保障,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10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3210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b3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